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世纪初期吐鲁番绿洲的物质生活

  2020-05-14 00:00:00  

中世纪初期吐鲁番绿洲的物质生活 本书特色

历史上的西域,曾经是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融的中心,而古代高昌王国——今天的新疆吐鲁番地区,正处这个文明中心的前沿。在这片广阔的土地卜,匈奴、汉族、吐蕃、回鹘等先后涌入,袄教、摩尼教、佛教、伊斯兰教等陆续到来……从而成就了古高昌辉煌灿烂、迥异于中原的物质文明。《西北史地丛书:中世纪初期吐鲁番绿洲的物质生活》对不同民族及宗教在古代高昌地区留下的建筑、服装、丧葬等门类众多的物质文明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与研究,展示了这一地区的历史风貌,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中世纪初期吐鲁番绿洲的物质生活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不同民族及宗教在古代高昌地区留下的建筑、服装、丧葬等门类众多的物质文明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与研究,展示了这一地区的历史风貌。

中世纪初期吐鲁番绿洲的物质生活中世纪初期吐鲁番绿洲的物质生活 前言

中译本序
  当介绍给中国读者的这部著作写成时,其形势与今天截然不同。那时很少有外国人进入中国,特别是很难进入新疆。然而,在当时的欧洲、印度和日本的几家特藏中就存在着有关该地区的丰富文献,包括一些游记、实物、壁画或绘画、写本卷子和就地拍摄的照片。这些文献中的一部分已被刊布。此外,这些旅行家们丰富的获得物也成了大量论著的研究内容,涉及了语言、历史、语言史、艺术史和文学风格等方面的学问。但直到那时为止,大家从未试图再现这些遗迹作为该地区的民族面貌的见证。这些丰富而又千差万别的文献是在20世纪*初几十年中相继赴新疆的大型考古探险团之成果。
  随着吐鲁番大绿洲形成一种域界划定清楚的地理单位,它被选择作为一种物质生活的研究背景。此外,该地区的伊斯兰化又为它带来了巨大变迁,形成了在时代方面的一种清晰的界限。
  在公元前1世纪初叶的中国汉王朝时代,车师国(它正是以此名而出现在汉文编年史中)被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在当时存在于塔里木盆地的所有小王国中,中国中原人无疑正是在那里出现的*早和影响*深者。然而,回鹘—突厥人于9世纪期间在那里的定居为该地区带来了一种新的组成因素,无论是从民族、语言还是宗教的观点来看均如此,正如我们于今天仍可以看到的那样。
  由于我们所拥有资料的类别性质,所以大家无法将本论著视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样一部民族学著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必须向读者解释由本书采用的研究方式。
  对于建筑,我们掌握有于20世纪初叶由各考察团搜集的一批就地拍摄的照片、平面图和记述。非常遗憾,这些文献往往不能使人按照所希望的那样准确地接近于地面建筑或地下挖掘的建筑物。在当时,从事发掘工作的条件使人无法顾及到作为近代考古研究标志的细心之特征,唯有斯坦因所从事的工程例外。所以,当这一切变得可行时,所有的古文献都与30多年来由中国考古队所完成的工作的成果进行了比较。但只是当这些成果在我们能从欧洲得到的情况下方为可能。
  为了研究衣服和穿戴,我们共使用了八类文献。对于唐代之前的服装,由于在古高昌城北的阿斯塔那墓葬中的发现物,我们已经掌握了大量资料。它们都是一些属于汉地传统的衣服、鞋子、陪葬俑和冥器。对于其他时代,则由佛寺的壁画作为我们的入门指导。这些壁画是虔诚的信徒们作为还愿布施而自愿对寺院进行的布置和装饰,这或是为他们自己,或是为了已故的亲人,他们习惯于让人绘画,*常见的是绘在建筑物或石窟中的壁画上。这种习惯已在新疆和敦煌的其他考古遗址中得到了广泛证实。
  壁画能够在对日常生活用具或兵器的研究中帮我们很大的忙,而这种内容直到那时为止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后,我们不应忘记中国的史地文献为我们提供的资料的意义。由于历史的曲折复杂,故而它们也未能为我们提供吐鲁番绿洲那动荡历史的完整面貌,但它们仍然是一种价值不可估量的资料。
  我们认为列出西文参考书目是很有用的,这样中国的读者就可以理解新疆的古遗址仍在继续使西方产生的兴趣。
  我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耿昇先生将此书译成了中文。我希望它在一批数量更大的著作中能成为一座普通的里程碑。
  莫尼克·玛雅尔(Monique Maillard)
  1992年10月于巴黎

