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道德情操论(全译本)

  2020-06-19 00:00:00  

道德情操论(全译本) 内容简介

亚当·斯密唯一想留给后人的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毕生倾注极大心血,修订出版六次。
  一部全力呼吁全社会的财富由全社会的成员共享的伦理经典。

道德情操论(全译本) 目录

告读者
**卷 论行为的合宜性
 **篇 论合宜感
  **章 论同情
  第二章 论心心相通的愉快
  第三章 从看别人是否赞同我们的感情来判断这些感情是否得当
  第四章 论亲切可敬的美德
 第二篇 论各种程度合宜得体的激情
 引言
 **章 论源于肉体的各种激情
 第二章 论由于思维定式而产生的激情
 第三章 论不友好的激情
 第四章 论友好的激情
 第五章 论自私的激情
 第三篇 幸与不幸如何影响人对行为合宜性的判断及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比在另一种情况下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赞同
  **章 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但是它远不如当事人的自然感受更强烈
第二章 论野心的起源,兼论社会阶层的不同
第三章 论人们由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蔑视或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心理而产生的道德情操的败坏
第二卷 论优缺点或报答与惩罚的对象
 **篇 论优缺点
 引言
 **章 所有体现为适宜的感激对象的行为,均该得到报答;所有体现为适宜的愤恨对象的行为,均该受到惩罚
  第二章 论适宜的感激对象和适宜的愤恨对象
 第三章 反对施恩者就不会理解受益者的感激;相反,赞同损人者就体会不到受难者的愤恨
 第四章 对以上几章的扼要论述
 第五章 对优点和缺点的分析
 第二篇 论正义和仁慈
 **章 正义和仁慈的比较
 第二章 论对正义、悔恨的感觉,兼论对优点的意识
 第三章 论这种天性构成的作用
 第三篇 就行为的优点或缺点,论命运对人类情感所产生的影响
 引言
 **章 论这种命运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二章 论这种命运产生影响的程度
 第三章 论这种反复无常的情感的根本原因
第三卷 论评判我们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及其责任感
 **章 论自我赞同和不赞同的原则
 第二章 论对赞美和值得赞美的热爱;兼论对谴责和该受谴责的畏惧
 第三章 论良心的影响和权威
 第四章 论自我欺骗的天性和论一般准则的来源和用途
 第五章 论被视为造物主法则的道德一般准则的影响和权威
 第六章 责任感成为我们行为唯一原则的情况及其与其他动机共同发生作用的情况
第四卷 论效用对赞同情感的影响
 **章 论效用的形态给予一切艺术品的美及这种美的广泛影响
 第二章 论人的品质和行为因效用而产生的美及这种美的概念与原始的赞同原则的关联
第五卷 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
 **章 论习惯和风气对我们审美观的影响
 第二章 论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感的影响
第六卷 论有关美德的品质
 引言
 **篇 论个人的品质对自己幸福的影响;或论谨慎
 第二篇 论可能对别人的幸福产生影响的个人品质
 引言
 **章 论我们因天性而关心和注意他人的次序
 第二章 论我们因天性而关注支持的社会团体的次序
 第三章 论遍及万物的善行
 第三篇 论自我控制
 结论
第七卷 论道德哲学的体系
 **篇 论在道德情感理论中应当加以考察的问题
 第二篇 论已对美德的本质作出的各种说明
  引言
 **章 论认为美德存在于合宜性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二章 论认为美德存在于谨慎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三章 论认为美德存在于仁慈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四章 论无视行为规范的体系
 第三篇 论已经形成的有关赞同本能的各种体系
  引言
 **章 论从自爱推断出赞同本能的体系
 第二章 论认为理性是赞同本能的根源的体系
 第三章 论认为情感是赞同本能的根源的体系
 第四篇 论不同的作者据以论述道德实践准则的方法

道德情操论(全译本) 节选

《道德情操论(全译本)》内容为:亚当·斯密唯一想留给后人的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毕生倾注极大心血,修订出版六次。一部全力呼吁全社会的财富由全社会的成员共享的伦理经典。

道德情操论(全译本) 相关资料

第一卷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篇论合宜感
第一章论同情
无论一个人在别人看来有多么自私,但他的天性中显然总还是存在着一些本能,因为这些本能,他会关心別人的命运,会对别人的幸福感同身受,尽管他从他人的幸福中除了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能就是慈悲或怜悯。这种感情产生于我们看到或设身处地地想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我们常常因为他人的悲痛而感伤,这是显而易见无须用任何事例来证明的事实。同人性中所有其他与生俱来的感情相同,同情决不仅仅存在于善良仁慈主人身上,尽管这些人在这方面的感受可能最为敏锐。即便是最恶劣的暴徒,即便是全然无视社会法律的违法者,也不会完全丧失同情心。
因为我们无法直接体验别人的感受,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想象相同的情况发生在我们身上,来体会他们的感受。即便忍受酷刑折磨的人是我们的兄弟,只要我们自己身处局外,我们的感官就不会告诉我们他感受到的痛苦。感官决不会也决不可能超越我们自身所能感受的范畴,只有通过想象,我们才能形成有关我们兄弟感觉的概念。而这种想象除了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自己身临其境的话将会有什么感觉外,没有其他方式来建立我们兄弟感觉的概念。但我们想象出来的感觉,只是我们想象的自己的感觉,而不是我们兄弟的感觉。通过想象,我们将自己放置在他所处的境地中,以为自己正承受着完全相同的折磨,就仿佛我们进入了他的躯体,在某种程度上与他合而为一,因而对他的感觉有所感觉,甚至我们会体会到一些虽然程度较轻、但本质差不多的感受。因此,他的痛苦降落到我们身上,当我们承受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感觉时,我们最终会被其影响,于是当想到他的感受时,我们就会战栗。由于无论身处何种痛苦或忧伤之中,都会感到极度的悲伤,所以当我们认为或想象自己处在相同情况中时,也会产生类似的情绪,其程度取决于我们的想象力敏感与否。
我们之所以能够对别人的痛苦产生类似的感受,是因为我们能够将自己与当事人进行换位思考,来设想当事人的感受,或者受到相应感受的影响。如果认为以上内容还不足以证明这一点的话,那么还有大量显而易见的事实可以证实。当我们看到瞄准了另一个人的腿或手臂的一击将要落下来时,我们会下意识地缩回自己的腿或手臂;而当这一击真的落下来时,我们也会多少感觉到疼痛,就如同受难者所受到的伤害。当凝视在松弛的绳索上的舞蹈者翻腾、扭动身体,竭力保持平衡时,观众会不自觉地随着舞蹈者做出相应的动作,因为他们感到自己就处

道德情操论(全译本)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1723-1790),18世纪英国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经济学之父”。著有《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全译本)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6/2590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