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大连卷-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

  2020-05-14 00:00:00  

大连卷-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 内容简介

  《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大连卷》收录了80余篇文章,以“亲历、亲见、亲闻”的方式回顾和展示了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大连市三十年来的改革发展步伐。用“起锚”、“扬帆”、“犁浪”和“远航”四个篇章来阶段性地讲述大连的发展。这些篇目客观、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刮起的开放之风是怎样吹遍了全市大地的,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连经历的沧桑巨变,见证大连创造的辉煌。

大连卷-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 目录

综述
逐梦黄渤两岸
――大连对外开放30年回顾

**章 起锚
开放让大连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大通道
/胡亦民
回首中国**个开发区的创建历程/崔荣汉
对外开放初期大连的一些工作/毕锡桢
大连开放后的投资环境建设/魏富海
创业靠的就是一个闯劲/范勇昌
开发区记录着我的青春岁月/郎连和
金马、银帆及五彩城的故事/刘 军
大连工业团地――中日携手成就的开放典范/周海斐
在开发区工作就要“出新”/宋海青
我在涉外工作一线的那些年/于涛
我在开发区经历过的三起“停工事件”/苗羊仁
回顾开发区早期的劳动人事工作/于水章
我同佳能大连公司一起成长/亢文奂
开发区非公企业党建回顾/赵立民
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解学慧
“老外贸”忆当年
外贸从“抢”开始/王喜龙
肥料、对虾和水泥/秦孝堂
反倾销**案/陈文新
海外华人是招商引资的桥梁/张素英
难忘建设“神州**路”的那段经历/高清源
我眼中的大连国际服装节/李雨岷
从一次出国商业演出到一个文件的出台/王礼圣 口述秦岭整理
从“满家滩”到“金石滩”/朱长福李德和徐铎
“开发区,我的中国家
我的第二故乡/柯必杰
怀念在大连开发区的日子/西村祥二
我在中国大连任东芝总经理/香椎文隆
看开发区30年之精彩蜕变/野泽德则
开发区,我的中国家/因斯?克里斯蒂安?魏博

第二章 扬帆
关于21世纪初大连对外开放工作/孙春兰
我所亲历大连改革开放的点点滴滴/李永金
实施保税区发展“三步走”的构想/张世坤
向自由贸易园区努力/毛岩亮
见证高新区创造的若干个“**”/栾庆伟
在大连高新区创业初期的日子里/张世臣
大连软件园的诞生和发展/孙荫环
15年,东软与大连一起成长/刘积仁
回忆当年“海创周”/郭长明
海外学子创业园助我做强船舶导航产业/孙文强
参与筹建保税区的难忘经历/姜振庆
保税区建立初期二三事/林温福
区港联动:向自由贸易区靠拢/黄 明
从石化产品交易市场到石油交易所/周培良霍广军
我在“汽车局”的日子里/李奇
我们眼中的保税区物流
国际车城的“车来车往”/刘文军
走向东北亚汽车转运中心的汽车码头/于丰 翟迪
保税区的冷藏物流新业态/吕赫
亲历市民旁听人大常委会/朱延青
一号提案:政协委员建言献策的“领头雁”/于怀江
“戚秀玉职业介绍所”是怎样诞生的/戚秀玉

第三章 犁浪
大连对外开放我所经历的几件事/夏德仁
大连港,敞开通向世界的大门/惠凯
见证90年代以来大连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刘德春 口述姜云飞 整理
大商所的风雨兼程路/姜丽华 口述姜成坤整理
铸就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坚实基础/曹 煦 口述姜成坤 整理
大连结缘“夏季达沃斯”/李泊洲
我与英特尔项目的日日夜夜/王延辉
英特尔是怎样落户开发区的?/刘 军
让每一项政策实惠真正落在群众身上/于建军
“国合”闯荡国际市场的风雨历程/朱明义
我所了解的大连外经贸/赵成武
大连国际机场的“腾飞”之路
/顾兆军 口述姜云飞 整理
“两机”风波:体制转换中观念的碰撞
/李天斌
重工?起重:“中国制造”的升级史
/田长军 口述姜云飞 整理
烟大铁路轮渡的那些事儿
/王栋 口述孙立深整理
全球布局中的大连企业
远东工具海外并购整合纪实/齐树民
用跨国并购与合作改写国企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中国研发 国际制造”/王立新
从服装作坊到中国西装出口冠军企业/李桂莲
出国留学是为了报效祖国/郭方准
IBM在大连的发展历程/范津生
大连艺术节的诞生及发展
/李振远 口述王长丽 整理
槐花为媒/张光兴
萨马兰奇与大连马拉松/孙新生
徒步,走向健康和快乐/郑全肃

