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2020-06-18 00:00:00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本书特色

★继畅销书《次第花开》《透过佛法看世界》《生命这出戏》《寂静之道》之后,希阿荣博堪布的全新力作。

★希阿荣博堪布,是这个时代深具影响力的作家,在全世界拥有上百万读者,启发并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态度。

★本书凝聚了作者和历代传承上师的智慧,开示寻回内心安宁与快乐的根本方法。

★历时七年,希阿荣博堪布将自己经年修行的心得,浓缩成这本贴近现代人生活的修心指南。

★本书围绕藏地家喻户晓的传世经典《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展开,带你深度领略清净无染的古老智慧。

★本书列举大量现代案例,针对现代人修学的误区,抽丝剥茧解决困惑,鼓舞前行。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修持佛法所面临的挑战。共分为七章: **章《佛法修持的基础》主要讲的是修行开始之前应做的准备, 包括对佛法中一些基本概念的了解、心态的调整、静坐的入门技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以暇满难得、诸行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为主题, 讲出离心是如何一步步培养出来的。第六章和第七章, 对谋取今生、后世、自利的心行生起厌离, 就必然要追求解脱, 为此务必要思维解脱的功德利益, 并认识到解脱道只有具足法相的上师善知识才能宣说, 因此要知道如何去依止善知识。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目录

前言

金线般的传承

**章佛法修持的基础

一、出离

二、发心

三、三殊胜

四、成为法器

五、闻思修的障碍

六、文字般若

七、四想和六度

八、入座与座间修法

第二章暇满难得

一、出离心

二、暇满

三、无暇

四、结语

第三章诸行无常

一、无常观

二、暇满无常

三、修行与无常

四、关于死亡,我们知道多少?

五、死亡对修行者意味着什么?

六、无常的遍在

七、微细的无常

八、结语

第四章三界无安

一、瓶中飞舞的蜜蜂

二、六道之于我

三、谁入地狱

四、饿鬼与旁生

五、生而为人

六、阿修罗与诸天

七、结语

第五章因果不虚

一、事实的金石声

二、如是因如是果

三、无欺因果

四、结语

第六章安乐可期

第七章依止上师

一、甄别上师

二、修有所成

三、依师三问

后记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节选

佛陀时代的全明星阵容

可以想象当年诸佛座下弟子云集,师徒欢聚、法教兴盛的情景。佛经中也常常有描述。

佛陀在祇园精舍,在竹林精舍,在喜马拉雅山麓清新的阳光中,托钵赤足而行。他的身后是我们熟悉的阿难、舍利子、须菩提、迦叶、憍陈如、目犍连、难陀、阿那律这些前王子、前印度首富、前某派本师、前著名哲学家、前少爷、前农夫、前牧人、前理发师等五花八门出身但现在都只有一个身份就是佛陀座下比丘的许多弟子。他们也都托钵赤足,安静而高贵地走过郊野阡陌。尘土在他们脚下飞舞,于清晨透明的阳光里形成一笼薄薄的雾霭。

因为他们的到来,舍卫城、王舍城、室罗筏城的有缘民众有了积累福德、接触佛法的机会。他们“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相信《金刚经》开头这一段文字,很多人都印象深刻。次第乞食,并不是所有人家都会给予好的饭食,有人给的可能还会是羞辱谩骂和泼出来的一盆凉水,而佛陀和他的僧伽仍然挨家挨户乞食,不论你给出来的是什么,都平等地报以感恩和祝福。佛陀说,乞食是对治傲慢、培养谦卑和平等之心的一个方法。然后他们托着一钵汤汤水水的饭菜,走很远的路回到精舍再开始用餐。

为什么不立即就吃呢?吃完拿着空碗走路岂不方便?这就关系到威仪了,做人做事不能只图方便不是吗?端一碗饭菜边走边吃,那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可佛陀带领僧团乞食并不只是为了吃饱饭,对他们来说,乞食更是一种与民众连接、教化民众的方式。所以乞食又称化缘,即创造教化的因缘。你看佛陀他们“饭食讫,收衣钵”,吃完饭要把衲衣和饭钵收起来再去打坐、做功课,说明出去乞食是一件郑重的事,要穿戴整齐的。即使一钵乞讨来的饭菜,有时候可能很寒俭很不可口,但人家给什么是什么,都会郑重珍惜地吃下去。饭毕即把出门的衣服脱下来折好收起。

