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白话本国史:生词注音版

  2020-05-14 00:00:00  

白话本国史:生词注音版 本书特色

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重要的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 。 《白话本国史》是吕思勉先生在历年教学讲稿和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内容框架由绪论和五篇构成,在每一篇里又分若干章,详细叙述了从远古时代到民国十一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的中国历史,既有政治史事又有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而且还叙述了东南亚中西亚各国、各民族与中国的关系。这是**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具有完全意义的通史。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也正因为此,现在喜欢阅读中国历史知识书籍的读者越来越多。但这样的读者时常会遇到如下问题。
首先,在大量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籍中,为了阐述史实,保证内容的原汁原味,就不得不频繁引用史书上的内容,但正是由于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各种变迁,史书中的大量古汉语词汇中有较多生僻字,这对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而言,只知其音,不知其意,甚至不知其音。
另外,有些生僻字现在已经不再使用,在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中都留出空白,现代读者已经很难看到古文的原貌。
再者,编者在梳理文稿的过程中,有感于中央电视台于2013年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充分认识到现在中国人中提笔忘字的人越来越多,并且,从节目的现场情况来看,有些汉字的读音似乎也与人们通常记忆中的读音相差甚远。可见现在中国人在文字语言能力方面的逐步弱化。由此想到了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曾在《白话本国史》中引用《世宗本纪》的一句话(参看原书第二章:南宋金元的兴亡第三节金朝的灭亡):
至于文字语言,或不通晓,是忘本也。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编者进行了大量阅读、对比工作,翻阅各类古书文集,依靠自己所掌握的辨识繁体字及生僻字的能力,以《白话本国史》繁体本为基础,充分尊重原著,尽可能的保留原书内容,并通过查阅《康熙字典》,对文中的生僻字单独标注了拼音,迎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更能够深入了解历史知识。
编者认为,喜欢读书的人、尤其是喜欢阅读历史知识的人,一定不是易于忘本之人,但现阶段大多数国人的文字、语言能力却也不容乐观。如果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对文字、语言能力有所裨益,对于编者而言,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白话本国史:生词注音版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五篇, 主要内容包括: 历史的定义、中国的历史、现在研究史学的方法、本书的分期、汉族的由来、古史的年代和系统、三皇五帝、三王时代、春秋战国、汉族以外的诸族等。

