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结盟之心-己与早期中国哲学

  2020-06-19 00:00:00  

结盟之心-己与早期中国哲学 本书特色

     吴忠伟编著的《结盟之心--己与早期中国哲学/ 东吴哲学文丛》讲述了:战国思想形态的演化根本取决于,在不同学派的紧张博弈中思想主体对道德心智立场的选择,是接受“论辩” 之竞争形式,还是持守“圣人兼知”论以豁免于论辩之外,此庄荀之别也。庄子在知识论上否认任何“自我知识”的自明性,故以 “自我否定”形式在更高层次上达成了不同学派的“ 结盟”。     而荀子“解蔽”论则赋予圣人“心知”完备性的特权,藉此克服“知”之“有蔽”性。此后的“心志恬淡”论通过对荀子 “心知”论的进一步演绎,实现了战国“子学”形态的“官学”化。     

结盟之心-己与早期中国哲学 内容简介

    “己”(自我)是早期中国哲学(佛学成为主导思想之前)中的一个独特而核心的概念。作为自我主体之自觉,己之凸显既是早期中国哲学思维生发的心智基础,同时己又是中国哲学思维反思之对象及所藉由的途径、法门。吴忠伟编著的《结盟之心--己与早期中国哲学/东吴哲学文丛》以“己”概念为中心,从不同的议题展开横向维度的论述,并结合历史维度,对早期中国的“己”哲学形态演化的内在机制作一分析。

结盟之心-己与早期中国哲学 目录

导论  具“身份”之知
  一  政教关系与三重职能结构
  二  子日与宗旨
**章  “为己”之学与邦邑共同体
  **节  为己之学
  第二节  “义”与邦邑共同体
第二章  “师道”与友谊共同体
  **节  “有待”与“免辱”
  第二节  “师”与“士”之职能
  第三节  相与为友
第三章  圣王关系与认知分工论
  **节  官与管
  第二节  解蔽与兼知
第四章  战国后期心志恬淡论(一):决策
  **节  积德
  第二节  集智
第五章  战国后期心志恬淡论(二):守神
  **节  简帛《老子》与“师”
  第二节  择人与守神
结语  “集体化心智”与学派演化
  一  “集体化心智”与学派
  二  论辩与结盟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论语》中的“自我”观念探讨
  附录2  观外在于“己”者——对先秦典籍语境中“观”概念的考察
  附录3  礼与自我表达
  附录4  “自我”的交换——人心交通与物的让度
  附录5  从士人到释子——晋宋士人的身份新赋予与其心智的扩展
结盟之心-己与早期中国哲学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6/2584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