佛陀的僧团,毫无疑问,是一群所谓“弃绝者”。他们舍弃世间的一切,去到森林里苦修。你很容易会把他们想象成憎恨物质的人,或至少是对物质不在乎的人。其实“不在乎”可能是指不认为吃穿用度之类很重要,不会偏执地赋予这些东西过多的象征意义,但“不在乎”也可能就只是浪费、不珍惜。我们从佛经中的描述可以知道,佛陀和他座下的弃绝者们并没有摆出一副憎恨物质的样子,一粥一饭、一件僧袍,他们都很珍惜,而同时他们也没有因为珍惜而贪求更多。

我喜欢观想佛陀住世时与弟子们一起生活、开示正法、教化众生的情景,很多细节都会一再令我感动并受到启发。

佛陀和弟子们吃完饭,把坐垫铺好,开始在林中或茅蓬里各自禅修。遇到问题的弟子会向佛陀或其他师兄请教,这时大家便饶有兴趣地聚拢来加入讨论,聆听法教。有时是佛陀带着弟子们去居士家里应供、探病,在弟子的启请下而说法。有时是佛陀在乞食的途中对遇到的信众开示佛法。有时是佛陀加持某些弟子宣讲佛法。有时以言传,有时以身教。当一个人证到无我,真正与世界、与众生建立连接和沟通,他身上会散发出柔和、真诚、慈悲、无畏的光辉,照亮和温暖每一个见到他的众生。他甚至不需说话,他的在场即能深深触动、启发你开始反省和对真理生起真诚的向往。

佛经的开头总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交代,我觉得很像一出出戏剧。人物特点鲜明,对白精彩绝伦。几十年如一日尽心尽力照顾佛陀起居以至于走路也无暇看一眼田间风景的阿难尊者,敏而好学智慧**、向观世音菩萨提问而引出般若心经的舍利弗尊者,喜欢向穷人家乞食不喜欢向富人乞食因此遭到佛陀一顿教训、后来佛陀拈花他微笑的迦叶尊者,幼年出家聪慧乖巧、一度是僧团*小成员却极其谦卑和顺、密行**的罗睺罗尊者,把佛陀几大弟子挨个数落一遍、只有文殊菩萨能跟他接上话的维摩诘居士,以金叶铺地、向佛陀僧团供养园林道场的给孤独长者,还有许许多多以出家、在家、王族、平民等不同形象出现的弟子,一个个都那么令人印象深刻。如果说像戏剧,那么这就是我的全明星阵容。我无数次观想他们的出场,观想他们的行为和对话。

过去的两千多年里,有许多人也像我现在一样,被这些对话、行为、场景深深激励、启发,他们写下一篇又一篇文章,讲述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比如龙树菩萨、无著菩萨、月称菩萨、寂天菩萨等等,这个名单可以一直列下去。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论述又成为激励、启发我修行的另一重源泉。

然而如今,那些动人的场景都去哪儿了?后世写下辉煌论著的大德们也先后示现了圆寂。普通人如我,无法再现量见到他们,只能忆念。

佛陀为什么示现涅槃?像维摩诘居士所说,佛陀已经超越了生老病死,连病都不会有,何况死?那么佛陀为什么要做如此示现?

在《大般涅槃经》中,纯陀请求世尊不入涅槃,他说:“唯愿世尊,哀悯我等及诸众生,久住于世,勿般涅槃。”佛陀说:

汝今不应发如是言:哀悯我故,久住于世。我以哀悯汝及一切,是故今日欲入涅槃。何以故?诸佛法尔,有为亦然。是故诸佛而说是偈:?有为之法,其性无常,生已不住,寂灭为乐。纯陀,汝今当观一切行杂,诸法无我,无常不住,此身多有无量过患,犹如水泡,是故汝今不应啼泣。

正是为了让众生了知无常之理,佛陀才慈悲示现涅槃。他说:“汝今当观诸佛境界,悉皆无常,诸行性相,亦复如是。”连佛陀也示现了寿命无常,其他人还想怎样通过修行去延长、保养这个肉身呢?

