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 > 正文 返回 打印

你可以让百合生长-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

  2020-05-12 00:00:00  

你可以让百合生长-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 本书特色

  邓一光著《你可以让百合生长》为“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丛书之一种。
  一、该丛书是首部由当代著名评论家点评,涵括中国百年经典中篇小说、展示中国百年中篇小说创作实绩的大型文学丛书。
  该丛书对“五四”以来中篇小说创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读者可以通过本丛书确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杰出中篇小说的阅读坐标。当代著名评论家何向阳、孟繁华、陈晓明、白烨、吴义勤对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对文本进行了精彩点评,这对于读者欣赏把握这些经典作品起到了引导作用。
  二、形式有突破。
  丛书以作家分册,每册精选该作家zui经典、读者认知度zugao高的作品。除经典作品以外,另附文学化的作家小传及作家图片若干幅。所附内容既可以为文学研究者、文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对普通读者深入理解作家作品同样大有裨益。
  三、作者陈染有较大影响力。
  陈染以强烈的女性意识,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独特而重要的女性作家代表,作品曾获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

你可以让百合生长-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 内容简介

  “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丛书之一种,收录当代著名作家邓一光中篇小说代表作。
  《父亲是个兵》从父亲退伍后写起,是一篇充满了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小说。父亲是个英雄,但他更是一个人,父亲的可亲可爱就在于他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标本。因此,小说也是向那一代有信仰的军人致敬的文本。小说在结构上峰回路转、进退自如,历史与现实,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交相辉映,平实中显现出坚实的创造才能,使小说充满了文学性和可读性。《父亲是个兵》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深圳蓝》表面看是一部貌不惊人的小说,述说四个青年男女婚前婚后的情感纠葛而已,在波澜不惊中写尽了城市青年的当代病。但是,在这写实部分的上空飘荡的是一个关于深圳——或者关于当下青年心理和精神状况的寓言。
  《你可以让百合生长》延续了邓一光关注深圳底层生活的创作路线。不同的是他将目光投向了青少年教育领域。从一个屡获国际大奖的少年合唱团入手,将眼光投向了生活在社会边缘的深圳外来务工者子女,试图揭示他们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双重困境。多维度地呈现了底层的情义、底层的挣扎、底层的救赎等主题。《你可以让百合生长》获郁达夫小说奖。

你可以让百合生长-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你可以让百合生长-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 前言

