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邓晓芒文集

  2020-06-19 00:00:00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邓晓芒文集 本书特色

“哲学史方法论”是武汉大学哲学系三十年来的传统课程,由武汉大学哲学系的老前辈萧萐父、陈修斋、杨祖陶等人创立。该课程的学术信念是,按照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把哲学史和哲学看作是一致的(即历史和逻辑一致),在哲学史中寻求哲学规律,在哲学中奠定哲学史的根基。本书是在邓晓芒先生主讲本课程的录音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原来的课程是十六讲,但由于篇幅、录音设备及其他的原因,此处有两讲内容未能收入,故成“十四讲”。在本课程中,邓晓芒先生对苏格拉底和孔子的言说方式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苏格拉底以追问的方式进行学理式的辩论,而孔子以圣人的姿态用情感的方式进行辩论,并且这两种方式决定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的观点。作者对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实用主义偏向的检讨,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十大文化错位的阐述,其中贯穿了中西比较的方法。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邓晓芒文集 内容简介

阅读本书,犹如跟随邓晓芒先生一起在智慧的花园中散步!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邓晓芒文集 目录

**讲 绪论
第二讲 哲学史方法论新探
第三讲 论历史感——现代解释学的启示
第四讲 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学倾向
第五讲 中西辩证法的生存论差异
第六讲 辩证逻辑的本质
第七讲 关于道家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
第八讲 西方哲学史中的实体主文和非实体主文
第九讲 胡塞尔现象学导引
第十讲 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思想
第十一讲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吉说方式比较
第十二讲 让哲学说汉语——从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说起
第十三讲 对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实用主文偏向的检讨
第十四讲 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的十大文化错位
后 记

再版后记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邓晓芒文集 相关资料

近一段时间,在工作之余匆匆读完了邓晓芒老师的《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该书是根据邓晓芒老师对研究生的讲课稿整理而成的,语言通俗而深刻,立论深独到而有味。除此之外,我的感受主要如下: 一是中西比较的方法。书名冠以哲学史方法论,既不是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也不是西方哲学史方法论,而是一般意义上的方法论。当然,邓晓芒认为,中国哲学不注重方法论。但这并不代表本书就是西方哲学的立场,或者说“以西解中”。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换一个说法,就是比较。邓晓芒注重“差别”,认为“有比较才有借鉴”。这就是贯穿本书的一个鲜明的线索。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方哲学为中国哲学建立了一个参考系,同时中国哲学也为西方哲学建立了一个参考系。在这两个参考系中,可以彼此关照自己、检省自己。在全球化和文明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自大的文明没有前途,何况我们吃过这方面的亏。 二是中国人的担当。立足比较的视野,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以及对西方文化的传播是精当的。从这里,我看到了一个中国士人的担当,这也是中国文化人独有的精神气质。从全书来看,邓老师设计的教学主题无不是对中国历史的回应,而其对中国哲学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独钟都要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西方哲学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西方哲学?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当然,我们还可以由此联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从这一点看,邓老师与他书中批判的严复、王国维等人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别,他也并没有超然于那种只有中国人才有的“功利”心态。 三是现实关怀。有担当必然有关怀。在书中,我不时会看到邓老师对历史和现实的简单评论,有时哪怕就是一句话,但绝对经典。邓老师的眼光始终是向下的,也正因为此,邓老师把抽象晦涩的哲学理论演绎得丰富生动、淋漓尽致。邓老师对文革的回忆、对文革的分析,邓老师对汉语的领悟、对当代一些写作者的批评,读来让人警醒和深思。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邓晓芒文集 作者简介

邓晓芒,2009年12月起,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此前曾长期任教于武汉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研究,是西学东渐一百多年以来,直接从德文全译康德“三大批判”的国内第一人。邓晓芒先生用自己的思考、讲坛和著作,深度介入当代中国思想进程和精神建构,在思想界独树一帜。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邓晓芒文集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6/2584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