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历史的丰碑思想家卷-困惑的探索者萨特

  2020-06-19 00:00:00  

历史的丰碑思想家卷-困惑的探索者萨特 内容简介

《历史的丰碑(萨特):困惑的探索者》是“历史的丰碑”系列丛书之思想家卷,属励志类图书,详细介绍了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人生经历。
《历史的丰碑(萨特):困惑的探索者》内容详尽、文字优美、风格独具,是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优秀读物。

历史的丰碑思想家卷-困惑的探索者萨特历史的丰碑思想家卷-困惑的探索者萨特 前言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回溯人类的足迹,人们首先看到的总是那些在其各自背景和时点上标志着社会高度和进步里程的伟大人物。他们是历史的丰碑,是后世之鉴。
  黑格尔说:“无疑,一个时代的杰出个人是特性,一般说来,就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总的精神。”普希金说:“跟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一门引人入胜的科学。”作为21世纪的继往开来者,我们觉得,在知史基础上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胸襟和敏锐的洞察力应是首要的素质要求,而在历史的大背景中追寻丰碑人物的思想、风范和足迹,应是知史的捷径。
  考虑到现代人时间的宝贵,我们期盼以尽量精短的篇幅容纳尽量丰富的信息,展现尽量宏大的历史画卷和历史规律。为此,我们编撰了这套丛书。
  编撰丛书的过程,也是纵览历代风云、把脉伟人心路、吸收历史营养的过程。沉心于书页,我们随处感受着各历史时期制高点上的人物和由伟大人物顺应时势体现、推动历史的人类征服力量。我们随着伟人命运及事业的坎坷与辉煌而悲喜,为他们思想的深邃精湛、行为的大气脱俗而会意感慨、拍案叫绝。
  然而,在思想的远游和精神的享受的同时,我们也随之感受到历史脚步的沉重和历史过程的曲折。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是艰难的,都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和付出,甚至伴随着血污和秽气。历史的伟大在于它*终走向进步,*终在血污中诞生了鲜活的“婴孩”。
  历史有继承性和局限性,不能凭空创造。伟人也有血肉,他们的思想、行为因此注定了同样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阶级的、时代的烙印;他们的功业建立于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群众伟大创造的基础上。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高低有差的丰碑人物们是历史和时代造就的。同样,我们也无法否定此间他们个人的努力和素质的作用。这也正是我们编撰这套丛书的目的。
  我们期盼着这套丛书得到社会的认同,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之历史感、成就感和使命感的培养有所裨益。史海浩瀚,群星璀璨。我们以对广大青少年读者负责的精神,精心遴选,首批推出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4卷100本,以后再适时增出。欢迎批评、指正。

