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知识.心灵.幸福-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研究

  2020-06-19 00:00:00  

知识.心灵.幸福-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研究 节选

  一个关于人的哲学体系
    在17世纪的荷兰,有一位“依据天意降生的人”①,他就是诞生
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的斯宾诺莎。由于他终生的不懈努
力,在理论上,用几何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关于人的完整哲学体系。
这个哲学体系是前无古人的,也可能是后无来者的。在品格行为上,
他是“伟大哲学家当中人格*高尚、性情*温厚可亲的”,‘‘在道德
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②。总之,斯宾诺莎是一位在哲学理论和品
格行为两个方面都令人十分敬重的伟大哲学家。
    由于斯宾诺莎的许多哲学思想是关于人生的重大课题的,同时
也由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原因,在他在世和身后,他的哲学思
想一直是学者争论和研究的热点,争论之多,在西方哲学史上是罕
见的,研究成果之众也是数得着的。其中一些争论是重大的,如在
世界观上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之争;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之争,
甚至有是否泛神论之争。在身心关系方面,有是平行论,还是两面
论、I司一论之争。在伦理方面,有是否唯我论之争,等等。这些问
题是任何研究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的学者和一般读者都会遇到的,是
必须回答的,也有些争论是属于概念术语方面的,毋庸置疑,对它
们的研究也是有意义的。但是,出于研究目的方面的考虑,有时避
 开它们,也会是允许的。
    一提到斯宾诺莎,对他或多或少熟悉的人。就会自然地说道,
  他是一位泛神论者,是一位理性主义者,等等。这样说,当然不错。
  但是,当人们这样说时,往往忘记一个事实,这就是他的哲学体系
  不是只为了解决上帝的观念而构建的,当然也不是只为了突出理性
  的认识作用而构建的。它是为解决人生的重大课题而构建的一个关
  于人的完整哲学体系。它的*终目的就是在理论上为人们提供一个
  能够达到幸福境界的理想的生活方式。
    在斯宾诺莎看来,在17世纪的荷兰和欧洲,影响人们按照理想
  的模式生活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启示宗教所灌输的对上帝的
  信仰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上帝的恐惧和永远无法实现的希望;其二是
  宗教和专制政治对人的自由权的剥夺;其三是包括贪婪、好名和
  淫欲在内的各种被动情感对人的奴役;*后,是人们对死亡的恐
  惧。斯宾诺莎正是为克服人生幸福之路上的这些障碍而从事哲学
  研究的。
    为了克服启示宗教所灌输的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以及随之而产生
  的恐惧和永远无法实现的希望,也为了给他的整个哲学体系提供一
  个本体论的理论基础,斯宾诺莎主张泛神论,认为上帝就是作为大
  全的自然,作为上帝的自然就是在宇宙中到处起作用的自然力量和
  规律。思想和广延都是上帝即自然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是由自
  然的力量和作用按照自然的法则和规律产生的样态。因此,人和其
  他事物一样,都不是宗教所信奉的具有人格的上帝创造的,人的命
  运也不是由那个上帝决定的。他的泛神论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学
  是尖锐对立的。可是在实践神学方面,他又认为上帝究竟是什么,
  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要肯定上帝是纯正生活的楷模就够了。他
  并且号召人们以行公正和仁爱来崇拜和顺从上帝。这样,人们都可
  以得救。显而易见,斯宾诺莎的实践神学与其泛神论中所包含的思
  辨神学之间存在断裂。正是这个断裂引起了斯宾诺莎究竟是无神论
  者,还是有神论者之争。
 为了给人们指出用理智克制被动情感的有效途径,斯宾诺莎提
  出了他关于人的心灵性质和起源的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灵不是实体,
  而只是上帝即自然的思想属性的一个样态。它不像宗教所宣扬的那
  样,与人的身体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的,因为它是人体的一个观
