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本书特色
新文化运动作为鸦片战争以来为深刻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推动并实现了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新旧价值观的历史性转换,由此而确立的新价值观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了中国现代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来源。《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即以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的古今之变为主线,考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价值观的重建问题。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目录
序
导论 新文化运动视域中的价值观问题
**节 何为价值观
一、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二、价值观的形成、变动与更新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问题
一、价值观问题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凸显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问题的来源
三、新文化运动对价值观变迁的推动
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重建与20世纪中国哲学开展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重建的背景、特征与追求
**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重建的历史语境
一、国內外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
二、西方思潮的涌入与接受
三、新知识阶层的孕育与教育制度的变革
四、近现代报刊业的繁荣与发达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重建的总体特征
一、总体重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二、急剧变化:五四运动深化了新价值观的內涵
三、多元竞争:不同价值观的并存与竞争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重建的主要追求
第二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观念的凸显
**节 科学:从知识到价值
一、中国近代科学概念的语义演变
二、中国近代科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三、陈独秀对科学观念的提倡
第二节 《科学》月刊与科学社:科学精神与自然科学
一、中国科学社及《科学》杂志对科学观念的宣传
二、任鸿隽的科学思想与活动
第三节 “整理国故”:科学方法与人文学术
一、“整理国故”的渊源与兴起
二、科学与近代历史学科转型
三、科学对历史方法的影响
第四节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相激互动
一、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背景及其阶段
二、“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
三、科学哲学化与哲学科学化
第三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观念的深化
**节 民主:中国近代政治理想的探寻
一、从“民本”到“民主”
二、中国近代民主观念的发展特点
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维度
第二节 三民主义的民主理论建设
一、孙中山的民权建设
二、由“间接民主”转向“直接民主”
第三节 民主主义内涵的展开
一、民主与启蒙
二、“自由的民主”与“平等的民主”
三、新自由主义民主观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念的深化
一、社会民主
二、经济民主
三、平民主义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主义观念的确立
**节 中国近代社会主义的兴起
一、社会主义与中国古代思想资源
二、社会主义学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介绍
三、中国近代思想家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认识
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平等:不同社会主义思潮的共同追求
一、平等观念的古与今
二、中国近代平等观
三、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凸显
第三节 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与理想乌托邦
一、五四运动之前的无政府主义
二、五四运动之后的无政府主义
第四节 基尔特社会主义:自由与平等之间
一、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及其主张
二、“贫乏之可患甚于不均”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念
一、问题与主义论战: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
二、马克思主义对无政府主义的批评
三、马克思主义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批评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价值观的现代转化
**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儒学价值观的困境
第二节 康有为与孔教:重建儒学价值观的宗教化思路
一、儒学宗教化思想的提出
二、儒学宗教化的制度实践
第三节 梁启超:重建儒学价值观的思想史思路
一、粱启超与新文化运动
二、重建儒家人生哲学
第四节 梁漱溟与文化儒学:重建儒学价值观的学术化思路
一、反对宗教儒学
二、文化儒学的提出
第五节 三种路向的比较与评价
一、康有为、粱启超与粱漱溟关于儒学价值观转化的相同之处
二、康有为、梁启超与梁漱溟关于儒学价值观重建的不同路向
结语价值观多元时代的现代性文化选择
一、中国与世界:现代性文化的选择
二、自觉与启蒙:价值观重建的主题
三、理想与现实: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后记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作者简介
薛子燕(1984年一),内蒙古包头市人,哲学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现为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哲学、价值哲学,先后在《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江汉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福建省社科基金、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等项目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