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明-繁华与崩溃-梅毅说中华英雄史-06

  2020-05-14 00:00:00  

明-繁华与崩溃-梅毅说中华英雄史-06 本书特色

明朝,是一个繁华昌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残酷和精彩的朝代。 明朝社会,自上而下,由始至终,爱恨骋意,倨傲以狂,狂放自适,嬉乐贪欢;靖难之役、土木之变、夺门之变、曹石之变、宁王之乱,内外交困,风雨飘摇;锦衣卫、东西两厂,权宦当道,朝野昏暗;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谜团重重,党同伐异……绮楼盛境,帝国繁华,转瞬间皆成梦忆,不能不让人扼腕慨叹。在这样一个大伪季世,既有明朝“中坚”的文恬武嬉和好做新朝“臣妾”的暗通款曲;也不乏秦良玉、夏完淳等妇人孺子,抗贼御寇,忘身忘家,戚继光、俞大猷等勇武将士,力战歼倭,捐躯赴国……君与臣的博弈,忠与奸的对峙,各种势力的角逐,统统在这个王朝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明-繁华与崩溃-梅毅说中华英雄史-06 内容简介

1. 全景构建中华英雄史。千年英雄史,通俗新演义。 2. 梅毅(赫连勃勃大王)身为“中国互联网历史写作先行者”, IP时代全国性知名历史作家,符号式引领中国通俗历史风潮。 3. 从秦汉到辛亥革命,完整收录集梅毅历史大散文系列,集十年精华之大成! 4. 以演义笔法说正史,“一方面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一方面留恋于历史的幽暗光线”,学术性和通俗性兼备,鲜活诙谐,独辟蹊径。 6. 李国文、蒋子龙、高洪波、阎连科、沈渭滨、王学泰、雷颐、张鸣、杨念群、钱文忠、雷达、白烨、肖复兴、叶延滨、刘鸿儒、朱伟一、曹可凡等各界17位名家激赏推崇。 6. 全新插图 历史年表,精美装帧,雅致典藏。

明-繁华与崩溃-梅毅说中华英雄史-06 目录

001 - 导读 纵欲时代的困惑 明朝灭亡的历史悖论 001 - 从头收拾旧山河 朱元璋的个人“奋斗史” 086 - *成功*无情的篡弑者 朱棣“半由人事半由天”的帝王之路 149 - 太监公公要回家 从“土木堡之变”到“夺门之变” 203 - 人生一场戏 性情皇帝明武宗 251 - 严嵩的历史机遇与一生浮沉 万事浮生空役役 296 - 被遗忘的盗贼 盗据澳门的“佛朗机” 310 - 明朝沿海“倭乱”始末 倭刀狂徒们的覆灭 348 - 明朝的抗日援朝 朝鲜半岛,大明旗迎风飘扬 379 - 关键的“下半身” 疯狂的“九千岁”魏忠贤 408 - 白山黑水飙狼烟 明朝与“后金”的战争 438 - 内忧外困下崇祯帝的自杀选择 北京皇气黯然收 493 - 李自成、张献忠的成败 杀人如草不闻声 540 - 妇人、孺子的杀身救国 徒持金戈挽落晖 565 - 冲冠一怒报红颜 明清易世之际“刽子手”枭雄李成栋的反反复复 608 - “圣朝”不留旧皇脉 清廷对崇祯三子及明宗室的杀戮 617- 明史大事记