  念。理智是心灵中*好的部分,心灵通过理智的力量来克制被动情
  感,从而达到幸福或自由的境界,这种境界也叫做对上帝即自然的
  理智的爱。幸福或自由的境界,人在世时就可以达到。但是,斯宾
  诺莎又认为人的身体死亡之后,人的心灵的某些部分可以继续存在,
  是永恒的。心灵中永恒的部分就是指理智或关于上帝即自然的真知
  识。所以,他的心灵永恒说与他的知识论的理性主义倾向是分不开
  的。这个学说在道德实践上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使一些人免去对死
  亡的恐惧。但是,它与他的心身同一论的观点是矛盾的。
    斯宾诺莎认为,心灵的理智部分要通过知识来克制被动情感。
这是因为心灵的力量仅仅为知识所决定,一个被动的情感只有当人
们对它形成清楚明晰的观念时,才会停止其为被动的情感。十分自
然,知识论成为斯宾诺莎关于人的完整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的心目中,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知识就是生命。他明确地指
出,人的本质就在于现实存在的人体的观念,即心灵;而心灵的本
质则是由知识构成的。所谓一物的本质,即有了它,那物必然存在,
取消了它,那物则必然不存在。由此可见,斯宾诺莎对知识的价值
和作用的认识,在全面性和所达到的高度上,超过了前人,也是同
时代的哲人所无法比拟的。
    在知识论方面,斯宾诺莎通常被称为理性主义者。毫无疑问,
在重视理性认识上,他与同时的理性主义者笛卡尔和莱布尼茨是完
全一致的。但是,在理性认识的来源上,他与他们则存在根本的差
异。他认为,作为推理基础的“共同概念”(公理)不是天赋的,而
是人体与作用于人体的外界事物共有的特质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结果。
因此,如果说斯宾诺莎是一位理性主义者,那应该肯定,他是一位
很特别的理性主义者.可以说,早一位否定了天赋观念诊的理性主
 义者。
    斯宾诺莎强调,人要达到幸福的境界,只有心灵的自由还是不
够的,还必须有安定和舒适的社会环境,必须有信仰的自由、思想
的自由和言论的自由。为此,斯宾诺莎把政治哲学与宗教哲学一起
纳入他的关于人的整个哲学体系之中,并且在其著作中用了很大篇
幅研究有关问题。他认为,自由比任何事物都珍贵。这里所说的自
由主要是信仰、思想和言论自由。政治的目的就在于自由。在《神
学政治论》中他说,他因生活在人人思想自由的尼德兰共和国
(即荷兰)而感到自豪。但是,后来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在《政
治论》中,他又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君主政体和贵族政体的
国家里人们也可以享有充分的自由。他大胆地指出,当时的宗教只
剩下外表的仪式,它们把信仰已经变成轻信和偏见的混合物,把人
从有理性之物变成畜生,完全把判断真伪的能力闷死。然而,他为
了普通的大多数人能够得救,又为他们保留了所谓的普遍的宗教。
为此,他又对《圣经》,对上帝和基督的信仰做了某些程度上的
肯定。
    可以看出,在斯宾诺莎整个哲学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存在
程度不同的矛盾。矛盾的出现,自然与当时的社会和理论背景有关,
但是,与斯宾诺莎的谦和性格和包容精神也不无关系。在关于上帝、
人、人的情感、知识、政治、宗教等问题上,他总是力图把不同的
甚至对立的观点中的合理成分综合起来。尽管综合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是,由于有些对立的观点是根本无法综合的,因而也不无遗憾地
留下了不少的矛盾,为后人也留下了做出不同解释的余地。
    斯宾诺莎的离经叛道思想使他受到犹太教的迫害,被革除教籍
和诅咒。这使人们不敢接近他。他在世时,在他周围只是形成了由
为数不多的人组成的研究他的哲学的小组,并没有形成一个大的哲
学派别。在他身后,随着时代的进步,他的哲学在西欧才产生了越
来越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德国哲学界和文艺界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
深刻的影响。我们在莱布尼茨、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著作
 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甚至也读到这
  样一些赞语:“拥抱使徒斯宾诺莎”(歌德)、“在我们当代他已上升
  到唯一的精神统治者的地位了”(海涅)。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在当代,斯宾诺莎哲学的影响并没有因
  宗教界的反对和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而逐渐缩小。相反的,他
  的哲学日益受到更大的重视。当代英国著名哲学家波普尔尽管不同
