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最深的湖、储水量最大的湖……贝加尔湖曾属于中国,提起她我们会想到苏武牧羊的故事,会想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关于她有诸多历史故事和美丽传说。从天津到贝加尔湖边的伊尔库茨克市,只需飞行两个多小时,它离我们这么近,但我们了解她多少?市场上类似的著作接近于零。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最深的湖、储水量最大的湖……
贝加尔湖曾属于中国,提起她我们会想到苏武牧羊的故事,会想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关于她有诸多历史故事和美丽传说。
从天津到贝加尔湖边的伊尔库茨克市,只需飞行两个多小时,它离我们这么近,但我们了解她多少?市场上类似的著作接近于零。
贝加尔湖是湖?是海?湖水一点不咸,与海洋也不相通,却生活着许多海洋生物——贝加尔湖海豹、龙虾……令科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许多淡水生物在西伯利亚的其他江河湖泊里已找不到踪迹,只在几千万年前甚至几亿年前的地层里才有它们的化石。如果您想去贝加尔湖旅游,如果您想了解贝加尔湖的“前世今生”,请跟随科考队走进贝加尔湖。
这里有近200幅珍贵的贝加尔湖科考实景摄影作品……
中国科学院教授董锁成、周长进联袂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作序,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点评。
* 专家推荐
《科考队带你去探险》丛书是中国科学家及新闻工作者对亚马孙河、贝加尔湖、三江源、北极等地区首次大规模的综合科学探险考察的真实记录。它生动再现了当年探险考察的艰辛历程,记录了探险队探险考察中的酸甜苦辣,展现了考察中的奇闻异事及考察地区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是一套科学探险考察的科普佳作。
——中国科学院董锁成教授
北极、亚马孙河、贝加尔湖、青藏高原、三江源等地区都是对全球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地区,也是世界各国科学家重点研究的地区。这套丛书正是记录了中国科学家进入这些地区进行科学探险考察的全过程。希望我国广大青少年能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探险精神,到大自然中去,了解大自然,研究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认识自我。
——中国科学院周长进副教授
作者简介
毛国强,今晚传媒集团渤海早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天津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天津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新闻工作20余年,采写的作品20多次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天津市新闻奖等;获得天津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天津新闻出版系统“五个一”人才奖。曾出版作品集多部。
内容简介
本书是《科考队带你去探险》丛书中的一本,为作者2005年跟随中国科学院前往贝加尔湖地区考察时所做的科考笔记。作者记录了自己在贝加尔湖地区的各种见闻、科学家艰苦的科考、当地居民的风俗民情、贝加尔湖地区的资源、贝加尔湖地区的生命等多方面的内容,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此地。
全书分七章来写,在每章的后面设一个“你知道吗?”的知识链接,如对伊尔库茨克市、新西伯利亚、海豹等的介绍,并配有相应的图,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全书彩色印刷,配有近200幅专业拍摄的珍贵、精美的图片。
目录
科考大本营——伊尔库茨克采风
◎贝加尔湖启幕
◎“慢步”俄海关
◎西伯利亚明珠:伊尔库茨克
◎街头巧遇“走婚”
◎探访中国淘金族
◎感受夜生活
◎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贝加尔湖科考船上
◎贝加尔湖,我们来了
◎湖中有“湖怪”吗?
◎“世界大水缸”
◎揭开湖史神秘面纱
◎“聚宝湖”
◎“珍奇的海洋博物馆”
◎在考察船上的惊魂一夜
◎穿越“凶险之湖”
◎品味贝加尔湖“鱼宴”
◎贝加尔湖是湖还是海?
贝加尔湖岸上考察纪实
◎与贝加尔湖海豹亲密接触
◎鸟的天堂
◎走进丛林深处
◎“世界植物宝库”
◎丛林历险记
登上神秘岛
◎“第一岛”采风
◎“湖大夫”
◎岛上学校
◎蒙古族后裔——布里亚特人
◎奇特的婚俗
◎鹰——土著人的图腾
◎新西伯利亚科学城
◎火车头博物馆
科考轶闻趣事
◎苦觅 “代言人”
◎传稿历经“磨难”
◎科考队里的“特困一族”
◎舌尖上的俄罗斯俄式西餐
◎感受中俄“兄弟情意”
◎“圣湖”旅游业方兴未艾
◎贝加尔湖美景,让我们陶醉
中俄科考成果
◎贝加尔湖环境,世界最佳
◎几亿年后,贝加尔湖将变成海洋!
