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儒家诠释学

  2020-06-19 00:00:00  

儒家诠释学 内容简介

本书采取本体诠释学的进路,使儒家的心性论在当代社会之中能够更具有开放性,建构儒学传统在当代握手光大的理论基础,不仅使儒学在社会文化中具有跨界沟通意义的当代开展,同时也春服了全球化声浪中的西方社会的文化危机和价值上的虚无主义。

儒家诠释学 目录

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与易学体用论
导论
**节 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的基本意义与易经哲学
第二节 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的基本论题之展开与易经哲学
第三节 当代新儒学哲学的批判反思与成中英易学的本体诠释学
结论
易学体用论的反思:论熊十力到成中英的易学诠释发展与儒佛会通
导论
**节 熊十力前期思想的思想突破
第二节 年之后的熊十力晚期思想之考察
第三节 跨文化观点之中的易学本体论
第四节 从熊十力的易学体用论、牟宗三的《圆善论》到成中英易学的本体诠释学
结论
台湾当代新儒家哲学之研究与本体诠释
导论
**节 战后台湾的儒家哲学的研究的思想位置与主要贡献
第二节 论牟宗三的圆教思想的当代重构与其对于传统哲学的诠释
第三节 走向东西哲学之会通的当代台湾新儒家哲学:牟宗三的一心开二门的二层存有论的重检
第四节 本体诠释:当代新儒家哲学思想的前瞻与反思
结论
唐君毅论儒家的精神性之本体诠释
导论
**节 本体诠释与唐君毅论“精神”
第二节 唐君毅《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论文集》论儒家的精神性
第三节 《道德自我的建立》与《西方近代理想主义之哲学精神》论儒家的精神性
第四节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的三向九境与本体诠释
结论
熊十力论性觉性寂及其体用哲学在儒佛会通上的含义
导论
**节 由性觉与性寂之争议,论熊十力《新唯识论》在儒佛会通一课题上之含义
第二节 性觉与性寂之争议之重检:论体用论作为当代新儒家与佛教的共通理据及体用论在儒佛会通上的含义
结论
李二曲的体用全学之人文化成与平章儒佛
导论
**节 李二曲学思历程
第二节 李二曲的“体用全学”与融会阳明学与朱子学及其人文化成的新义
第三节 李二曲的体用全学与其平章儒佛之含义
结论
论刘蕺山“心之性情”反对朱子“心统性情”的理论根据
导论
**节 刘蕺山以“心之性情”反对朱子“心统性情”的理论背景之分析:蕺山慎独说的发明与诚意说的精熟
第二节 论刘蕺山以“心之性情”反对朱子“心统性情”的理论根据
结论
朱子论易体与心统性情的交涉及刘蕺山的批评之本体诠释
导论 朱子的“心统性情说”与“易(体)-道(理)-神(用)”交涉的理论向度与易经哲学的本体诠释学
**节 儒家心学之重检
第二节 朱子论“心统性情”与“易体”的交涉
第三节 从朱子的心统性情到蕺山的心之性情的一个本体诠释学的考察
结论
附录 成中英哲学思想发展与意义

儒家诠释学 节选

《儒家诠释学》采取本体诠释学的进路,使儒家的心性论在当代社会之中能够更具有开放性,建构儒学传统在当代发扬光大的理论基础,不仅使儒学在社会文化中具有跨界沟通意义的当代开展,同时也克服了全球化声浪中的西方社会的文化危机和价值上的虚无主义。

儒家诠释学 作者简介

赖贤宗,现任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及中文系系主任、台北大学人文学院东西哲学与诠释学研究中心创办人。

儒家诠释学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6/2589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