  意斯宾诺莎的一些观点,但是,他仍然把斯宾诺莎与柏拉图、休谟
  和康德合称为“四个*伟大的哲学家”和“他非常赞扬的哲学家”,
  并且特别赞扬斯宾诺莎是“伟大哲学家当中的圣者”①。美国若戈
  (Rutger)大学的名誉哲学教授西蒙·费尔德曼(Seymour Feldman)
  在“剑桥哲学研究指南”丛书《中世纪犹太哲学》卷中撰文指出:
  “斯宾诺莎不只是标志着中世纪哲学的结束,而且更标志着文艺复兴
  哲学的结束,他预示它的完全过时和落后于潮流。他,而不是笛卡
  尔,是**个近代哲学家,他不仅使自己,而且使哲学摆脱了宗教
  的管束,他不畏惧新科学和它对哲学和道德的应用,并且他欢迎世
  俗的状态作为拯救的场所。”②他甚至指出:“他[指斯宾诺莎]是
  苏格拉底再世。”③许多人会不同意波普尔和费尔德曼关于斯宾诺莎
  在西方哲学史上这种地位的提法,但是费尔德曼所阐述的斯宾诺莎
  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具体作用是很难否定的。
    应该肯定,斯宾诺莎在近代对德国和欧洲各国影响*大的是他
  的泛神论思想和对传统神学、宗教的批判。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需
  要决定的。但是,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他的伦理观,即关于理想的
  正当生活方式的论述,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中*具有长久价值的部
  分。然而,由于这一部分特别纯洁和崇高,它遭受了“曲高和寡”
  的命运,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获得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
 家艾萨克·辛格(Issac B.Singer)曾经写过一篇题为《市场街的斯
    宾诺莎》的作品,对斯宾诺莎的伦理观做了讽刺。小说的主人公是
    一位潜心研究斯宾诺莎《伦理学》三十多年的哲学博士,名字叫费
    舍尔森。他住在市场街的一个阁楼上,被喧闹的市场包围着。然而,
    他排除干扰,继续研究和身体力行书中的伦理思想。实际上,他却
    过着孤独、穷困潦倒的日子。正在他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时候,
    邻居一位叫多比的老姑娘走进他的生活,与他结婚,不仅使他的病
    好了,而且魔术般地恢复了失去的活力。*后,费舍尔森低声道:
    “圣明的斯宾诺莎啊,饶恕我吧!我已经变成了一个愚人了。”辛格
    认识到斯宾诺莎的伦理理想与社会现实存在尖锐的对立是正确的,
    然而他的讽刺态度是错误的。事实上,斯宾诺莎本人也认识到,他
    所构想的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是很艰难的,一般人是很难达到的。
    但是,我们不能由于其艰难,就否定其意义。在西方哲学史上,柏
    拉图构建了一个理想国,同时他也指出,它的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
    后人并没有因为其难以实现就否定柏拉图这一构建的重大意义。实
    现的东西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缺憾,所以理想的东西不可能完完
    全全地变成现实。但是,即使有时代的局限性,一个理想的构造也
    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永远追求的目标,它的意义也就在这里。对柏
    拉图是如此,对斯宾诺莎也是如此。
    美籍犹太作家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在其长篇小说《修
    配工》中,对斯宾诺莎的伦理思想采取了与艾萨克·辛格完全不同
    的态度。他在书中描写了一个修配工读斯宾诺莎著作的情景。这个
    修配工在一家旧货店买了一本《伦理学》。但是,他马上又后悔不该
    浪费好不容易挣来的钱买这本书。然而,当他读过几页后,接着就
    像有一阵旋风驱使他读下去。他说道:“我可以告诉你,我没有全都
    看懂。但是,当你接触到这样一些观念时,你就觉得好像骑在女巫
    的扫帚把上御风而行。”①自此以后,他不再是原来的人。马拉默德
 的小说似乎在告诉我们,随着时代的进步,斯宾诺莎心目中的少数
  精英和普通老百姓的界限正在逐渐消失,他的伦理思想被越来越多
  的人所接受。
    马拉默德书中的修配工承认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晦涩难懂,
  他没有全都看懂。这里涉及阅读斯宾诺莎著作的方法问题。法国
  研究斯宾诺莎哲学的著名学者吉尔·德勒兹指出:“对斯宾诺莎的
  解读有两种,一种是追求总体观念及诸部分之一体性的有系统的
  解读,而与此同时,另一种是没有总体观念的感受性解读,人们
