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时代前行的永恒动力-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为指导,在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九十多年丰富实践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党的革命精神系统的形成条件、理论基础、内涵特征,深刻总结其经验教训,为当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借鉴。与此同时,本书还将结合新时期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各种挑战与考验,着力探讨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意义、原则和路径。
引领时代前行的永恒动力-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 目录
绪论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海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基本研究框架
**章 “革命”概念的发展历程
**节 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革命”
第二节 近代革命观念的传人与流变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革命观及其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基本观点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传入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早期特色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革命精神
**节 经典作家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
一、人类特有的自觉能动性
二、人类精神需要的多样性
三、精神转化为物质的理论
第二节 毛泽东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
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二、毛泽东所倡导的革命精神
三、培养革命精神关键靠教育
第三节 邓小平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
一、“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
二、搞建设同样需要革命精神
三、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第四节 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论革命精神
一、江泽民对革命精神的论述
二、胡锦涛对革命精神的论述
三、习近平对革命精神的论述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主要内容
**节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形态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革命精神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共同内涵
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精神
二、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精神
四、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
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突出特征
一、革命精神的实践性
二、革命精神的先进性
三、革命精神的创造性
四、革命精神的群众性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结构功能
**节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外部结构
一、意识形态
二、制度规范
三、政党作风
四、组织心理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主体结构
一、理智要素
二、情感要素
三、意志要素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系统功能
一、革命精神的一般功能
二、革命精神的“制胜”功能
三、革命精神的“建设”功能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基本逻辑
**节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演化规律
一、革命精神的内化规律
二、革命精神的共生规律
三、革命精神的强化规律
四、革命精神的整合规律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生成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精神的理论灵魂
二、中华民族精神是革命精神的历史源泉
三、中国革命实践是革命精神的现实基础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培育机制
一、加强理论教育
二、强化实践锻炼
三、开展思想斗争
四、重视综合激励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演进
**节 中国共产党建党与革命精神的萌芽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起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初孕育
三、从建党纲领看革命精神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早期革命实践与革命精神特性的凸显
一、中共在大革命中的惨痛教训
二、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立探索
三、土地革命与精神特性的形成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革命精神的成熟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及其难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实践
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臻于成熟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与革命精神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革命精神的转型
二、“左”倾思潮泛滥与革命精神的偏离
三、“文化大革命”与革命精神的扭曲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革命精神的坚持与创新
一、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二、改革开放的深化与拓展
三、革命精神的持续创新发展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经验总结
**节 艰巨、复杂而漫长的中国革命
一、近代中国革命的双重使命
二、农民运动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三、革命式现代化的成功与局限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力量源泉
一、强有力的列宁式革命政党
二、唤起民众的伟大创造与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活的灵魂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的“左”与右
一、“左”与右的表现及成因
二、中国共产党的自我纠错
三、革命精神的转型与创新
第八章 革命精神火炬代代传
**节 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误读”
一、革命与暴力
二、革命与执政
三、革命与改革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继承弘扬
一、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二、革命精神失落的风险
三、弘扬革命精神的路径
第三节 “万里长征”任重而道远
一、牢记共产主义奋斗理想
二、革命精神火炬世代相传
参考文献
引领时代前行的永恒动力-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 作者简介
杨少华,汉族,江西吉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现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党的建设及干部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