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一部个人史 本书特色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轻的蒂莫西·加顿艾什为了研究希特勒统治之下的德国,分别在东、西柏林停留数年搜集资料,但没想到,他在东德的行踪被认为是间谍活动,并被秘密警察和线民盯梢,留下了厚达325页的秘密档案。两德统一后,东德的秘密警察档案开放,作者重访东德,根据东德国安部为他建立的档案和自己的日记,一一寻访当年那些监视他的人,重建青年时期的一段记忆。他惊讶地发现,彼此立场不同的人,往往对相同的经验持有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回忆。于是,穿越各种回忆的迷雾,探寻自身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历史的真相,成就了本书写作的动力,*终促成了这样一本动人心弦的著作。
这是一部将个人回忆与历史探索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的纪实作品,读来引人入胜。
档案:一部个人史 内容简介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13)——保持开放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梁文道专文导读,追问时代的错乱是否让个人的出卖行为更可原谅,当一切恢复正常后,又该如何对待历史留下的伤口。
★《档案》对出卖和背叛发出深刻的拷问。斯塔西大概是人类*庞大也*严密的国家安全机构,每五个东德人中就有一个曾为其工作。加顿艾什在本书中试图回答:是什么让人们成为告密者?为何如此多人同意为一个监视自己国家公民并把他们送进监狱的系统服务?
★《档案》是像谍报惊悚小说一样的历史纪实。加顿艾什一路追踪当年监视他并向秘密警察告密的人,拷问过往,追寻原因。档案背后的告密者如何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当年又是被怎样的动机驱使。以自己的档案为切入,《档案》完美融合了谍报小说的惊悚与历史纪实的哲理思索,打开了一个窥探警察国家运作的窗口。
★《纽约时报》《卫报》《科克斯评论》《独立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档案:一部个人史 目录
导 读 出卖作为一种美德/梁文道
本书人物表
关于部分人名的说明
前 言 罗密欧?
**章
序言报告
第二章
驰赴柏林
第三章
跨越围墙
第四章
IM“指导教授”
第五章 IMV“米夏拉
第六章 IM“舒尔特”
第七章 IMB“史密斯”
第八章 IM“R太太”
第九章 波澜壮阔在波兰
第十章 禁止入境黑名单
第十一章浮士德群像
第十二章冷战终结
第十三章档案效应
第十四章英伦谍影
第十五章档案封存
修订后记
出版说明
档案:一部个人史 相关资料
背叛与妥协的刻骨描述,叫人毛骨悚然;现代与当下的无价记录,书写勇气与美丽;人性无解之谜,魂萦梦系,永远挥之不去。
——约翰·勒卡雷(20世纪伟大的谍报小说家)
(《档案》)回顾了加顿艾什本人与恐怖的东德秘密警察机构“斯塔西”交手的亲身经历。从来没有一个族群受到如此严密的监控,尽管胡佛麾下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几度近之。《档案》生动地还原了许多恶质的人形怪兽,他们的目光总是紧紧地盯着每一只小麻雀折翅坠地的时候。
——亚瑟·米勒(20世纪美国知名剧作家)
《档案》一书*引人入胜的地方,就在于加顿艾什追踪许多当年持续跟踪、监视并密告他的人,本书因此更接近惊悚小说的味道,然而,较惊悚小说更胜一筹之处在于,《档案》所述皆为真人真事!
——《苏格兰周日报》
完美融合谍报惊悚小说、冷战史、自传与哲理思索于一书……笔触优美,探讨严肃而不失幽默讽刺。
——《英德书评》
《档案》重现20世纪80年代中欧变化的手法,从未见于其他任何书籍。这是一本传家之作,当我们的子孙……怀疑优美的英语写作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答案就在《档案》之中。
——英国《独立报》
充满感情、微妙、富有启发,就像一位优秀的历史学家,探讨人类在面临通敌还是抵抗时做出的无比复杂的选择。
——《科克斯评论》
一本结构优美、引人深思的著作,从个人经历到时代政治,分析了纳粹的遗产如何为“下一轮独裁”奠定了基础。
——《卫报》
对后冷战时代厚重而富有启发的审视。
——《纽约时报》
档案:一部个人史 作者简介
蒂莫西·加顿艾什(Timothy Garton Ash),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政治写作者之一,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卫报》专栏作家,中东欧当代史专家,著有《波兰革命》(The Polish Revolution:
Solidarity, 1980—1982)、《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Facts Are Subversive:
Political Writing from a Decade Without a Nam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