  被带到或被放到那里,被置于运动或静止中,按照这部分或那部
  分的速度而受到激动或安抚。”①德勒兹关于解读《伦理学》两种
  方法的论述是与他对《伦理学》结构的看法联系在一起的。他在
  《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一书中提出两部《伦理学》的观点:**
  部是由概念的展开而形成的“河流”,第二部是通过嵌在概念主体
  中的附释而构成的一条火山山脉的断裂的“枝节”。两部《伦理
  学》的提法是否成立,我们暂且不管。应该肯定,在斯宾诺莎
  《伦理学》中,既存在由定义、公则、命题、证明、绎理构成的
  相当严密的论证体系,也包含着序言、附释和附录等与论证体系
  联系十分密切的部分。我们如果不希望成为研究斯宾诺莎哲学的
  专家,大可不必在《伦理学》的总体观念及其诸部分之间的联系
  上花费很大的精力,而是采取德勒兹所说的第二种方法,在对它
  的总体观念及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有一般理解之后,把工夫花在
  理解那些序言、附释和附录上。从《伦理学》各部分的序言、附
  释和附录中,我们可以相对比较全面地学习到斯宾诺莎关于人的
  理想生活方式及其实现途径的论述。只要认真学习这些部分,也
  可以达到马拉默德《修配工》所描写的那个犹太穷人所达到的效
  果:摆脱被动情感的奴役状态,使人生得到升华,达到自由人的
  境界。
 我们生活的时代与斯宾诺莎生活的时代已经相隔三个世纪,但
是,我们的时代仍然需要斯宾诺莎,它应使斯宾诺莎走出书斋和学
人的圈子,成为更多人的斯宾诺莎,在实践上指导更多的人过上真
正幸福生活的斯宾诺莎。
 三、探求真理和消除错误的方法
    笛卡尔曾经指出:“寻求真理而没有办法,那还不如根本别想去
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理。”①发现寻求真理的方法,可以说是17世纪西
方哲学家共同的愿望。笛卡尔为此撰写了《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
和《谈谈方法》等,培根则发表了《新工具》。斯宾诺莎受到他们的
影响,认为改进理智肯定是研究哲学首先要做的事情。他在开始哲
学研究的早期,就撰写了《理智改进论》,专门论述如何改进理智的
问题。他指出,真方法“仅仅在于纯粹理智的知识,纯粹理智本性
及其规律的知识”②。因此,可以说,有关探求真理和消除错误的方
法论述是斯宾诺莎关于人的完整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真观念和充分观念。在斯宾诺莎那里,
真理、真观念和充分观念三个概念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且,
求得真理也就避免了错误,克服了错误也就达到了真理。求得真理
和消除错误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为了避免重复,下面我们主要论
述斯宾诺莎关于消除错误的论述。
    近代西方哲学家都十分重视关于认识错误的性质、产生的原因
和消除它们的办法的探讨。在培根那里,有著名的四假相说,笛卡
尔的第四个沉思就是论述真理和错误的。同样的,斯宾诺莎也重视
有关问题的研究。他在《理智改进论》、《上帝、人及其幸福简论》、
《伦理学》,以及《书信集》中都有专门的论述。如何理解这些论述,
为许多学者所关注。
    在斯宾诺莎有关错误的论述中,我们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斯
 宾诺莎承认认识错误的存在与他的泛神论思想如何统一起来的问题。
在《伦理学》**部分命题六的绎理中,他肯定“宇宙间除实体及其
特殊状态以外,不能有别的东西”。在命题十五,他又宣称:“一切存
在的东西,都存在于上帝之内,没有上帝就不能有任何东西存在,也
不能有任何东西被认识。”既然如此,那么错误存在于哪里呢?它们不
可能存在于上帝之外,因为在他之外不可能有任何东西;它们也不可
能存在于上帝之内,因为在他看来,存在于上帝之内,就是与上帝相
关,以上帝为其原因。尽管斯宾诺莎没有像有神论者那样宣扬上帝是
至善,但是,他作为一个泛神论者仍然肯定上帝具有绝对的圆满性,
是神圣的,所以电不会把人在认识上的错误归罪于上帝。由此可以看
出,斯宾诺莎承认认识错误的存在使他处于两难的困境之中。
    斯宾诺莎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两难的困境,并且力图克服它。
在《理智改进论》中,他就指出:“既然,显而易见,形成真的或充
分的观念属于思想存在物的本性,毫无疑问,不充分的观念在我们
之中产生在于我们是思想存在物的部分,它的一些思想整个地构成
了我们的心灵,另一些思想仅部分地构成我们的心灵。”①不难看
出,在这里斯宾诺莎把不充分观念的产生归结为我们的心灵只是思
想存在物的一部分。既然是一部分,它们的认识能力就不可能和思
想存在物一样是无限的,而只能是有限的。因而,认识的不充分性
进一步导致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这样,责任就不在于作为上帝属
性的思想存在物,更不在于上帝本身,而在于我们人自身。