佛陀启发纯陀(其实也包括我们所有人)而说偈言:

一切诸世间,生者皆归死。寿命虽无量,要必有终尽。夫盛必有衰,合会有别离。壮年不久停,盛色病所侵。命为死所吞,无有法常住。古往今来许多大成就者曾示现不可思议的神变,上天入地,水火不侵,刀枪不入,甚至令日月停步不前,而他们*终也都示现了圆寂。神通神变并不能对抗寿命无常。至于广闻博学、辩才无碍、著作等身、名扬四方这些,哪一个也都无法阻止身寿无常。

佛陀和历代的祖师大德们示现无常,也是在提醒我们要珍惜跟随上师学法的机会。不仅我们自己的寿命无常,死缘众多,死期不定,上师也不会永远在那里,即使我们很懂事地精进修学,仍然可能赶不上上师离去的脚步,不等我们把该学的都学会,上师就已经离开。

《增一阿含经》中记载:当年佛陀应帝释天启请,到三十三天为母说法,除了度化以母亲为主的有缘众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令因常执等而懈怠的四众弟子生起希求正法、精进行道之心,所以佛陀离开人间去三十三天,选择了不告而别的方式,甚至用神通隐藏起自己的行踪,令天眼**的阿那律等大阿罗汉纵用神通观遍三千大千世界也找不到佛陀。众弟子这才幡然醒悟,从此不再懈怠,而精进求道。

以前法王如意宝也常对弟子们说,要精进闻思修,趁上师还在世,多依止上师请教随学,否则等上师不在时再想学就没那么容易了。那时,年轻的我总觉得像法王如意宝那般伟大的圣者,他对世界对众生是那么重要,他的离世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即使终将会那样,那也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可转眼间,法王如意宝示现圆寂已经十几年了。

我初到喇荣五明佛学院时,所有师生加起来不过百十人,大家都住草坯房。后来,人渐渐多起来,房子们也变成土木结构的。再后来,有了水泥房、玻璃阳光房,各种新式建材层出不穷。住在里面的人也不断在变。

早年,每当诵戒的日子,玛依玛空行母总会给所有参加的人供养糖果,每人一颗奶糖或水果糖。她是颇有名气的空行母,生活条件比我们一般人好些(其实以现在的眼光看,也是过得比较清贫的)。那时觉得糖果真是美味,玛依玛空行母能供养那么多出家人每人一颗糖,真是福报太大了。平时她也喜欢身上带些糖果、小吃,路上见到人,就笑眯眯从前襟兜里掏出来让大家分享,所以上课、放学的路上遇见玛依玛空行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如今,空行母也往生多年,那时一起分吃糖果的道友,有的天各一方,有的已经离世。

再早以前,我刚到札熙寺出家,每天和我一起学习、念经的老老少少的喇嘛,曾经我们能坐满一间经堂,现在只剩下几人还活在这个世上。

扎西持林养老院从建立至今,短短十来年已先后有五十多人往生。

至于其他地方有人临终,来请我念颇瓦,或者通过电话等念颇瓦的情况,这些年更是三天两头没断过。

每念及此,我都对自己的生必有死、死期不定有更进一步的确认。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相关资料

希阿荣博堪布的文字,让每个想活泼泼觉醒的友人在一个个框架中回归自性,有步奏地在生活中实修,让每一刻都保持觉知,也让深涩的经论哲学平淡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陈坤(影视演员)



从希阿荣博堪布的文字里,我diyi次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随便翻开一页,读下去就好,都是心灵的收获。

——樊登(樊登读书会发起人)



希阿荣博堪布的文字散发着慈悲和智慧,平复了我焦虑的心情,会让你找到心灵世界的力量。它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但当你有生命的困惑时,一定会是一朵温暖的小花,开放在你心里。

——李修平(原央视主持人)



希阿荣博堪布对佛法精妙而又平实的开示,将生命的大智慧娓娓道来,教导我们佛法是生活中的体验和心灵的解脱。生命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社会纷繁复杂,书中自有寂静之道。

——苏芩(作家)



我很幸运可以拜读到希阿荣博堪布的著作,让我认识到佛法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融于生活,源于生活。这世间的点点滴滴常常被堪布一言道破,那些心思、疑惑、困苦在次次翻阅中慢慢化解。

——王楠(乒乓球世界冠军)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作者简介

希阿荣博堪布

1963年生于四川甘孜州德格县,幼年即开始跟随家乡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学佛法。十六岁开始对显密教法进行系统完整的闻思修。二十一岁到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继续修学佛法。二十四岁成为堪布。之后在喇荣五明佛学院执教,传讲包括五部大论、《大幻化网》在内的诸多显密法要。深受海内外佛弟子的尊敬和喜爱。

堪布在德格玉隆阔建立了扎西持林闭关院、养老院、医院,并对周边寺庙的发展给予护持,支持帮助培养僧才。同时,堪布长期资助众多贫困家庭,解决就医和孩子上学等问题。

堪布对佛法的开示精妙而平实,由其开示、随笔结集出版的《次第花开》《寂静之道》《生命这出戏》《透过佛法看世界》,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佛教类书籍中的畅销书。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6/2580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