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梦之中国复兴

  2020-06-19 00:00:00  

中国梦之中国复兴 本书特色

  本书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着力体现以历史考察为背景、以理论分析为基础、以现实问题为入口、以国际经验为参照、以提出对策为重点的研究思路,围绕中国梦的历史形成、精神实质、重大价值、基本遵循等重大问题,力图较全面地开显其丰富意蕴和重大价值

中国梦之中国复兴 目录

导论民族复兴:近代以来*伟大的中国梦想 一、关于中国梦研究现状的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二)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三)关于现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二、关于中国梦研究意义的概述 (一)中国梦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中国梦研究的实践意义 三、关于中国梦研究方法的建议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 (三)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 **章中国梦的历史形成 一、中国梦的历史根基 (一)历史上的强大与中国梦的历史参照 (二)传统文化的血脉与中国梦的语境 二、中国梦的初步萌生 (一)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梦” (二)地主阶级的抗争与洋务派的“自强梦” (三)资产阶级改良派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梦”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孙中山的“复兴中国梦” 三、中国梦的逐步清晰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中国命运的转折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前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选择与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 四、中国梦的科学概括 (一)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中国梦理念 (二)人大会议上的讲话:阐明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三)近期一系列讲话:系统阐发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第二章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生动描画 (一)富强: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 (二)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展现 (三)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四)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二、比较视野下的多维透视 (一)中国梦:东与西 (二)中国梦:今与昔 (三)中国梦:大与小 三、美丽中国的生态民生之维 (一)生态与民生的辩证关系 (二)改善生态民生的现实压力 (三)改善生态民生的路径选择 四、值得期待的中等发达景象 (一)中等发达国家的主要歧见 (二)中等发达国家的基本定位 (三)中等发达国家的一般标准 (四)中等发达国家的中国特征 第三章中国梦的重大价值 一、中国梦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的新发展 (二)政治动员理论的新运用 (三)社会整合理论的新阐释 (四)后发优势理论的新证明 二、中国梦的实践价值 (一)整合社会文化共识 (二)引领民族全面复兴 (三)塑造社会共同理想 第四章中国梦的大众认同 一、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 (—)强调政治归属的国家认同 (二)侧重文化归属的民族认同 (三)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二、文化认同与理论认同 (一)文化认同 (二)理论认同 (三)文化认同与理论认同的路径选择 三、个人认同与社会认同 (一)个人认同 (二)社会认同 第五章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中国道路 (一)中国道路的基本内涵 (二)中国道路的合理性 (三)中国道路的鲜明特征 (四)中国道路的主要优势 (五)中国道路与“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的三位一体 二、弘扬中国精神 (一)中国精神的内涵 (二)民族精神的核心 (三)时代精神的形成 (四)弘扬中国精神的内在要求 三、凝聚中国力量 (一)中国力量的基本内涵 (二)凝聚中国力量的依据分析 (三)凝聚中国力量的根本要求 (四)凝聚中国力量的基本路径 四、提升中国形象 (一)中国形象的基本内涵 (二)中国形象的历史追溯 (三)厘清中国形象的重要意义 (四)提升中国形象的主要路径 第六章中国梦的世界意义 一、利益共存 (一)中国已经成为整体世界中的一员 (二)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依赖锻造了共同利益基础 (三)中国与世界共同利益增长面临的困境 (四)以利益共享的价值链夯实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基础 二、道路合作 (一)利益竞争是国家间关系的常态 (二)必须始终不渝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三)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在本质是对外合作 (四)中国对外合作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五)促进世界共同走上以合作的和平谋求发展的道路 三、价值共享 (一)世界的不公正发展 (二)大力弘扬中国与世界“共荣共存”的价值观 (三)实现“共荣共存”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四)推动建立民主、多样、共赢的世界秩序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梦之中国复兴 作者简介

孙来斌,现为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主任,兼为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共湖北省委讲师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中国梦之中国复兴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7/2604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