历史的丰碑思想家卷-困惑的探索者萨特 目录

一生溯源
学说与错觉
行动起来
第三条道路
斗士
思想新变
希望
哲学——一种生活方式

历史的丰碑思想家卷-困惑的探索者萨特 节选

1905年6月2日,让·保罗·萨特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小资产者家庭。父亲让·巴蒂斯特是理工学校毕业生,法国海军军官,驻印度支那时染上阿米巴热病,于1906年9月17日去世。母亲安娜-玛丽·史韦泽身无分文,带着未满两岁的儿子回到巴黎西郊默东的娘家。萨特的外祖父查理·史韦泽是一位语言教师,当时62岁,为了供养女儿和外孙,直到67岁才退休,然后全家迁至巴黎。萨特的整个童年就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
老史韦泽学识渊博,曾以关于中世纪诗人汉斯·萨赫斯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他工作十分勤奋,把讲课、阅读和写作视为一种娱乐而非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并把这种意识灌输进童年萨特的心灵,这使得萨特自己从事写作的时候,还认为一本书的价值只有在悠久的岁月中才能得到确立,书把钱带给自己就是一种偶然性;同时也使萨特对个人劳动与社会知识,个人自由与社会约束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了一种模糊错误的印象,这种印象由于阅读而加强了。
萨特3岁时,右眼因角膜翳引起斜视,而后失明,5岁时就戴上了眼镜。但他天资聪颖,识字后不久,老史韦泽的书房就对他敞开了,4岁时他就开始连蒙带猜,生吞活剥地读书。萨特在其童年自传《语词》中回忆道:“我没有扒过土,没有掏过窝,没有采集过植物,没有扔石头打过鸟。然而书是我的鸟和窝,书是我的家畜和窝棚,书是我的乡间。书柜是一面镜子,把世界一并收人其间。它与世界一样无边无际,千姿万态,变幻莫测。”他后来承认自己正是通过书本来认识人,认识人生的。他感到:“动物园里的猴子是有缺陷的,卢森堡公园里的人是有缺陷的人,现实中的一切总是不完满的”;“我按柏拉图的方式,从知识到知识的对象。我发现观念比事物更真实,正是从书本中我接触到了世界……但是我却把我的杂乱无章的书本经验同现实事件的偶然的进程混淆起来了。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整整用了30年时间,我才从唯心主义中摆脱出来。”童年的萨特贪婪地阅读莫泊桑、高乃依、伏尔泰和雨果等人的作品,特别是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他钦羡书中的主人公,常常想象着和他们一样,做出一番惊人的伟业。但是这个离群索居的孩子在现实中却发现自己渺小、孱弱而丑陋,并因而产生出一种深刻的悲哀和孤独感。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抱负。在外祖父的影响下,他开始写作。先是模仿报纸杂志和电影,编写一些剑侠小说和游历故事。这些作品当然是幼稚可笑的,但却受到家人的称赞,他被视为神童。从这当中萨特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并逐渐产生出一种自尊心和自信心,发展了一种想象力。他觉得世界需要自己,觉得自己一定能跻身于大作家的行列。于是萨特发展出了一种内向的英雄主义:“我把英雄高强的本领赋予作家……作为一个富于幻想的儿童,我似乎成了一个真正的勇士,我的功勋就是写出真正的书来。”正是在这样的心理矛盾中,萨特萌生了强烈的愿望:成名和做一番事业。二者同时造就了萨特后来生命历程的两个特点:一方面他是一位勤于思考、写作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喜欢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庸人。和一些大思想家相比,他的缺点尤其突出:他太热心于为自己做广告了,生怕世界忘了自己。
1917年,他的母亲改嫁了。继父约瑟夫·曼西是一位工程师,后来成为拉罗舍尔船舶修造厂的经理。萨特不得不离开外祖父,随母亲去拉罗舍尔。母亲的改嫁,在萨特的心灵深处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他更加孤独了。“我母亲的改嫁使我割断了与她在情感上的内在的联系,我感到她已经背叛了我,尽管我没有把这种想法告诉她。”他在感情上同继父也格格不入。“无论什么事,只要是他说的或相信的,我都故意反对。
我感到在我们的关系中,有许多模糊不清的东西。对于他,我没有子女的同情心;事实上,在我们之间有一种根本敌对的情绪,尽管在表面上,我们的关系是正常的,我尊敬他,承认他具有某种支配权力。”继父要求萨特成为一名从事科学的教师,而萨特却决心成为一名哲学博士,这不仅是因为他想用哲学去揭示永恒的真理,而且也是一种逆反心理的表现。
萨特把在拉罗舍尔度过的三四年,看作是一生中*不愉快的岁月。在1973年2月3日与记者的一次访谈中,他宣称,正是在拉罗舍尔船厂,他**次懂得了“阶级斗争的观念”。在那里,他认识了资产阶级:他们不仅虚伪,而且对这种虚伪产生的结果感到满意;他们不仅行使着权力,而且深信,这一切都是天赐的,不容更改。也正是在那里,萨特萌发出一种强烈的道德观念:厌恶资产阶级,总想揭露、讽刺和嘲弄他们,想看看他们怎样陷人窘境。
1922年6月,在17岁生日前一个星期,萨特通过了中学会考。老史韦泽为了表示对他的奖励,于暑假期间带着他旅游阿尔萨斯。同年夏天,萨特又写了一篇短篇故事和一篇小说的开头部分,内容大多是描述病态中的关于世界的经验、平庸的坏的信念、想象的世界与经验的世界之对比等等。第二年,它们被一家期刊登载,可以算是萨特*初发表的作品。
1924年6月,萨特以第七名的成绩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这所高等学府是近代法国思想家的摇篮,是当时法国哲学界泰斗亨利·柏格森的母校。正是这位哲学大师的唯心主义学说首先把萨特引进哲学的殿堂,也给萨特后来的存在主义理论打上了烙印。
  ……

历史的丰碑思想家卷-困惑的探索者萨特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6/2583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