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哲学与人生

  2020-06-19 00:00:00  

哲学与人生 本书特色

哲学与人生
人生要有大爱
读书本该会意
为自己找一个安身立命处
会东西之学成~家之言
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
知识分子如何对待无奈

哲学与人生 节选

bsp;在我国历史上儒、释、道三家并称,但三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不
同,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从经典的体系来看,儒家所传承的
“六经”,都是在孔子以前已经形成的,这些经典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
精华;而孔子开创的儒家与先秦各家的*大不同,就是儒家始终以自觉传
承“六经”为己任。“六经”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正是通过和依赖于儒
家的世代努力而传承至今。由于儒家具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由于
儒家的积极人世的实践精神,由于儒家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感、文化感、道
德感,由于儒家在传承历史文化上的自觉努力,它的价值观逐渐成为中国
社会价值观的主流。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
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渗透到中国社
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儒家哲学所强调的阴阳互补、和谐与永恒变易以及天
人合一的宇宙观,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基础。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中
华民族的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科技、医药以至政治、经济诸
多方面,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华文化的儒家思想对世界文化也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还在产生越
来越大的影响。早在公元一世纪前就传人东亚地区的各个国家与民族,其

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儒家思想文化对东亚地
区各国各民族一直有着重大影响,这是尽人皆知的,同样对欧洲文化也产
生过重大影响。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早在一千多年前就通过丝绸之路传人
欧洲,到十六七世纪又经欧洲的耶稣会传教士介绍到欧洲各国,到十八世
纪曾在那里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是欧
洲的孔夫子,是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盛赞孔子及
其学说,他认为中国社会有序,在道德政治方面大大超过西方。特别是一
九八八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届诺贝尔获奖者大会上,诺贝尔物理学获
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闭幕大会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
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儒家思想文化曾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也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社会发
生过重大影响。那么对今天人类社会,以至将来人类社会能否还会有重大
影响呢?我认为,孑L子的儒家思想无疑仍会在当今甚至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我们知道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大问题是“和
平与发展”问题。这就是说,当今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实现“和
平共处”,即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而大之就是要解决好民族与
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儒家的“仁学”可以为这方
面提供有价值的资源。人类要“共同发展”,就不仅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而且还要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
维模式可以为这方面提供十分有意义的资源。
    一、儒家的“仁学”为协调“人与人”(包括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
家、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提供宝贵的有价值的资源
    郭店竹简《性自命出》中说:  “道始于情。”这里的“道”说的是
“人道”,即人与人的关系的原则,或者说社会关系的原则,和“天道”不
同。“天道”是指自然界的运行原则或宇宙的运行原则。人与人的关系是
从感情开始建立的,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基本出发点。《中庸》引孔子
的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但是“仁”的精神不能只停止于此。
郭店竹简中说:“亲而笃之,爱也;爱父,其继之爱人,仁也。”非常爱自
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亲,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做“仁”。
“孝之放,爱天下之民。”对父母的孝顺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这就是
说,孔子的“仁学”是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民”,也就是说要“推己
及人”,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叫做
“仁”。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
(朱熹《四书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如果要把“仁”推广
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日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其由人乎哉?”自古以来把“克己”和“复礼”解释为
两个平行的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对“克己复礼”的好的解释。所谓“克己
复礼日仁”是说,只有在“克己”的基础上的“复礼”才叫做“仁”。费
孝通先生对此也有一解释。他说:“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
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扬己和克己也许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的一
个关键。”我认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朱熹对“克己复礼日仁”的解释说:
“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云
云。这就是说,要克服自己的私欲,以便使之合乎礼仪制度规范。“仁”
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爱生于性”);“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
仪制度,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礼之用,
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制度必须是自觉的,出乎内在的“爱人”之心,
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对“仁”
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没有仁爱之心的礼乐那是虚伪的,是为了骗人的。所以孔子认
为,有了追求“仁”的自觉要求,并把这种“仁爱之心”按照一定的规范
实现于日常社会之中,这样社会就会和谐安宁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这种把追求“仁”的要求作为基础的思想实践于实际生活中,
就是《中庸》中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要求我们追求哲学
上的*高原则,即“仁”;“道中庸”要求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则(“中庸”:
用中的意思,做到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过也小及)实现于日常生活
中,而“极高明”和“道中庸”是不能分成两截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高理想“内圣外王之道”。中国传统认为只有道德人格*高尚的人
(内圣)才宜于做“王”,而道德人格*高尚的人不能只是“独善其身”,
而必须兼利天下,所以《大学》中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连成
一个系列。我认为,孔子和儒家的这套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治国”
者,对于现在世界上的那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统治集团不能说是
没有意义的。“治国、平天下”应该行“仁政”,行“王道”,不应该行
“霸道”。
    如果说,孔子的“仁学”充分地讨论了“仁”与“人”的关系(或
  者说“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孟子进一步讨论了“人”与“天”的
  关系。



哲学与人生 作者简介

p>作者介绍
    汤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原籍湖北黄
梅。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
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儒
藏编纂中心主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名
誉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创院院长、中国炎黄
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1990
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纽约州立大学宗
教研究院研究员、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
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
讲教授。曾任美国俄勒冈大学、澳大利亚墨
尔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国际价
值与哲学研究会理事,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
(1992一1994)。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
《早期道教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
释》、  《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  《在非
有非无之间》、  《我的哲学之路》、  《非实
非虚集》、  《昔不至今》、  《魏晋玄学论讲
义》、《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汤一介卷》、
《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  《和而不同》、
《佛教与中国文化》、  《生死》、
《C onfucianism,Buddhism,Taoism,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Culture》、  《La
Mort》以及学术论文三百余篇。主

哲学与人生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6/2590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