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庸的思想

  2020-06-18 00:00:00  

中庸的思想 本书特色

本书从上下通达这一角度考察《中庸》的思想,体现了独特的视域。一般认为,相对于基督教背景下的两个世界,中国的思想似乎侧重于打通二者的界域。上下之间、天地之际的沟通何以可能、如何实现?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作者从《中庸》的分析入手,提供了一种富有新意的解释框架。在日用常行的文化创造过程中,世界不再呈现为上下悬隔的二重存在;命、性、道、教的形上概念之后,是“与于斯文”的现实文化关切;君子之行的具体指向,是文化世界的构成;如此等等。对上述问题的考察,使作者对中庸思想的理解,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杨国荣 在占有大量古典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书对《中庸》做出了具有一定创造力与理论深度的独特解读,将中庸理解为上下(古今、天地)通达的智慧,从而实现了对已有《中庸》研究框架与模式的突破。这部著作展示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当下关怀,在古典哲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郭齐勇

中庸的思想 内容简介

中庸之道是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灵魂,本书通过对《中庸》的诠释揭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以“上下通达”重释中庸,以“与于斯文”也即参与文化创造作为中庸的展开方式,以“命—性—道—教”的统一作为中庸的基本架构,以诚作为命、性、道、教合一的根据。由此,中庸之道落实为一种当下地承担世界的积极精神,这种精神在成己、成人、成物的互动中呈现自身。以上述方式,本书对中庸乃至中国思想做出了别开生面而又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理论诠释。

中庸的思想 目录

新版自序 I 初版自序 i
导  言 1 **章  上下通达:“中庸”或中国思想的内在视域 一、“中庸”与“中国”:通向中国思想的谱系 12二、理学视野中的“中庸”观念—以朱熹为中心 19三、上下通达 :“中庸”的根本内涵 31 第二章 “命—性—道—教”:“文”的境域 一、“上下通达”与“与于斯文” 52 二、“文”的思想 :历史过程与逻辑展开 60 三、“文明以止”:或“文—王”所以为“文—王”的奥秘 68 四、“命—性—道—教”:“人文”境域的打开 73 第三章 “文”与“德”:中庸之道的真正困厄 一、“中庸”之不可能及其所以可能 81 二、“智—仁—勇”:朝向中庸的“三达德” 94 三、“德”与“文”:中庸之道的真正困厄 115 第四章  君子之道与文化世界的展开(上) 一、君子之道与世界的当下接纳 128 二、“以人治人”与他人的接纳 142 三、素位之学 :君子之道的远近之维 156 第五章  君子之道与文化世界的展开(下) 一、鬼神之德与事物的接纳 166 二、鬼神、文化生命与存在方式上的远方 173 三、孝、历史文化意识与礼乐生活境域 186 四、诚、文化生命与政教生活 196 第六章  中庸之道为什么必须以诚为基础 一、接纳世界为什么以诚为基础 210 二、“天道之诚”总是向着“诚之”者与“思诚”者开放 216 三、为什么接收天道之诚也就是接收万物之各正性命 229 四、为什么真正极高明者总是道中庸 238 五、世界在“诚”中开放为“大明终始”的历程 245 第七章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全面深邃的文化理想 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文化理想:当下地打开天下,个体地接纳全体 255 二、“艺”:中庸之道的当下抵达 268 三、至德无文 :文明的盛极之处到来的总是质朴 275 四、中庸之道与现代世界 :是什么使中国和自身脱离 288 参考文献 292 初版后记 300 新版后记 302 索引 305

中庸的思想 作者简介

陈赟,安徽怀远人,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华东师范大学紫江优秀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社科新人,获得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等。曾任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先后在美国孟菲斯大学、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英国牛津大学等从事访问研究。独著有《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2002,2007,2015)、《困境中的中国现代性意识》(2005)、《中庸的思想》(2007)、《天下或天地之间:中国思想的古典视域》(2007)、《现时代的精神生活》(2008)、《儒家思想与中国之道》(2016)、《庄子哲学的精神》(2016)等。另有学术论文100多篇在海内外发表。

中庸的思想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6/2579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