 理想主义的文学光芒
  ——邓一光的中篇小说
  孟繁华
  邓一光是这个时代有英雄气概的作家。从《我是太阳》《父亲是个兵》到《我是我的神》,他确立了自己独步文坛的硬朗风格。在软性文化无处不在的时代,邓一光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参照——我们毕竟还有一息尚存的阳刚之气。同时邓一光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比如他写《深圳蓝》《你可以让百合生长》等。但无论阳刚还是柔情,都表达了邓一光理想主义的文学情怀。
  《父亲是个兵》是一篇具有家族史性质的小说,也是一篇充满了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小说。它集中体现了邓一光前期小说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小说从父亲退伍后写起。退伍的父亲与普通老百姓没有任何区别。有区别的是内心不曾言说的波澜。脱去军装那天父亲整整一天没有出门,此后他也“永远穿着军装,风纪扣扣得一丝不苟,在*热的季节里,他也从不解开扣子,一任黑水白汗浸透军装”。父亲内心的秘密是,他仍然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兵而不是普通老百姓。戎马一生塑造了他军人特有的性格。他曾无数次上战场,国共双方争夺东北时,曾任过卫戍司令镇守山海关,因犯下错误而被派去与土匪打交道。但他三缄其口从不提自己当年的荣耀和经历。他更感兴趣的,是掌控他的侄孙,帮助穷困的亲戚摆脱贫困。他大量垦荒种地、养鸭。但是,“父亲种地也好,喂鸭子也好,所收所获很少进入我们家的菜盘子。父亲总是把蔬菜和鸭蛋一担担地送到邻近的幼儿园,让孩子和老师们改善生活。有时候,有素不相识的人从菜地边路过,父亲也会拉住人家,热情地不由分说地将人家的篮子或衣兜装满,他做着这一切,像个得了便宜的孩子似的。我后来一直认为,父亲把花园变成农庄,是一种新的生存表现。父亲他不愿意受冷落,不愿意人们忘记他。他一直生活在一种被抛弃的痛苦和恐怖之中”。父亲是个英雄,但他更是一个人,父亲的可亲可爱就在于他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标本。因此,小说也是向那一代有信仰的军人致敬的文本。
  小说在结构上峰回路转进退自如,历史与现实,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交相辉映,平实中显现出坚实的创造才能。更为抢眼的是小说的场景描写,比如父亲杀鸭的场景、化肥抢劫案以及老王跳楼的场景,或惊心动魄,或如临其境,使小说充满了文学性和可读性。
  《父亲是个兵》从某种意义说,是邓一光的代表作。那里闪现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虽然渐行渐远,但作为我们的思想文化遗产,它还会显示出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深圳蓝》表面看是一部貌不惊人的小说,述说四个青年男女婚前婚后的情感纠葛而已。戴有高、李爱、蔡张望、吕冬冬两男两女,在波澜不惊中写尽了城市青年的当代病。这是小说实写的部分。但是,在这实写部分的上空飘荡的,是一个关于深圳——或者关于当下青年心理和精神状况的寓言。这几个人,无论他们物质生活状况如何,有多大的差异性,他们的精神状况却出奇地具有同一性。他们没有皈依感,没有安全感,内心空空无根也无助。这种状况,在戴有高的自述中一目了然。他说:我坐在这儿,这是我的房子,但我不在我的房子里,就跟我的衣裳穿在别人身上,我光着身子到处找衣裳里的我,怎么也找不到,我想啊想啊,就想我出了什么差错,怎么衣裳还在,人却回不到衣裳里去了?但是你知道吗哥,结果就是我把自己想出脑水肿了,身子和衣裳还互相躲着,它俩越离越远,这就是一个回不了自己房子的男人的悲催经历。
  因此,《深圳蓝》是部相当现代、极具反讽意味的小说。在雾霾大行其道的时代,蓝天白云就是人们向往的对象;同样的道理,在一个没有爱和无所爱的时代,爱就格外地醒目和突出。无论个人还是社会,越缺乏什么就会越凸显什么、越炫耀什么——一个贫穷的人,愿意炫耀自己富有;一个看大门的人,愿意炫耀自己的权力;一个没有爱情的人,愿意炫耀自己有无数男友或女友。但是,吊诡的是,这些人物既不拥有过去,也难以掌控现在。他们是一群被社会和时代悬置的人物。在精神雾霾远没散去的时候,它的反讽就是对蓝天白云的虚张声势的一往情深。《深圳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邓一光的小说经常游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说他传统,是因为他的小说一直有一种关怀,对人的生存和精神状况的关怀;说他现代,是因为他总是能够准确地抓住这个时代城市人具有症候性的存在状态。也正为如此,邓一光的小说别具一格。
  《你可以让百合生长》延续了他关注深圳底层生活的创作路线。不同的是,他将目光投向了青少年教育领域。深圳百合中学有一个十四岁的女学生兰小柯。她的家庭环境极端恶劣:一个是“不断复吸因此老在去戒毒所路上的父亲”,一个是“总在鼓励自己日复一日说大话却缺乏基本生存技能因此不断丢掉工作的母亲”,一个是“每天提出一百个天才问题却找不到卫生间因此总是拉在裤子上的智障哥哥”。恶劣的家庭环境和无爱的心理环境,使兰小柯成了一个问题少年。这样的学生显然是学校面对的一个难题。但是,兰小柯偶然结识了百合中学合唱团指挥——编外教师左渐将之后,事情有了转机:左渐将用理解、尊重和爱的方式改变了兰小柯,让兰小柯参加了百合合唱团;发现了兰大宝的音乐天赋,让他做了合唱团的领唱。在参加勃拉姆斯音乐节比赛时,左渐将因心脏病昏倒,是兰小柯替代左渐将指挥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这个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左渐将用他的方式彻底改变了兰小柯,使一个叛逆的问题少年转变为一个有爱、阳光的学生。她对父亲、母亲和智障的哥哥不再怨恨,而是深怀爱意的理解。
  邓一光是一个深怀理想主义情怀的作家,他塑造出左渐将这样的理想人物并不出人所料。在我看来,在理想主义一统天下的时代,理想主义应该死亡;在理想主义被当作怪物、毫无理想可言的时代,理想主义必须复活并光大。没有理想的人不值得谈论,没有理想的民族没有未来。在这样的意义上,虽然《你可以让百合生长》并不是邓一光*好的小说,但在今天的小说创作格局中,它是一部昭示或点燃理想和爱的小说,因此它才格外重要并值得我们珍视。

你可以让百合生长-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 目录

父亲是个兵
深圳蓝
你可以让百合生长

理想主义的文学光芒
——邓一光的中篇小说
孟繁华

你可以让百合生长-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 相关资料

  邓一光是我眼中 “中国当代文学中写战争写得zuihao的”作家。
  ——李敬泽 中国作协副主席 批评家

  “很多人的写作是给自己慢慢画圈,邓一光始终是一个生长性的作家。”
  ——施战军 《人民文学》主编

  “在邓一光近期所写的深圳人系列短篇中,英雄不再出现,人物都是平凡甚至卑微的,在琐碎的生活中经受着琐碎的喜怒哀乐。但是,所有这些作品中,总有一束光出其不意地照亮人们,那一刻,人性变得贵重而美,这些小人物,他们和邓一光之前笔下的英雄们一样,不是匍匐着,而是站立着。”
  ——李敬泽 中国作协副主席 批评家

你可以让百合生长-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 作者简介

  邓一光,1956年出生于山城重庆。当过知青、工人、新闻记者、自由写作者、文学刊物编辑,现为深圳市专业作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我是太阳》《远离稼穑》《我是我的神》《狼行成双》等。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首届冯牧文学奖、首届柔石小说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多种文学大奖。作品多次被选载并译介到海外

你可以让百合生长-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

http://book.00-edu.com/tushu/hx1/202005/2088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