◎天然巨型“空调机”
◎拯救贝加尔湖!
◎中俄联合科考轰动世界
◎中俄蒙联合科考再接力
贝加尔湖岸边的“中国印记”
◎贝加尔湖岸边的中国人
◎中国通——达其娅娜
◎中医药“火”在俄罗斯
◎从贝加尔湖向中国引水?
精彩节选
内文节选
船长伊万诺夫在科考队员登上考察船时就曾说:“近日贝加尔湖风大浪急,大家一定要格外注意安全,防止晕船。”我无晕车、晕船记录,没有太在意船长的好心提醒。然而,几天的贝加尔湖乘船经历,让我也首次感受到什么是头昏脑眩、五脏六腑翻江倒海的感觉。科考队使用的船是专业考察船,四周围护栏很低,船左右摇晃,稍不小心很容易掉进湖中。船长反复强调安全问题,没想到,上船的第二天在船上发稿时,我们就经历了一次险情。
我们乘坐的“卡罗号”是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的大型专业考察船,平日里都是当地的科学家乘坐,行驶速度较快。此次科考队上船后,怕中方队员不适应,船行速度趋缓。即使这样,包括我在内的几名队员相继出现了头晕目眩、口吐酸水、不思饮食等不同程度的晕船症状。
那天傍晚,贝加尔湖湖面起风,船开始左右摇摆。晚22 时,风速越来越大,科考船也摇摆得更加剧烈,一些晕船的科考队员症状随即加重。中科院植物所郭柯教授严重头晕,口吐胃液。中央电视台一位记者也已几次呕吐。正在船舱赶写稿件的我也感觉欠佳,摄影记者庞剑只觉眼冒金花,一阵眩晕,赶紧喝了一片药。由于担心船只因风大浪高发生事故,大家有些紧张,船舱里气氛凝重。稍事调整后,我们相互宽慰着继续工作。
我的稿件需通过海事卫星发回,而这需要停船时进行。所以为保证稿件及时发回,白天我要抓紧时间及时采写,随时做好准备,一旦停船无论何时都要立即传出。那天凌晨2点, 考察船停, 我和庞剑马上全副武装, 打着手电筒, 拿起传输设备走上甲板。此时, 船摇动得很厉害, 甲板上漆黑一片,只听见湖面上刮起的呼啸风声、湖水拍打船体声, 正当我们为发稿忙碌时, 感觉船摇动得越发剧烈。突然, 一阵大风将海事卫星的一段连接线刮掉, 我连忙一路小跑去抓。此时,被风刮跑的连接线距甲板边缘只有几厘米,由于我跑得太急,脚底下一滑,重重地摔在甲板上。我一手死死地抓住船的护栏,一手紧握海事卫星线,一旁忙碌的庞剑飞速跑来将我拽住。船栏杆只有一米多高,如果我的重心再高一点,摔出的动作再大点儿,可能会被惯性甩到湖里。受到惊吓后,我和庞剑都出了一身冷汗。
怕船上的队友们担心,转天我们没有声张。庞剑打趣地对我说:“要是这个最重要的发稿设备掉进湖中,我们完不成报道任务,还不如跳进贝加尔湖算了。”忙碌了30 分钟后,两篇刚刚写好的新闻稿和两张图片在贝加尔湖的夜幕中通过海事卫星终于发出。由于一晚上受到如此多的惊吓,精神高度紧张,终于完成传稿任务的我,回到房间却怎么也睡不着觉。
连日来,科考队在贝加尔湖南北两岸考察,飞翔在天空中的鸟,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像我们的朋友一般随时相伴左右。每当听到他们清脆的鸣啼声,看着他们欢快地飞舞在蓝天、海面、森林里时,就好像对我们说:“欢迎你们来贝加尔湖!”兴奋之际,多日来考察奔波的辛苦都化作乌有。
与美轮美奂的贝加尔湖一样,贝加尔湖地区的鸟有着美丽的外表和矫健的身姿。这些绚丽多姿的鸟,给到这里考察的科考队员带来无限的遐想。据参与科考的科学家介绍,贝加尔湖周边地区有各种鸟类600 余种,其中1/4 是珍稀和濒危种类。包括:贝加尔湖鹰、野鸭、弗拉米鸟、海鸥、卡来可鸟等。这些形态各异的鸟习性也各不相同。大嘴野鸭“ 性格” 狂躁,与同类相处时,稍不顺心就要喊叫,甚至厮打;贝加尔湖海鸥天性活泼,贝加尔湖鹰则比较深沉老练。我们看到几只鸟时而在空中追打,时而在陆地相互嬉闹。
俄科学家向中方科考队员介绍了贝加尔湖地区几种特色鸟的习性,以及他们与天敌和人类斗智、斗勇的趣闻:有一种叫喇嘛的鸟,身为红色,嘴很大,喜欢在草原上筑巢。它的食量特别大,一天要吃3 千克食物。为了获取食物,他们往往使自己成为“变色龙”,身体随着周围环境变成蓝色、白色等,才得以成功捕食,这种鸟最长可活40 年。
