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王阳明佛教观研究-同异与是非之辨

  2020-06-18 00:00:00  

王阳明佛教观研究-同异与是非之辨 本书特色

王学不是“阳儒阴释”,而是儒学的一种新形态;它与佛教禅宗相似或相同是因为两者都把“道”内在化了。同时,它也不是“儒体佛用”,确切地说,它是“儒因佛缘”,即它是在“成为圣人”这一儒学的动因中生发出来的,佛教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只是起了助缘的作用;经过改造的佛教因素成为王学的有机成分,但不是核心要素。

王阳明佛教观研究-同异与是非之辨 目录

序 言
导 论
**章 “道”的内在化与圣人经书的相对化
  **节 庚辰前:“其心纯乎天理”方是圣
    一 “天理”的内在化
    二 内在化的“天理”与成圣的转向
  第二节 庚辰后:“心之良知是谓圣”
    一 亦理亦心的良知
    二 良知与成圣的转向
  第三节 圣人与经书的相对化
    一 圣人的有限性
    二 圣人的非权威性
    三 经书权威的相对化
第二章 “同异”之辨向“是非”之辨的转变
  **节 庚辰前:“求其是而已矣”
    一 道无精粗,见有精粗
    二 反求诸己,是非自明
    三 “**义”真,“一切皆真”
  第二节 庚辰后:“依得良知,即无有不是”
    一 良知乃“圣门正法眼藏”
    二 “是非同异,毎起于胜心”
    三 由搁置是非到转化是非
    四 万物一体,莫非己也
    五 “一而已矣”“善观则不二”
第三章 “无求同异于儒释,求其是者而学焉”
  **节 庚辰前:二氏学圣人,“不得其道而偏焉”
    一 不得“中道”,“则亦异端而已”
    二 二氏“于圣人之道异,然犹有自得也”
    三 不辨同异,“求其是者而学焉”
  第二节 庚辰后:“尽性至命不染世累”即佛
    一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二 “儒、佛、老、庄皆吾之用”
    三 “外人伦,遗事物,则诚所谓禅矣”
综 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王阳明佛教观研究-同异与是非之辨 作者简介

熊贵平,1972年生,江西樟树人。宗教学博士,安徽财经大学讲师。学术研究以儒士佛教观为研究基点,推及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和马克思主义等领域,旨在总结诸宗教对话的历史经验,探寻新文化生成的内在机制,从而回应文明冲突与融合的世界潮流和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

王阳明佛教观研究-同异与是非之辨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6/258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