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太后与我

  2020-05-12 00:00:00  

太后与我 本书特色

对于历史,永远都需要有正视的勇气与不为所惑的鉴别能力。对于书中为了情节连续而保留下的关于宫廷性乱、同性恋等的描写,相信读者能用理性的眼光辩证看待,真正体味在学术化文字的严肃难近和娱乐化文字的荒诞无稽之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借作者的视角把它作为了解清末人情风俗的参考。

太后与我 内容简介

这不是纯粹的情色书,除了其中的轰动效应之外,它还有文学方面的意义。他这本*后的著作,是对清朝的颂歌;是写给一个逝去时代的性爱情书。我本人并不认为此书在编造事实,即使是,也是一个渊博的语言天才花了无数心血写出的一部令人惊叹的历史小说。                     —— 英文版编辑 Derek Sandhaus 2010年
  以译者之见,此种黍离之悲,正是本书与《金瓶梅》神似之处,亦是本书的精华所在。虽然情色满眼、真假莫辨会影响世人对于此书的接受,但是有此深邃之悲情,《太后与我》就具备了长久的价值。
   ——中文版译者  王笑歌  2009年
  《太后与我》收录了20章内容,描写清朝宫廷的见闻以及与此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人物。慈禧太后是关注焦点;作者在大多数场景中都亲临其中,但只有极少数有其他人证明。整本书出色地刻画了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从历史学家的观点看,*重要的一节莫过于已经提到的皇帝和太后之死。

太后与我 目录

编者序
译者序
**章 一个时代的开始
第二章 荣禄大人
第三章 颐和园夜曲:麦瑟琳娜的游憩时光
第四章 密会桑树
第五章 浴室的不速之客
第六章 危机一发
第七章 众位太监
第八章 吸血鬼亲王
第九章 魔鬼附身的太监
第十章 天堂之火,爱侣之厄
第十一章 处置匿名信
第十二章 术士之能
第十三章 白云观
第十四章 太后*后的秋日野餐
第十五章 他们殒命之时
第十六章 被玷污的陵墓
第十七章 追忆旧日荣光
后记

太后与我 节选

1939年,被日本人占领的北京。
  有一位神秘的老人住进使馆区。他身着及踝长袍,花白长髯,头戴一顶无檐儿圆帽,其上镶嵌着一块硕大的红宝石,一副中国老派绅士的打扮。他操一口漂亮的北方方言,熟稔地招呼着仆役,让使馆区那些**次见到他的外国人吃惊不小。
  但此人却并非中国人,而是英国子民,曾经是整个中国*赫赫有名的外国人之一。此前多年,他一直隐居于京城西郊,闭门读书。现在日军侵华,他不得不离开寓所,丢弃财物,另觅庇护所。正如1900年义和团及清军围攻使馆区,残暴剿杀洋人时,他也同样被迫回到同胞处寻求荫庇。
  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几年后的某日,使馆区有位叫做雷哈德·贺普利(Reinhard Hoeppli)的瑞士籍医生,坐着他的人力车经过这老人身边。那满族车夫一看到这老人,就急忙告诉贺普利他们可见到大人物了。这车夫说,他们刚刚经过的这人,据说是大清帝国*后一位统治者——慈禧太后的情人!这位老人,就是埃蒙德·巴恪思。

太后与我 作者简介

埃蒙德·特拉内·巴恪思爵士(Sir Edmund Trelawny Backhouse)1873年出生于英国约克郡的里士满(Richmond),祖上是曾经显赫的奎克(Quaker)家族,后就读牛津大学。

  1898年,巴恪思来到北京,由于精通汉语、蒙古语和满语。1903年,满清政府擢升他为京师大学堂(后来成为北京大学)法律和文学教授;一年后成为英国外务处专员。 

  1913至1922年之间,巴恪思把大量珍贵的中文印刷书以及部分卷轴和手稿,都捐献给牛津大学博多莱安(Bodleian)图书馆。

1944年1月辞世于北京,在临终前一年,他完成了自传体著作《太后与我》。在书中,巴恪思以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了他在清朝末年寓居中国的生活。巴恪思身故后,《太后与我》的手稿由其友人贺普利(R. Hoeppli)医生转交给牛津大学博多莱安图书馆保存至今。

  译者介绍:

  王笑歌 《太后与我》翻译

  女,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硕士。翻译、小说家。

太后与我

http://book.00-edu.com/tushu/hx1/202005/2057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