俄科学家说,几年前,经常有飞得很高的乌鸦与正在起降的飞机发生碰撞事故,于是专家想出了个主意:将乌鸦的声音录下来,起降时飞机反复大声放音,结果, 绝大多数的乌鸦被吓跑。令人惊讶的是, 后来“ 乌鸦王”改变了叫声,其他乌鸦也随声附和,飞机不得不再次改音播放,以防不测。
还有一种鸟叫查布乐,它是俄罗斯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物种。科学家给它戴上保护标记时,它充满敌意不断地啄人、抓人,许多科学家都躲闪不及而被弄伤。
红嘴鸥也是贝加尔湖地区的珍奇鸟类品种。一名陪同科考的俄罗斯动物研究科学家,向大家展示了他收藏的贝加尔湖知名动物红嘴鸥的标本。他说,贝加尔湖地区的红嘴鸥分布在5 个区域,湖西侧的伊尔库茨克城至安加拉河口、叶泽兰至奥利洪岛, 湖东侧的色楞格河口等地。红嘴鸥通常在4月出现在贝加尔湖地区,8月底基本消失,偶尔有少数个体持续至9月, 每年的数量变化很大, 从几千只到数万只不等, 在整个贝加尔湖地区,成年红嘴鸥数量为5 万多只。
每年春秋季节,是各种鸟类在此繁殖、歇息的时候,有15000 多种鸟都会在这里度过冬天。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更有众多摄影爱好者背着大大小小的“长枪短炮”,完成他们心仪的作品。
在贝加尔湖博物馆内,科考队员了解到,目前贝加尔湖沿岸和森林已建立多个鸟类自然保护区,俄罗斯已制定严格的保护鸟类的规定,保障所有的鸟在贝加尔湖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
贝加尔湖,鸟的天堂。贝加尔湖,更是人类的天堂。
来到奥利洪岛,我们住的旅店是私人开办的,条件十分简陋,好像国内20多年前的“大车店”。与旅店相邻的是岛上唯一的居民区,这里居住着几百户居民,房子均为两层,是木质结构的,外观古朴典雅、简约。我们本想到一居民家做客,然而当翻译带领我们一家家敲门拜访时,没想到都被他们一一婉言拒绝。吃了闭门羹,我们实在想不通。翻译托亚娜告诉我们,岛上的土著人一向封闭。短短的几天时间,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美丽景色和美好神奇传说的神秘小岛。岛上的土著人生活方式独特,与他们交流时,你会感到他们好像还生活在较为原始、封闭的社会,朴实无华。
这个岛的居民对外界、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差,尤其对外国游客,他们都不愿意接近。我们希望走进岛上土著人家庭。经过再三询问得知,这里有一个布里亚特人家庭接待中心。其实就是一个布里亚特人开的专门接待游人、外国人的民俗接待点,“ 演员” 和“ 导游员” 都是家庭成员。到了旅游点,听着布里亚特姑娘内容极其简单的介绍,我心中不免有一丝失望,初来这里满怀希望的美好情感荡然无存。家庭中年龄最大的老太太有80多岁,她是岛上年龄最大的人,有13 个孩子, 10 个孙子, 15 个重孙。老人告诉我说,现在岛上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她们家有钱了,买了移动电话,家长把孩子送去伊尔库茨克市上大学。
在奥利洪岛上,有一个布里亚特土著村。那天,在翻译的陪同下,我们去探访居住在这里的布里亚特人,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
令我惊讶的是,这里的建筑风格、村民的长相及服装等,与俄罗斯其他地方的人有着天壤之别,倒有几分亚洲人长相。接待我们的是村民亚克汗。亚克汗告诉我们,俄罗斯布里亚特族人是古代蒙古族的一支后裔。现在蒙古国、中国内蒙古和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等地都有布里亚特人生活,他们的先民自16 世纪后就开始在贝加尔湖、色楞格河流域一带草原上过着游牧、狩猎生活。亚克汗说, 目
