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动物生物学教程-(第2版)

  2020-06-21 00:00:00  

动物生物学教程-(第2版) 本书特色

《动物生物学教程(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动物生物学教程-(第2版) 目录

1 概论1.1 生命活动1.1.1 生物的基本特征1.1.2 动物生物学及其分科1.2 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1.2.1 动物的生活环境1.2.2 动物的生存方式1.2.3 动物的身体大小1.3 动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水平1.3.1 细胞1.3.2 组织1.3.3 器官1.3.4 系统1.3.5 动物体的统一整体性1.4 动物的体形1.4.1 对称1.4.2 分节1.4.3 头部形成1.4.4 多态现象1.5 动物的发育1.5.1 胚胎发育阶段1.5.2 螺旋卵裂和辐射卵裂1.5.3 胚层1.5.4 体腔1.5.5 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1.5.6 生物发生律1.6 动物分类基本知识1.6.1 种的概念1.6.2 种的双名法1.6.3 分类等级1.6.4 生物的分界及动物界的分门1.7 化石和地质年代2 动物的主要类群2.1 原生动物2.2 多孔动物门2.3 腔肠动物门2.4 扁形动物门2.5 线虫动物门2.6 轮虫动物门2.7 环节动物门2.8 软体动物门2.9 节肢动物门2.10 棘皮动物门附:无脊椎动物若干小门2.11脊索动物门2.11.1 圆口纲2.11.2 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2.11.3 两栖纲2.11.4 爬行纲2.11.5 鸟纲2.11.6 哺乳纲3 比较动物生理3.1 循环3.1.1 无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3.1.2 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3.2 呼吸3.2.1 水生动物3.2.2 陆生动物3.3 排泄与水盐平衡3.3.1 动物的内环境3.3.2 水盐平衡3.4 体温调节3.4.1 环境温度、体温与能量代谢的关系3.4.2 动物的体温及调节3.5 激素3.5.1 无脊椎动物的激素3.5.2 脊椎动物的激素3.6 生殖3.6.1 无脊椎动物的生殖3.6.2 非哺乳类脊椎动物的生殖3.6.3 哺乳动物的生殖3.7 神经与感觉3.7.1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3.7.2 脊椎动物的神经3.7.3 动物的感觉4 动物生态及分布4.1 动物生态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4.2 动物与环境4.2.1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4.2.2 生态因子对动物的作用及动物的适应4.3 种群生态4.3.1 种群4.3.2 动物种群的空间特征4.3.3 动物种群的数量特征4.3.4 种群增长4.3.5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调节机制4.3.6 种内和种间的相互作用4.4 行为生态4.4.1 性选择4.4.2 婚配制度4.4.3 领域行为和社会等级4.4.4 集群和社会组织4.5 生活史对策4.5.1 资源配置与权衡4,5.2 繁殖策略4.6 群落生态4.6.1 群落的概念4.6.2 群落的结构4.6.3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4.6.4 物种多样性4.6.5 群落演替4.7 生态系统4.7.1 生态系统的概念4.7.2 生态系统的组分4.7.3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4.7.4 生态平衡4.8 动物的分布4.8.1 我国自然地理区、带划分4.8.2 动物分布区4.8.3 动物区系4.8.4 动物区系的变化5 动物的进化5.1 动物进化的证据5.1.1 古生物学证据5.1.2 比较解剖学证据5.1.3 胚胎学证据5.1.4 动物地理学证据5.1.5 生理生化证据5.1.6 遗传学证据5.2 进化原因的探讨5.2.1 拉马克学说5.2.2 达尔文学说5.2.3 达尔文以后的进化论发展5.3 动物的重要进化历程5.4 动物进化型式与物种形成5.4.1 小进化与大进化5.4.2 进化型式5.4.3 物种形成5.4.4 灭绝5.4.5 进化树6 野生动物保护6.1 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6.1.1 野生动物的价值6.1.2 保护野生动物的价值6.2 野生动物现状6.2.1 世界野生动物物种现状6.2.2 我国野生动物物种现状6.3 野生动物保护的理论研究与实践6.3.1 野生动物保护的研究热点6.3.2 野生动物保护的具体工作6.4 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6.4.1 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6.4.2 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迁地保护6.4.3 面临问题及对策参考书目名词索引

动物生物学教程-(第2版) 节选

《动物生物学教程(第2版)》共分6章,内容力求简明扼要。第1章概论,介绍动物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第2章动物的主要类群,包括原生动物、多孔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虫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还以附门形式简略介绍了无脊椎动物若干小门供选读;此章占全书大部分篇幅,并有较多的插图。其他4章分别是比较动物生理,动物生态及分布,动物的进化和野生动物保护。《动物生物学教程(第2版)》可供综合性大学、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系、生物技术系及农林院校用作教材,也可供相关科研人员、研究生及中学生物教师参考。

动物生物学教程-(第2版) 相关资料

插图:生物的基本特征适应(adaptation):生物为有利于生存而变化的过程,包括个体对某些特殊攻击直接反应的适应性(adaptability)和基因及染色体的可突变性(mutability)。后者不是对特殊需要的反应,而是随机出现的,给后代产生一系列变异性。应激性(irritability):生物对外界和内部刺激的感觉和反应能力。内生活动(endogenous motility):不是所有的生物在其生活的全部时期都能运动,但是,其身体的某些部分能产生自生运动,即使是固着的生物也这样。例如,植物的叶转向光、根朝向重力。营养(nutrition):为了生长、维持生命活动和生殖,生物获取和利用物质(营养物)的过程,包括:摄食(ingestion):摄取营养物;消化(digestion):机械和化学地分解营养物;吸收(absoI~tion):消化产物被组织吸收;内部运送(internal transport):通过身体,常借助于循环系统,将食物、废物等进行分配和运输;新陈代谢(metabolism):在细胞内,生物自身营养物质的化学转化,包括将较大的分子分解为较小的分子并产生能量的分解代谢(catabolism)和将较小的分子合成较大分子并消耗能量的合成代谢(anabolism)。呼吸(respiration):动物从外界吸人O2和向外界放出CO2而进行的气体交换。排泄(excretion):动物体排除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如氨和尿素)于体外的生理现象。为了保持体内动态的化学平衡,即内环境稳定,又称稳态(homeostasis),过多的物质如部分水和电解质也被排除。排泄不应与排遗(egestion)相混。排遗系指食物在动物体内进行消化,不能被消化的食物残渣,从一定的孔道(如草履虫的胞肛或肛孔,高等动物的肛门等)排出体外的现象。生殖(reproduction):产生遗传上相似的新个体(后代)的过程,可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动物生物学教程-(第2版)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7/2622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