中世纪初期吐鲁番绿洲的物质生活 目录

出版说明
译者的话
中译本序
导言
**章 吐鲁番地区的概貌
一 自然范围
二吐鲁番的发现
第二章 吐鲁番地区的历史和宗教
一 吐鲁番地区的历史
二 宗教

中世纪初期吐鲁番绿洲的物质生活 节选

巍然屹立的天山山脉横贯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周围以两块盆地环绕。其北端是准噶尔山口;南侧是塔里木盆地,其中心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占据,由一条山麓绿洲带环绕。显著的地质褶皱作用更加突出了天山群山的巍峨高耸,同时也引起了大地构造的剧烈变化,从而产生了许多大地断层和低洼盆地。事实上,该地区主要是由陡峭的原生地质构成的,那里主要不是地质褶皱,而是断裂。在天山山脉的东端和塔里木盆地的北缘,地势猛然大幅度下陷,以至于吐鲁番盆地的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海平面以下。
  吐鲁番盆地在两座不大的群山之间蜿蜒延伸,这两座不大的群山都是天山山脉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一为博格达乌拉山,其二为觉罗塔格山,从东到西蜿蜒约90公里,*开阔地区的宽度为50公里,整个地区形成了一片4 000多平方公里的平原。该盆地位于海平面以下,盆地的东南一段一直深陷到海拔线以下130米(吐鲁番盆地*低点,目前实测数据为-155米。——编者),是世界上*低洼的地区之一,也是整个中国*低洼的地区。吐鲁番盆地的一部分是由环绕它的群山地带风化而来的沉积物形成的。因此,该盆地由北至南形成了同心带状,这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形的常见模式。许多河流自高山一倾而下,但这些河流经常是间歇性的,而且泥沙俱下,冲击着各种物质。一旦流经平原地区时,其中*沉重物首先沉淀,这就形成了一块淹没冲积平原的砾石地,接着就出现了一块可以居住的和非常坦荡的平原。随着离开山谷越来越远,土地也就变得越来越干燥了。那些河流虽然有力量穿越前一个地区,但很快就在覆盖这块平原的沙土里消逝了,或者是注入一个咸水湖(图1)。
  因此,吐鲁番盆地清楚地说明了这幅简图,盐池(艾丁湖)居于盆地的中央,南山山脉的干旱程度比北部高原更为严重,艾丁湖以南没有可供人居住的平原,只存在一片由内陆河冲积而成的沙砾滩地带。

中世纪初期吐鲁番绿洲的物质生活 作者简介

莫尼克·玛雅尔(Monique Maillard,1937-2007),是伯希和的直传弟子韩百诗的得意门生和事业的继承人,法国当代著名的西域考古和艺术专家。她在这一领域的著作丰富,有《西域的石窟和建筑》、《西域的历史和文明》(合著)等,并发表论文多篇。  耿昇,1944年生,河北阜乎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和中国蒙占史学会理事,并在中国敦煌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机构任兼职研究员或教授,同时为法国亚细亚学会的国外会员,1995年获得法国政府文学艺术勋章。主要学术专长是中外关系史和中亚史,尤其侧重于明清之际入华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翻译与研究工作。已出版译著60多部,译文近200篇,论文及介绍文100余篇。

中世纪初期吐鲁番绿洲的物质生活

http://book.00-edu.com/tushu/ys1/202005/2139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