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器 本书特色
《美器》让我很欣喜能够一次性地读到韩晓征的代表性作品。五篇作品完成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20年间,时间跨度不小,作品数量不多,但每一篇都让人惊异,让人刮目相看。我惊异于还是一位中学生的作者,就能对人性的幽微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和捕捉能力;我惊异于作者在剖析人性时的深刻和犀利,同时又内敛和不动声色;我惊异于作者用当今少见的优雅和从容,文学地还原生活的能力;我惊异于作者的观察力、表现力和欲语还休,却令读者回味不禁的对语言的掌控力……
总之,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文学,是这个浮躁时代缺乏而尤为宝贵的文字。
美器 内容简介
作家韩晓征的作品属于知识女性理智的讲诉。展现了女性的成长和觉醒以及*终获得自由的心路历程,也反映了作者在较深层面上对人性的思索和探讨。《美器》作品集中收录了韩晓征颇具代表性的几部中篇小说《桔子》《美器》《妙色》《夏天的素描》《换头》。
美器美器 前言
我认识晓征的时候,她正少年得意。一部《夏天的素描》使她在中学时候,就有了相当的知名度。我永远记着她的父母、我的朋友韩少华、冯玉英伉俪谈起女儿时那欣赏与满足的神情。我和妻子也曾把晓征作为我们女儿的榜样,希望她能和晓征姐姐一样,顺风顺水地展开人生的风帆。
然而其后数年,晓征却突然转入了沉寂。我知道是因为少华突然发病于京浦路上,濒临危境的少华使妻子和女儿不得不置身于拮据与奔波。从少华罹病到辞世这十九年间,玉英、晓征母女,应算是炎凉尽品艰辛备尝了吧。想起了我的老友,我时不时就心痛,又想到晓征,更是心酸。我从来就不相信晓征是个激情一过性的文学爱好者,也不相信她属于“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类型。以她的家学渊源和北大文学专业的训练,我从来也没有放弃过对她的期待。
*初的欣喜发生在一九九四年,晓征寄来她的另一部中篇《橘子》,是从一个女童视角,写一位少女的性觉醒,在当时铺天盖地的“身体写作”大潮中,晓征的文字平静内敛,有别于他人的喧嚣和张扬。看得出,在凄清与冷寂中,她对文学的沉静的热爱,依然在延续。难得的是,这热爱并不追风逐浪,而是自有主张。
又十年,晓征继《美器》之后,又发表了《妙色》,让我对她的创作后劲,有了信心。而完成于二〇〇八年的《换头》,是用今人的眼光,古文的笔法,写出穿越古今的灵与肉的纠缠。或许因为是戏仿文言的小说,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几乎没有杂志肯拿出篇幅来发表,我不敢说她的尝试是否成功,但从中看到晓征对崭新的艺术表现的大胆追求,则更令我惊喜。我知道,这种追求,源于对文学持续不减的、超越功利的热情。
我个人认为,《美器》是一个分水岭,此前,应该说晓征的创作都还属于青春文学,此后,一个思考女性整体命运的,从人性的角度观察灵与肉之纠结的,初具沧桑感的作家开始了成长。
这种沧桑感的产生,是不是得力于晓征有所挫折的人生?
这突然把我念及老友一家境遇时的心酸,全都变成了欣慰,变成了对晓征更高的期待。
我记得曾经给女儿写过,从事人文科学的知识分子的*高境界,是对降临人生的磨难永远作艺术化或哲学化的观照,将其变为丰富自己、激励自己的机会。
当一个作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晓征又开始了。
祝愿晓征,祝福晓征!
是为序。
美器 目录
美器 妙色 换头 橘子 夏天的素描 后记
美器 节选
“不过什么?”松因问。
“我还是担心展览中会有什么不可控制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一下子又说不清。
松因一笑:“该来的总要来。
卫东有些语塞。过一会儿背着手,帮她再检视一遍舞台。
这舞台虽说简陋了些,却是五脏俱全的。幸亏以前的小学校财大气粗,匆忙搬走的时候,这里的许多东西不知是忘记了还是没来得及运走,反正悉数留下来,倒给了松因某种成全。
幕布的开合都还自如,包括那背景红旗与大幕之间,还有一道二幕,也是可以自由升降的。这也很重要。因为松因设计的**个场景,就需要这道幕布降下来,缀上她自己绘制的布景。而第二个场景,又需要幕布升起来。
卫东又试了试那操控幕布的绳索,手感很有劲道,又不生涩。
他点点头。再试试音响,虽说喇叭老旧了些,放出的音乐却自有些古怪气氛,倒也马马虎虎吧。
又问松因寿桃水果什么的,都准备好了没有?松因说找了个小时工做帮手,明天中午取,保证是*新鲜的。
美器 相关资料
她对文学的沉静的热爱,依然在延续。难得的是,这热爱并不追风逐浪,而是 自有主张。
——作家 陈建功
作品对人类情性深处的烛照,愈是娴熟优雅,游刃有余,愈见痛楚荒凉,血色淋漓。
—— 文学评论家 李静
美器 作者简介
韩晓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小说家,编辑。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硕士。著有《夏天的素描》《美器》《耶稣传》(合著)等书。作品曾获“十月文学奖”、上海电视台“中学生喜爱的作品·知音奖”、北京大学中文系与台湾新地文学基金会联合颁发之“郭枫文学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