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简史(精) 本书特色
★ 史学大家劳榦先生给普通读者撰写的魏晋南北朝史通俗读本,内容简明扼要,语言浅显易懂,一本书让你快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政治变迁、族群互动、社会风貌与学术文化,从历史中读懂中国。
★ 本书原先仅在台湾地区刊印流传,此次新版除校订文字外,还增补了相关文字,内容更加准确、充实,更值得收藏与阅读。
劳贞一师是秦汉史的大师。诸项论文,都是秦汉史的经典著作。贞一师的学术兴趣并不是都在秦汉而已,断代方面,贞一师的研究工作也包括魏晋南北朝及隋唐。
——历史学家 余英时
劳榦先生是我极为钦佩的一位大家学者。我读大家的书,仰慕大家的风范。劳榦先生研究领域宽广,他的学术关注所体现的思维厚度,从高层到基础,涵盖了历史学的各个层面,这是非大家不能企及的事情。
——日本就实大学教授 李开元
劳榦先生虽以考证见长,但他与清代一些专事细小烦琐问题考证的学者旨趣迥异。他视野恢宏,重视问题意识。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张峰
劳榦先生的作品真是简练!短短几句话就是百年史事。
——豆瓣读者 少年龙渊
魏晋南北朝简史(精) 内容简介
本书原稿为劳榦先生在台湾地区地区大学所讲魏晋南北朝史的课堂笔记,经作者整理后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历史概况和南北朝时期的经济问题、兵制、文学与学术情形,做了扼要的讲解。有读者感叹:“劳榦先生的作品真是简练!短短几句话就是百年史事。”
魏晋南北朝简史(精) 目录
1 / **章 绪论
25 / 第二章 三国之兴亡
41 / 第三章 西晋时代
51 / 第四章 东晋时代
77 / 第五章 北魏之成立与分裂
101 / 第六章 南朝之兴亡
135 / 第七章 南北朝的经济问题
165 / 第八章 南北朝之兵制
179 / 第九章 南北朝的文学与学术
附 录
197 / 一 世系表
203 / 二 大事年表
217 / 三 论魏孝文之迁都与华化
239 / 编后记
魏晋南北朝简史(精) 节选
从东汉到南朝
中国的全部领土,在很远的古代,都是曾经有人住过的。至少我们不能证明全中国中的某一区域,在古代未曾有人到过。但是中国的华夏文化,却应当以黄河流域为一个重要的据点。
从殷虚的大龟和大量的海贝看来,当时黄河下游和南部的海岸既然有物资的交流,当然也有文化的传播,到了西周以后,南方的开发更有显著的痕迹。经过了立国南方的楚,再经过了西汉和东汉,南北的关系,越来越深,到了三国以后,长江流域更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堡垒了。
凡是一个文化高的民族,比较文化低的民族,更易于滋生传播。华夏民族文化高,自然也就滋生快,人口密度大,因此不论东西南北,任一方向,都是华夏民族扩张的目的地。
然而中国的西北边境,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草原,永远在不平衡、不安静的局面下过日子。东南边境,却是易于扼守的丘陵地带,并且又不处于民族迁徙激流的对冲之点。所以西北边境总是建设了又破坏,而东南边境则是建设一步即增进一步;因此东南边境的文化遗产一天一天的丰富,*后便超过了黄河流域的“中原”了。
西北边境的动乱已经成为西北开发程度落后的主要原因,再加上西北雨量的不足,农作物不能给养大量的人口,使得西北文化更为落后。
天时和人事已经使西北边境赶不上东南,再加上东汉初年及东汉晚年两次内部变乱,使得西北一带,更为荒废。在这个时候,汉族虽然自相残害,但塞内和塞外的胡人(匈奴、东胡等蛮族),是有组织的,他们并未受到太严重的影响,因此胡人分布的地盘,便乘机增加起来。到了晋代初年,所谓五胡已布满了三辅、太原、上党、河东、北地、西河及新兴郡(河套区域)诸地。原来这些蛮族和汉人杂居之时,因为他们一般文化程度较低,往往被汉族轻视,到中原不安静之时,蛮族便起而据地称雄,组织政权了。