第四章 远航
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开放打造
大连转型发展升级版/唐军
以全域城市化战略推进区域核心城市全面开放
/李万才
长兴岛的规划和建设/金程
长兴岛开发的几件往事/徐长元
我亲历花园口经济区从“一无所有”到
“无中生有”/董呈发
回顾大连普湾新区创建和发展历程/姜 周
“沿海办”与大连沿海经济带/崔铁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怎样上升为国家战略的
每泰
太平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刘明智
旅顺局部开放和旅顺经济开发区的建设
/张贵富
长海县实现对外开放亲历记/刘福章

附录
大连市对外开放大事记(1984―2013)
后记

大连卷-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 节选

  《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大连卷》:  以战略眼光选址开发区  大连要建经济技术开发区,那么开发区建在哪里呢?其实这个选址工作,市委、市政府早就进行了。在1981年前后,为了做好申请建立经济特区的准备工作,市委、市政府组织一批人赴广东学习,参观了解深圳、珠海搞特区建设的一些情况。从广东回来后,开始了开发区选址工作。  当时,市委、市政府主要从两个出发点来考虑选址:一是充分考虑到建(特区)开发区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一是着眼于大连市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这两点考虑,老市区不行,三面环海,山地较多,城市用地少,发展空间已经很狭窄了。我们组织市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在旅顺、金县、大连湾、大窑湾、小窑湾等地多次考察选址:  旅大南路i这里没有多少可用之地;  旅大北路,虽然地皮是有的,但除去部队用地、飞机场以外,就所剩无几了,而且地块也被分割了;  甘井子北部至金州一带,这里地皮是有的,但有两条高压线、一条铁路、一条公路贯穿其中,建设企业受到制约;  金州毛营子附近有六平方公里的土地闲置着,但面积小,地处大连和金州的所谓“蜂腰部”,没有发展余地,而且靠近的是渤海,如通过海运,还得绕经旅顺口;  也曾看过董家沟、满家滩,那里虽然地域广阔,但是离市区太远,不利于发挥依靠母城加快发展的优势;  营城子、盐岛、辛寨子也都不行……  甚至连普兰店的皮口、城子坦、碧流河等地都去过了,市委派出的调研人员沿着黄海海岸线走了很长的一段路。  *后,大家的目光聚焦到当时的金县大孤山人民公社马桥子大队一带。  对马桥子我还是比较熟悉的:1974年,国家“四五”计划的重点项目——鲇鱼湾油码头破土动工。为了建设这个油港,来自12个省市300多个单位的建设大 军云集于此。当时我作为大连市市委书记、革委会副主任担任了大连段输油管线和油码头两个工程的总指挥,经常往返于鲇鱼湾与大连市内,其间必经马桥子。我看到这里北望是大黑山,南看是大连湾,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就问这里是什么地方?金县人说,这是大孤山人民公社的马桥子大队。我就感叹:这可是一块风水宝地啊!  1984年春,在详细考察和论证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组织人员拟订了四个方案进行比较,包括湾里方案、马桥子方案、金州西海岸方案等,甚至有人提出干脆把金州都变成开发区,像深圳就是在宝安县建特区一样。经过充分论证,*后大家还是选定马桥子方案,同时将湾里、董家沟也纳入开发区的控制区内。选来选去,之所以选中马桥子一带,是因为这里主要有这样几个优势:  一是地形地质优越:马桥子北靠大黑山,南临黄海岸,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属沿海平原区。地质多为板岩、辉绿岩和泥质岩的构造,地耐力可达28-80吨以上,适合于高层和多层建筑;地面宽阔平坦,地貌形态多姿,有利于建筑群的合理布局。  二是交通便利:历史上马桥子就是交通枢纽,从明代起,金州城经马桥子至海青岛、大孤山港即为通达驿道。近代日本殖民当局和苏联红军都曾在马桥子附近修筑机场。从现在的眼光来看,马桥子距大连市中心区27公里,距周水子国际机场25公里,距金县8公里,距大连港7海里,距大连华能电厂4公里,距铁路金州站4公里,沈大高速公路从它边缘通过。更为有利的是,这里和待建中不冻不淤的大窑湾新港毗邻,这个远东大港将是欧亚大陆桥运输的中转站,将会与开发区联为一体,优势互补。在这里,既可满足开发区起步区的需要,又可以这里为起点,向西与金州相接,向东南可以通向准备兴建的大窑湾港和已经建成的大连油港;向东北可以沿着大窑湾、小窑湾这一带黄海海岸线发展,也可以向北发展,使大连市的建设重点逐步北移,为新市区的建设发展,为未来的大连展示了广阔的空间。  ……

大连卷-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

http://book.00-edu.com/tushu/ys1/202005/2134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