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研究书系:新公共构论 本书特色
《“新公共”构论》是从“构想”、“构思”和“构建”三个维度对“新公共”现象和本质展开的研究和表达。“公共性”发展至今已经经过了“核心公共”和“程序公共”两个阶段,从而达到、形成和进入了一个“价值公共”的程度和层次。其中,“构想篇”构想了“治理公共”过程中的三个目标;“构思篇”构思了对“新公共”性质、现象和问题的系统性思路;“构建篇”则构建了一套实施“新公共”的行之有效的路径。而要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则必须要把“社会”从一个“平面化”状态扩散或上升到一个“立体化”状态。这就涉及一个“政府”究竟是在社会中还是不在社会中的问题。实际上,“社会”不仅应该包含“政府”,而且“政府”还是社会的“舵手”或者“方向盘”。“政府”应该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对社会自组性的激活、培育和发展,就是政府治理社会的一个重要路径。这也是本书要重点阐述的论点。
公共管理研究书系:新公共构论 内容简介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文件题目就可清晰地看出,作为一个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该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和提高”上下足功夫和做足文章。它甚至是一个可以把中国的“改革”推向“全面性”和“深化性”的思维和能力基础。这决定了我们必须跨越从“管理”到“治理”的概念、理念和意念的峡谷。由此要求,必须启动由‘新公共管理‘向“新公共治理”的过渡甚至跨越的程序。
由于“治理”历来与“综合”搭伴而行,是与“治水”有关和受启发的,往往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也即需要“水涨台高”的。所以要架构一个“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还必须从综合思维上着力。但现实是,分析思维的流行和盛行又在陌生甚至阻碍综合思维的生成、运行和发展。这是思维方式落后于社会客观的一个表现,包括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解读还没有对这个“治理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全面的展开。其实,“治理性”的缺失是社会运行失衡和社会管理失重从而导致社会状况顾此失彼特别是“社会治安状况不佳”的一个很根本的原因。这要求理论界应该在激活、引导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上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但理论的现实是,理论在更多地迎合人们的思维。
而本《构论》有一个作用就在于,对什么是综合思维、整体思维以及提倡和运用综合思维和整体思维还是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探索。关键是还思考了一个怎么治理的问题。古哲认为,应该“无为而治”。但现实是,人们把“无为而治”简单地理解为了“无作而治”。其实,其含义相去甚远。它们的区别在于,是过程论,还是目的论?是均衡论,还是倾向论?是全面论,还是片面论?是约束论,还是激励论?是限制论,还是导向论?但起码是不能“自然论”的,特别是对“新公共”,尤其需要加强发现、建设和发挥。包括“城镇化”,其核心实也也是一个“新公共”的问题。对“新公共”的解释、解析和解决是当前“立体社会治理”的关键。特别是要发挥政府在“立体社会”中的“公共”作用。
公共管理研究书系:新公共构论 目录
绪论 管理务必创新,创新务必科学
**篇 “新公共”构想论
构想之一 管理文明——对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整体主义思考
一、现实社会需要整体管理
二、管理转型需要系统创新
三、创新管理需要女性介入
四、女性介入需要系统设计
五、加强管理需要管理文明
构想之二 心理管理——一种对“对心理的管理”的探讨和探索
一、“对心理的管理”不是“管理心理学”
二、为什么要对心理进行管理
三、为什么能对心理进行管理
构想之三 一核多心——从立体角度看市场经济和行政管理的互动
一、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下的市场经济理论创新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的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第二篇 “新公共”构思论
构思之一 人类社会
一、“公”和“私”是一对既相互矛盾又互相依存还相互运动的范畴
二、“力”和“利”是内涵、方向和程度不同甚至对立与互换的范畴
三、人类社会发展是“公共领域”与“私个权利”两极连续摆动的结果
四、政府要为治理公共领域及其资源做出新制度的设想、设计和设施
构思之二 社会管理
一、社会危机将随时挑战执政能力
二、社会危险的本质属于心理危险
三、心理危机当由心理管理来解决
四、心理管理有方略和策略之分
构思之三 行政价值
一、两种决定作用:角度、客体和效果的不同
二、应然内涵:社会主义行政价值系统
三、路径与节奏:行政价值─核心价值
构思之四 公共教育
一、青年新论
二、信仰新论
三、美育新论
四、“建设”新论
构思之五 社会文化
一、社会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态势关联社会管理的创新
二、社会文化活动是一个立体和综合的“存在”概念
三、对社会文化活动既要有组织又要有管理
四、社会文化活动的构建要从打造高校的校园文化开始
构思之六 服务行政
一、高校服务型行政的内涵与目标
二、高校服务型行政的意义与作用
三、高校服务型行政的任务与效果
构思之七 公共政策
一、何谓
二、为何
三、创新
四、亮点
构思之八 共同所有
一、发现什么:所有制关系是社会运行的基础
二、得到什么:所有制创新是“社管创新”的一个基础
三、建议什么:党和政府对“共有制”创新要有所作为
第三篇 “新公共”构建论
构建之一 域界变化与社会建设
一、社会的公共性发展孕育了“公域”和“私域”之间边界的变化
二、“公域”和“私域”之间边界的变化孕育了“社会建设”
三、“社会建设”要加强社会的公共性因素、机理和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构建之二 社会形态和行政管理
一、行政管理需要全新角度的研究
二、行政管理与社会形态存在互动关系