北方的情形既然是这样的,我们再看一看南方。南方的原野,本来应当只是森林和沼泽,但是在周初已经有汉南诸姬的开发,经过了楚国的开发,再经过了吴国的开发,使得长江流域,变成了繁盛之区。但汉代初年,巫峡以下,够上一万户以上的都市,还只有长沙、南昌和吴县。并且许多地方,还是利用原始的耕种方法,“火耕水耨”。再经过了西汉一朝,到了东汉时代,许多循吏励精图治的成绩,南方的经营,便渐渐的有了头绪了。*显著的证据,是拿《汉书·地理志》和《续汉书·郡国志》比较一下,便可显然的看出来。西汉西北诸郡人口比东汉密,东汉东南各郡人口比西汉密。到了东汉晚期,刘表的招纳流亡,使得荆州繁荣起来,后来曹操攻击荆州,这一部分财富又到了三吴。
三国的变乱,已经使中原人士纷纷逃向江南,再加上了一个东晋南渡,更成了中国中古文化在南方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晋的开国,在司马氏皇家说来,是一个政治性阴谋的成功,但就这件事的社会意义来说,却是东汉的世家豪族,对当时压迫者曹家政权的一个总攻击。世族的地位虽然重行增加,东汉遗留下世族中高尚而廉洁的风气却被破坏无余。所以司马氏时复兴的世族,其内容和其意义并不等于东汉的世族,而是另外的一种政治形态。这种执政的世族,使得中央的政治及地方的政治同时腐败下去,*后世族自相争夺,在诸王领导之下起了内战,以致人民的困苦增加了,国家的实力消耗了,士气和人心瓦解了。边疆以外的蛮族侵入中原,终于在中原建立了蛮族的政权。
当着这个时候,中原逃难的人民,像洪流一样的逃到淮泗流域,更转而逃到江南,还有的是从淮泗一带转入荆梁。这些流徙的人口,使得不仅江南和太湖区域得到更深的开发,并且闽粤等区域也在这个时期开始繁荣起来。
人口的流亡影响到相关的土地问题和经济问题。在北方因为人口流亡,过去已经垦辟的土地变成荒废。政府方面因为站在财政的观点,开始对土地加以经营,形成了屯田制度,而皇室占田、均田制度等,也在这个情况中发生。同时因为人口流移,户口平均都减少了,南北两方因为争取税源,又引起了大规模的两方政府掠夺对方人口的举动。
在人口流移的时候,从淮泗而下,集中到荆州和扬州,因此这两股流移的人口,便成了两种政治势力的基本。东晋以后,许多政治上的竞争,大都脱离不了荆扬两州的地域性的争持。此外,流移的人建立政权之后,有了武力及经济上的势力,压倒了原有的住民(其实也只是些更早的移民),因此就发生了“侨”“旧”的问题。因为“侨姓”往往成为特殊的阶级,他们要保持原有的籍贯,不肯归入南方户籍,以便享受特权,因此“侨郡”“土断”的问题,也就随着发生了。
南朝的政治,集中在荆扬二州,因之荆扬二州的若干都市繁荣了,随着这些都市而发生了贵族庄园,也都渐次的扩张起来。这许多庄园兼并了附近的土地,随即发生了“封山占泽”的现象。其在北方,因为蛮族国家掠夺的人口,尤其是军人和技工,往往集中于首都,因之商业及水利也集中于首都,并且因为宗教信仰的发展,北朝的寺院经济也特别的发达,而首都的寺院就更为加多,更为壮丽,自然影响于首都繁荣的进展也就更为迅速。
这些随着区域的不同而发生的地方性差别,都是便于割据地方势力的,尤其各地有各地特殊的赋税制度及货币制度,使得割据的形式,更为普遍。因此,若干的州郡及庄园成为自给自足的原始状态。
几个大都市,因为附近的区域较为广大而趋向繁荣,沿海以及西北区域,因为得到国际贸易,也得到了繁荣。但长期封建状态之下,却使许多偏僻的地方,因孤立而荒废,以致中央和地方,起了若干不必要的隔阂。尤其是北魏末期的六镇与洛阳,生活状况、物质享受完全不同,变成了北魏覆亡的重要因素。在南朝因封建领主和皇朝之间利益始终不能一致,不论在哪一个段落之中,都未曾集中有效的力量,也就是注定了南朝限制在长江流域,而无法统一中原,光复华夏。*后统一的还是继承北朝的隋文帝。
魏晋南北朝简史(精) 作者简介
劳榦先生(一九〇七—二〇〇三),字贞一,湖南长沙人,中国两汉史研究的开创者,为享誉海内外的历史学家。一九五八年当选为台湾中研院院士。著有《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劳榦学术论文集·甲编》《汉代政治论文集》《居延汉简·考释之部》《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