明-繁华与崩溃-梅毅说中华英雄史-06 相关资料

梅毅在评骘论定某段历史事实、审知识鉴某个历史人物时,与时下某些史学家、某些文学家,刻意要将历史写成某种样子,以达到取悦谁,讨好谁,达到获取更大利益的个人目的,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他宁愿坐冷板凳,啃硬骨头,溯本追源,寻出真情,回顾返视,以求真知。有什么说什么,秉持史学家的直笔;有多少说多少,体现文学家的良知,这是难能可贵的治学精神。 ——李国文 著名作家 梅毅英美文学专业出身,毕业后即入金融界工作,浸淫资本市场二十余载,风华正茂之年,信笔游缰,以“赫连勃勃大王”名头驰骋互联网,大哉壮哉!吾尝细谈其历史小说《南北英雄志》*部《驺虞幡》,英伟雄健,如此笔力如此才,“茅盾文学奖”,不亦易乎! ——蒋子龙 著名作家 “梅毅说中华英雄史”的出现,让我们中国作家这个群体感到欣喜:因为,梅毅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作家自我扩展的无限可能性,认识到,作家书写历史,其实是自司马迁以来的传统!而作家梅毅所撰写的历史著作,无论从文笔还是史实,都可以称之为“好的”。一部“好的”历史书与“坏的”历史书的区别,就在于好的历史学家能够运用他自己独特的判断力去解析历史。 ——高洪波 著名作家 从文学的角度讲,梅毅的作品对我*的印象和*主要的启发,就是他跨文体的写作。其实梅毅的作品既不是散文也不是随笔,它们包罗万象,什么都有。梅毅写作自由的程度超出我的想象。……21世纪的时候,我们说要以自己的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其实,读了梅毅的作品,我有一个新想法,就是面对21世纪各种“主义”不断的产生,我们的文学*重要的一点应该把二者综合起来,就是以自己的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 ——阎连科 著名作家 要写活历史,除了扎实的史学功底和睿智的识见外,生动的文笔当不可少。我详读了“梅毅说中华英雄史”,感到梅毅的文笔确实生动,具有亦庄亦谐的感人魅力。他的一系列历史纪实体作品,似乎有着共同的写作风格:他力图继承太史公开创的历史文学余绪和评判史实的精神,努力效法历史演义家的结构布局和善于演绎的流风,倾心于散文、小说家捕捉细节、铺叙感受的技巧,试图熔于一炉。 ——沈渭滨 复旦大学历史教授 梅毅没有像过去历史学家那样,只要不利的资料,都否定。梅毅的书附的史料也很多,包括一些当时人的记载,包括内部文件,还包括一些外国人的记载,给我们开阔了眼界,为我们理解某一段历史提供了一个评价平台。 ——王学泰 中国社会学科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史研究员 “梅毅说中华英雄史”有很重要的意义,他把史学界的成果大众化了。从前教条主义的教育,对梅毅来说没有形成一个框架,没有形成一个偏见。他的书里面的很多东西,虽然是近代史学界已经研究过的,已经谈得很多了,但是他的突出意义在于把它大众化。 ——雷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梅毅虽然写得很通俗,有点像小说,但是一看就知道他是下狠工夫看过史料的,跟那些网络上完全演绎、完全口语化、变成现代化的历史叙述、根据一点东西进行演绎的东西,还是很不一样的。……梅毅很注意那种历史细微的细节,你一看就感觉挺有趣的,实际上史料都有,但是过去没有人揭示这个。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梅毅的书比较可贵的地方在于,在整个的叙事过程中,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成败得失,是在历史的叙述中一环环展现出来,没有马上就进入一种历史判断。……按照历史情景的本身来展现双方的对垒的过程,实事求是地,可以说是相对平实地去展示历史。这样出来的效果,相对来说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像梅先生这一批具有金融背景的人,可能更了解现代人在想什么。梅先生“一方面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一方面留恋于历史的幽暗光线”,这种生活状态,这么一种冲突,在一个写作人身上体现出来,经过微妙的递嬗后,又去影响他们的文字,而这种文字,以其独特的韵味来影响现代人的心志。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梅毅高产,又有见解,而且能辩证地看时代、文学的发展,这一点非常的棒。*近这些年,我们国内关于历史方面非常地“热”,电视热播、网络热聊、影院热映、图书热销。而他2003年底就已经开始写中国大历史,可见他极富预见性。 ——雷达 著名评论家 梅毅的历史写作,基本上还是正史的写法,同时有天马行空的很多杂史、野史的感觉,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梅毅的大手笔,是他能在写事件时突出人物,以点带面,这种写法是他的首创。梅毅与众不同的历史写作,还在于他能用现代意识回顾以前的历史,他从人性角度细腻观察历史。 ——白烨 著名评论家 梅毅讲述历史一点也不枯燥,正因为他是以人来贯穿的,并不是我们以从前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断代史的研究。形象演绎是梅毅书写历史的专长,他写起历史来不仅好看,而且能活灵活现地把过去的历史再现于我们面前。 ——肖复兴 《人民文学》副主编 梅毅的历史写作有两大优点,*,他确实有见识,他的历史观察力非常奇特。如果讲历史史学的真实性,人们宁肯去相信枯燥的教科书,但是人们读梅毅的历史著作,主要是想读作者的见识。第二个优点,梅毅的历史写作以文笔取胜。 ——叶延滨 《诗刊》主编 我看“梅毅说中华英雄史”的时候,符契相合,感到由衷的欣喜。在我们证券监管单位的梅毅,竟然打着一面“赫连勃勃大王”的大旗,成为声名显赫的历史学家,而且风生水起,已成“中国互联网历史写作先行者”。他不仅写出了几百万字的中国历史作品,可谓“著作等身”,而且坊内畅销,洛阳纸贵。从2010年开始,他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开讲《鲜为人知的杨家将》《隋唐英雄志》,好奇之余,我更多感到的还是欣喜。 ——刘鸿儒 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 读了梅毅的历史书,我觉得历史比小说更深刻。……梅毅的视角独特,让人读之津津有味。 ——朱伟一 证监会研究员、社科院法学所兼职教授 他(梅毅)发现了很多别人没有发现的材料,当然他更多是在现有平凡的材料当中可以找出历史的端倪,这些可能显而易见,但是有时对显而易见的东西不忽略,反而可以找出历史的真谛,这是梅先生的书突出的地方。……作为一个传媒从业者或者一个普通的读者,通过这个书,我可以获得很多知识。 ——曹可凡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

明-繁华与崩溃-梅毅说中华英雄史-06 作者简介

梅毅(赫连勃勃大王),男,天津人,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自1993年起至今,一直任职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国际部。在最物质的城市深圳,在资本市场最前沿,闲暇之余,他一直奋力笔耕,著有《赫尔辛基的逃亡》《失重岁月》等多部中长篇小说,并获“鲁迅文学奖”“深圳青年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奖项。2005年开始,他以“赫连勃勃大王”为笔名,在中国互联网开始“中国历史大散文”写作,相继出版有长篇历史散文集《华丽血时代》《刀锋上的文明》《纵欲时代》《亡天下》《极乐诱惑》等多达五百万字的作品,有“中国互联网历史写作先行者”之称,是IP时代全国性知名历史作家。同时,他又是中央电视台十套《百家讲坛》“梅毅话英雄”系列主讲人,中央电视台四套《文明之旅》常驻主讲嘉宾。

明-繁华与崩溃-梅毅说中华英雄史-06

http://book.00-edu.com/tushu/ys1/202005/2139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