三、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行政管理特点
四、公共性社会的行政管理要体现“公共性”
构建之三 行政管理与公共心理
一、公共心理与行政管理的非理性互动关系的理论发展
轨迹及框架结构
二、强化了公共心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良性的非理性相互
关系和功能
三、对公共心理与行政管理的非理性互动研究的理性反思
及现实求索
四、公共心理与行政管理的非理性互动关系基本特点探讨
构建之四 社会心理与公共管理
一、奴隶社会的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二、封建社会的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关系的
基本特征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关系的
基本特征
五、公共社会的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六、人类社会的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关系的一般规律
构建之五 公共发展与社会建设
一、“社会建设与公共发展”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话题
二、“社会建设与公共发展”是一个互依互促的主题
三、“社会建设与公共发展”是一个既近又远的创新
构建之六 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一、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内涵
二、浙江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现状
三、浙江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问题
四、现实的公共供给问题成因分析
五、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思路
六、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工程
七、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项目
构建之七 村庄建设与城镇化发展
一、我国现阶段国情是“新村庄建设”的背景和依据
二、“新村庄—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且有创新
三、“新村庄”及“新村庄建设”的内涵不容模糊
四、“新村庄建设”应该走“城镇化发展”的道路
五、“新村庄—城镇化建设”虽困难重重但前景可观
六、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更具备建设“新村庄”的条件
构建之八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一、加强中国法体系建设必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二、加强“中国法体系”建设必须架构法的结构和层次特色
三、加强、建设与完善中国法体系必须立足现实和现状
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一种思维和行为的方式
五、“法治思维”是基础,“法治方式”是形式和方式
六、实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一个漫长过程
构建之九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两个有所区别的
概念
二、要特别研究“科学社会主义”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
思想
三、“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要与“社会形态学”研究结合起来
四、“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要与“科学发展观”研究结合起来
五、“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要与“社会建设”的研究结合起来
构建之十 共产主义与青年人生
一、“共产主义信仰”不仅是党员必须信仰的而且还是人生必具的动力
二、理解“信仰”结构是理解“共产主义信仰”的基础
三、了解当下青年信仰状况有助于理解选择“共产主义信仰”的必要性
四、“共产主义信仰”是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谋福利的信仰
五、“共产主义信仰与人生”不等同于“共产主义信仰观和人生观”
六、“改革开放30多年”依然是一个不断与“共产主义信仰”兼容的历史
七、“共产主义信仰”是在现实社会中能够实现的信仰
八、“共产主义信仰”在现实中已经达到了一定实行和实现的程度
九、现实的中国“共产主义信仰”意识处于极度弱化状态
构建之十一 党政创新与公共治理
一、开展党政创新服务与社会公共治理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二、当前我国实施社会公共治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党政组织的创新服务应在社会公共治理中发挥作用
四、党政组织只有创新服务才可促进社会公共治理
五、杭州以党政服务创新促社会公共治理的实践研究
构建之十二 公共自信与公共自卑
一、公共自卑性质:一把“双刃剑”
二、公共自卑影响:已透消极性
三、公共自卑原因:错综复杂性
四、公共自卑管理:公共自信发力
附论 再论“公共性”
结论 论社会学研究创新
一、社会学研究的层次分类
二、中国社会需要“新社会”构想
三、“社会学”的“社会”已发生变化
四、“海洋社会学”将成为“社会学”研究新的亮点
跋 “治理性”是“新公共”追求的路径
参考文献
公共管理研究书系:新公共构论 作者简介
黄建钢,中国“新公共理论”、“新公共治理”的思考者和架构者。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浙江海洋学院公共管理学教授,中国政治学会理事,浙江省政治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副会长。出版专著《论公共社会》、《新公共政策学》、《心理管理学》(第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