白话本国史:生词注音版 目录

目录
编者说 1
前 言 13
序例 16
绪论 1

**章 历史的定义 2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3
第三章 现在研究史学的方法 6
第四章 本书的分期 7
**篇 上古史
**章 汉族的由来 10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12
第三章 三皇五帝 17
**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17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19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 22
第四节 禹的治水 26
第四章 三王时代 29
**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29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33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 38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 41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 46
第五章 春秋战国 50
**节 春秋 50
第二节 战国 56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59
**节 獯粥 59
第二节 东胡 61
第三节 貉 62
第四节 氐羌 63
第五节 粤 64
第六节 濮 67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69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77
**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77
第二节 封建 80
第三节 官制 83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 88
第五节 兵制 93
第六节 法律 98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105
**节 农业 105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 110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114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118
**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118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 125
第三节 东周以后的学派 129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136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 139
**节 豪杰亡秦 139
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 142
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 146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 154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156
**节 匈奴 156
第二节 西域 158
第三节 朝鲜 161
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 162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164
**节 汉武帝的内政 164
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 166
第六章 社会革命 169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173
**节 光武的中兴 173
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 174
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176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179
**节 官制 179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181
第三节 赋税 183
第四节 兵制 184
第五节 法律 185
第六节 学术 188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194
**节 后汉的乱源 194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197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 203
**节 晋初异族的形势 203
第二节 八王之乱 204
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 206
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 207
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 209
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 210
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 213
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 214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 215
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 217
第三章 南北朝 220
**节 宋齐的治乱 220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 222
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 224
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 226
第四章 军阀和异族 228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234
**节 隋文帝的内治 234
第二节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235
第三节 高车和柔然 237
第四节 突厥的起源 238
第五节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 240
第六节 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 241
第七节 隋唐的兴亡 243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246
**节 唐太宗灭突厥 246
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 247
第三节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250
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 252
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 253
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 255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258
**节 官制 258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260
第三节 兵制 262
第四节 刑制 264
第五节 赋税制度和民生 266
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 269
第七节 门阀的兴废 274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异点 280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281
**节 安史之乱 281
第二节 唐中叶后的外患 283
第三节 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 285
第四节 宦官的专横 287
第五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289
第三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293
**节 梁唐晋的争夺 293
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国 295
第三节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一 299
第四章 北宋的积弱 304
**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 304
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 306
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法 311
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 313
第五节 元祐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 316
第五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 319
**节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319
第二节 辽朝的灭亡 322
第三节 北宋的灭亡 324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战 330
**节 南宋初期的战事 330
第二节 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翦除 332
第三节 海陵的南侵和韩侂胄的北伐 338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兴亡 341
**节 蒙古的由来 341
第二节 蒙古征服漠南北 345
第三节 金朝的灭亡 348
第四节 南宋的灭亡 352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355
**节 大食盛强以后西域的形势 355
第二节 蒙古的西征 358
第三节 蒙古和朝鲜日本 361
第四节 蒙古和南方诸国 362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365
**节 汗位继承的纷争 365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369
第三节 元朝的灭亡 371
第五章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 374
**节 官制 374
第二节 学校选举 378
第三节 兵制 381
第四节 刑制 385
第五节 租税制度(上) 387
第六节 租税制度(下) 391
第七节 钞法 395
第八节 学术风俗 398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章 明朝的对外 404
**节 明初的武功 404
第二节 瓦剌的强盛 408
第三节 蒙古的再兴 409
第四节 倭寇和丰臣秀吉 412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 414
**节 宦官的专权 414
第二节 权臣和党祸 415
第三章 清朝的兴起 418
**节 清朝的先世 418
第二节 建州女直的盛衰 421
第三节 海西女直的南迁 422
第四节 清太祖的兴起 423
第五节 辽东西的战争 425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427
**节 流寇和北都陷落 427
第二节 福唐桂三王的灭亡 428
第三节 郑氏和三藩 430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433
**节 满洲内部特殊势力的消灭 433
第二节 清朝对待汉人的政策 435
第三节 顺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438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441
**节 种族和宗教的变化 441
第二节 黄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442
第三节 卫拉特的盛强和清朝征服蒙古 444
第四节 清朝平定西藏 445
第五节 清朝平定卫拉特 446
第六节 清朝平定回部 447
第七节 清朝征服廓尔喀 449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诸族 450
**节 湘黔的苗族 450
第二节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451
第三节 两广的粤族 453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 455
**节 平缅麓川的灭亡和缅甸建国 455
第二节 清朝和缅甸的交涉 456
第三节 黎莫新旧阮的纷争和清朝讨伐新阮 457
第四节 暹罗的建国 458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460
**节 乾隆时的衰机 460
第二节 嘉庆时的内乱 461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466
**节 西人的东来 466
第二节 基督教初入中国的情形 468
第三节 中俄初期的交涉 470
第四节 西南*初对待外人的情形 472
第五节 五口通商 474
第六节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东北的割地 476
第二章 咸同时的大内乱 480
**节 太平军 480
第二节 捻军 482
第三节 回事 483
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 486
**节 英俄的亚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486
第二节 安南和缅甸暹罗的丧失 488
第三节 中日甲午之战和朝鲜的丧失 490
第四节 教士保护权的变迁和德据胶州 494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国的兴起 496
**节 革新的原动力 496
第二节 咸同光三朝的朝局 497
第三节 戊戌政变和庚子之乱 499
第四节 满蒙藏的危机(上) 502
第五节 满蒙藏的危机(下) 506
第六节 清朝的末运 511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 516
**节 官制 516
第二节 学校选举 519
第三节 兵制 521
第四节 法律 522
第五节 赋税制度(上) 524
第六节 赋税制度(下) 526
第七节 币制的变迁 528
第八节 学术思想的变迁 530
第五篇 现代史
**章 从武昌起义到正式政府成立 536
**节 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 536
第二节 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北迁 538
第三节 大借款宋案和赣宁之役 542
第四节 正式总统的举出和国会解散 545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 549
**节 俄蒙交涉 549
第二节 英藏交涉 552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国耻 556
**节 五口通商以来外交上形势的回顾 556
第二节 日占青岛和二十一条的要求 560
第四章 帝制复辟和护法 563
**节 帝制运动 563
第二节 对德宣战和复辟 564
第三节 护法战争和南北议和 567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变故 570
**节 皖直战争 570
第二节 军政府的绝续和北方下统一令 571
第三节 赣豫陕的战事和川湘鄂之争 573
第四节 直奉战争 576
第五节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广州之变 578
第六节 各省的纷扰 581
第七节 裁兵废督和自治的潮流 585
第六章 *近的蒙藏 588
**节 蒙古的取消独立和再陷 588
第二节 六年后的英藏交涉 589
第七章 *近的交涉 592
**节 巴黎和会的失败 592
第二节 华府会议的参与 597
第三节 鲁案的解决 600
第四节 共同出兵和中东路 604
第五节 松黑航权和尼港事件 607
第六节 中俄的新交涉 608
第七节 中国和德奥的新交涉 610
第八节 日本在东北的形势 611
第八章 *近的财政 615
**节 民国时代的财政情形 615
第二节 中国的内外债 617
第三节 新银行团的复活 622
第四节 *近的关税问题 624

白话本国史:生词注音版 节选

 

白话本国史:生词注音版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中国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出生于书香世家,15岁入县学。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生教授。
史学代表作品:《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为代表的四部断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白话本国史:生词注音版

http://book.00-edu.com/tushu/ys1/202005/2147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