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1911-1919-第四卷-中国影像史

  2020-05-14 00:00:00  

1911-1919-第四卷-中国影像史 本书特色

历代文明是影像产生的源点,而通过影像我们又能反观文明延续的脉络和传承的路径。在中国史学界,一直有“左图右史”的传统,而在西方史学界也早就有“以图证史”的方法。《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正是秉持了这样的原则,因而该丛书对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对影像内容的单纯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解剖,包括影像产生的背景、现场和传播形式,从影像的三种形态和影像意义的三个场域,即技术性形态、构成性形态和社会性形态,图像制作的场域、图像自身的场域和图像传播的场域,进行分析和整理。“中国影像史”丛书以时间为序分成八个历史阶段,分别书写不同阶段影像发展的状况。依次为:古代卷,研究摄影史前时代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和化学方面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摄影术诞生并传入中国后,外国在华摄影师及中国本土摄影师在中国的拍摄活动及所摄影像;1900-1911年,研究庚子事变至清王朝灭亡前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1-1919年,研究中华民国成立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运动之后至北伐战争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27-1937年,研究北伐胜利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37-1945年,研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至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45-1949年,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第九、十卷,从编年史的角度,分别梳理了1839-1911年、1912-1949年间中国影像的主要事件、影像作者、影像作品、影像出版等。此外,为统一体例,各卷以相同或近似的结构和次序,按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像的总体风貌、影像的技术特征、影像的构成性特点、影像的传播场域、影像作者、影像选萃,以及同一时期电影的发展概要,展现出各个时期的影像史。丛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入选“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1911-1919-第四卷-中国影像史 内容简介

1.一部记录中国影像探索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从摄影术发明之前中国早期科学家、思想家等对光学和相关化学的探索,一直到1949年影像技术在中国的广泛使用,反映了影像史的巨大发展、变迁。 2.首次以影像的方式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历史,涵盖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涉及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历史读本。 3.通过影像所反映的现象获得深层次的意义,准确地反映历史,推进文明的传承和传播。

1911-1919-第四卷-中国影像史 目录


主编的话
导 论
**章 西风东渐下的影像生态
**节 照相技术及照相制版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摄影图书、文章与摄影推广
一、杜就田的《新编摄影术》
二、陈翰屏的《摄影术讲义》
三、陈公哲的《摄学测光捷径》
四、陈昭常的《摄影术二十五章》
第三节 报刊上的摄影文学
第四节 民间摄影组织与摄影普及教育
第五节 中国风景摄影
第六节 民主与科学呼声中摄影艺术的萌芽
小 结

第二章 画报画刊与新闻报道摄影的发展
**节 画报画刊与革命宣传
一、潘达微与《广州时事画报》
二、高奇峰与中华写真队和《真相画报》
三、革命志士仁人中的摄影人
第二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时事摄影专辑和时事摄影明信片
一、时事摄影明信片
二、反映辛亥革命的摄影专集
第三节 **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摄影报道
第四节 全绍清的西藏全景记录
小 结

第三章 照相馆—肖像与新闻纪实摄影的合流
**节 照相馆业的繁荣
一、上海著名的照相馆
二、北京的照相馆
三、天津的照相馆
四、照相馆的竞争与特色服务
第二节 留影写真与名人肖像
第三节 照相与消遣娱乐
第四节 从名伶名花到闺秀名媛
第五节 时事新闻与社会纪实
小 结

第四章 政体更迭与党派纷争—影像中的历史记忆
**节 开国总统孙中山与“让位于袁”
第二节 陶成章被刺与革命党内的纷争
第三节 宋教仁遇刺与民国初年政治乱象
第四节 君主政体与民主政体的较量
第五节 军阀混战与南北对峙
小 结

第五章 山重水复、新旧一体—影像中的新世晨光
**节 近代都市文明的引入和商业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城市交通的发展
一、人力车与自行车
二、电车与汽车
三、航运与轮船
四、铁路与火车
五、航空与飞机
第三节 近代工业的兴起
第四节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一、服饰冠履
二、饮食习惯
三、城市住宅的西化
四、婚丧嫁娶
五、休闲娱乐
小 结

1911-1919-第四卷-中国影像史 作者简介

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奖,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 赵迎新: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同年分配到新华社摄影部工作。《北京申奥成功》获2001中国体育摄影展特等奖;2002年获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金眼奖”第一名;2004年被评为当代十大杰出体育摄影家。现任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

1911-1919-第四卷-中国影像史

http://book.00-edu.com/tushu/ys1/202005/2148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