前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一些地区,还有仍保留着完全蒙古式生活方式的部落,有的已被辟为“民俗文化村”,供人参观。其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与蒙古族很相近,这里的建筑表现着一种不同于俄罗斯其他城市的文化。
走进村子, 我了解到,这里有50 余户人家, 村民们朴实无华。许多布里亚特族人至今仍保持着较为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食品自给自足,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小院,种植蔬菜、水果,养着猪、鸡等家畜。亚克汗家的装修与陈设相对简单,与我国北方农村农民家庭相近,住宅外形与我国农村的“排房”风格相似,只是外墙被涂成了绿色、深蓝色。亚克汗说,布里亚特人都集中在布里亚特共和国,几百年来他们与俄罗斯人生活在一起,语言、风俗习惯都开始“俄化”。但姑娘结婚时穿民族服装,遇到客人时献牛奶, 在房前木柱上系上彩色条, 表示不同的愿望等习俗保留了下来。100 年前,布里亚特女孩十三四岁就能结婚, 现在十八岁以上才能结婚。婚礼上, 来宾给神敬酒,祈求平安健康。
许多人平日饮食一半是本民族的手擀面、各类肉排等,一半是俄罗斯餐。逢年过节时, 布里亚特人要穿上本民族艳丽的布里亚特袍(外形、款式与蒙古袍相似)。布里亚特集聚地有自己的学校, 传授本民族语言和风俗知识。
那天我们来到贝加尔湖东岸的民俗博物馆。馆内有许多东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用品:埃文人的兽皮、桦皮帐篷, 布里亚特贫民的蒙古包、木制小屋, 以及草棚、粮仓、鸡舍, 加上别具风情的民族服装、服饰, 佩挂精美鞍具的骏马。在民俗博物馆附近, 我们看到有许多树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布
条, 一位村民正站在树边, 往树上撒酒、挂布条、扔钱币。这是他们独特的祭祀神灵的方式, 以此来保佑自己和家庭成员平安、健康、幸福。
经过中俄科学家对贝加尔湖的科学考察,中俄科学家们提出一个研究成果:按照贝加尔湖目前的发展轨迹,几亿年后,它将变成一片汪洋大海。
贝加尔湖是在2500万年前由于地壳不断运动的裂谷作用形成的,大约250万年至300万年前,在湖泊四周,由于造山运动形成了高耸的山脉。贝加尔湖所处的裂谷带,目前仍然处于活动期,地壳运动尚在继续。贝加尔裂谷带每年都在扩张,湖中一些新冒出的小岛屿、湖岸四周的火山活动遗址以及频频发生的地震就是其证据。
刘强博士告诉我们说,现在贝加尔湖每年以1~3 毫米的速度扩展,地壳运动使得贝加尔湖地区地震频发。1862 年的那次地震给贝加尔湖地区造成了重大损失,200平方千米的沿岸土地和5 个布里亚特村庄陷入湖中。2003 年12 月的地震震级达到7 级。每一次地震后,贝加尔湖湖底就会下陷3~5 米。在地球上发生的地震事件总数中,贝加尔湖式地震虽然数量不多,但大地震会引起严重后果。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了贝加尔湖有变成海的趋势。首先,湖底有洞穴和裂缝,地底热气从这些洞穴和裂缝中不断泄出,以致附近的水温增到10℃,此种“水底温泉”仅海洋中才有。其次,贝加尔湖中生长有海绵、海豹、龙虾、海螺等海洋生物。科学家还发现贝加尔湖中湖水的循环周期(即从湖面至湖底之间的循环)耗时约8年,缓慢异常。贝加尔湖在几亿年后将会变成海洋!那时贝加尔湖的名字会不会被改为贝加尔海呢?我们人类又会进化成什么样子?
其它信息
页 数:192
开 本:异型16开
字 数:160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