    在《伦理学》论述错误的开头,为了把错误与上帝分开,斯宾诺
莎就强调指出:“一切与上帝相关联的观念都是真观念。”②如果是这
样的话,还会有错误的观念吗?一切观念都是上帝思想属性的样态,
概莫能外,当然它们都要与上帝相关联,都是真观念了。因此,根本
就不可能有错误观念存在。错误观念的存在又是一个不能否定的事实。
 而且如上所述,斯宾诺莎不仅承认它们的存在,而且把研究克服它们
的方法视为改善理智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他在肯定“一切与E帝
相关联的观念都是真观念”之后,又不得不指出:“除非它们与某个人
的特殊心灵相关,才会有不充分的或混淆的观念。,’①斯宾诺莎认为这
样就解决了既承认认识错误的存在,又仍然坚持了泛神论的思想的
才盾。口J是,只要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他并没有达到上述
目的。按照他的泛神论观点,观念与某个人的特殊心灵相关联,丝
毫不意味着它不与上帝相关联,相反的,与特殊心灵相关联,也就
是与上帝相关联,因为他一再强调上帝构成了人的心灵的本质。
    有些研究者为了解决斯宾诺莎的这个两难处境,对他的有关思
想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洪汉鼎教授在他的《斯宾诺莎哲学研究》中
就提出了一种解释。他认为,在斯宾诺莎那里,真(verum)和假
(Falsum)是本体论的概念,而正确(adaequata)和错误(erroris
或。nadaquata)是认识论概念。基于这样的区分,他指出“虽然一切
观念在本体论内都是真观念,但并非一切真观念在认识论里都是正
确观念,真观念的外延和正确观念的外延并不相等,正确观念的外
延只是真观念的外延的一部分,而真观念的外延的另一部分则包括
错误观念、虚构观念、可疑观念”。他的这个解释是通过把有关范
畴分属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办法解决了斯宾诺莎一方面肯定一切与
上帝相关联的观念都是真观念,另一方面又承认错误观念存在的矛
盾。正确与错误是认识论范畴,这是斯宾诺莎明确表述的。真和假
只是本体论的范畴,他并未明确论述过。在《理智改进论》中,斯
宾诺莎指出:“现在我们就开始讨论方法的**部分,这在于有如前
所述,将真观念与别的知觉加以区别或分开,并且保持心灵不致将
错误的(false)、虚构的(fictitious)和可疑的(doubtful)观念与
真观念混淆起来。”
 “自由人*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怠,而是对于生的沉思。”
    这是斯宾诺莎的名言,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被视为犹太教“希望之星”的他,为了探求达到真正幸福的途径,离经叛道,勇于独
立思考,因其反正统言论于二十四岁时被革除犹太教教籍。此后他以磨镜片为生,在清贫
的隐居生活中坚持哲学思索。
    斯宾诺莎品格卓越,罗素认为他是“伟大哲学家当中人格*高尚、性情*温厚可亲
的”,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他的哲学思考饱含经世济民的关怀,为解除人们
实现理想的诸多障碍,斯宾诺莎给他的整个哲学体系构建起一个泛神论的根基,给后世开
辟出崭新的天地。
    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哲人,斯宾诺莎不仅标志着中世纪哲学的结束,而且很大程度上
开启了近代哲学之门;他不仅使自己,而且使哲学挣脱了宗教的束缚。他关切的是怎样使
得世人以上帝为楷模过纯正的生活,进而臻于幸福之境。当代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尽管对斯
宾诺莎的观点有所保留,仍然特别赞扬斯宾诺莎是“伟大哲学家当中的圣者”。
    斯宾诺莎对心灵通过知识达到幸福的探索,留给后人一份期待与憧憬。



知识.心灵.幸福-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简介

p> 谭鑫田,山东龙口市人。1961年和1966
年分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本科哲学
专业及研究生外国哲学史专业。毕业后被分
配到山东大学工作,先后担任过哲学系外国
哲学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和主任。学术
研究的重点是斯宾诺莎哲学和西方哲学范畴
理论。在斯宾诺莎哲学研究方面发表近十篇
论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

知识.心灵.幸福-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研究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6/2589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