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哲学简史

  2020-06-18 00:00:00  

中国哲学简史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原名《中国哲学史大纲》,共分12篇,以人物为脉络,系统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是一部先秦哲学思想的专著。该书写定于1918年7月,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只有上卷)。一经出版,立即引起轰动,多次再版。《中国哲学简史》是作者的成名作,至今仍然是很有影响、值得阅读的中国古代哲学史经典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 目录

序 蔡元培 001
再版自序 胡适 003
**篇 导言 001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023
**章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024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 030
第三篇 老子 033
第四篇 孔子 053
**章 孔子略传 054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 057
第三章 《易》 062
第四章 正名主义 074
第五章 一以贯之 084
第五篇 孔门弟子 097
第六篇 墨子 115
**章 墨子略传 116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 123
第三章 三表法 128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133
第七篇 杨朱 141
第八篇 别墨 149
**章 《墨辩》与别墨 150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155
第三章 论辩 162
第四章 惠施 181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187
第六章 墨学结论 198
第九篇 庄子 201
**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202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211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 223
**章 《大学》与《中庸》 224
第二章 孟子 231
第十一篇 荀子 243
**章 荀子 244
第二章 天与性 249
第三章 心理学与名学 259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学的终局 273
**章 西历前三世纪之思潮 274
第二章 所谓法家 289
第三章 古代哲学之中绝 307

中国哲学简史 节选

  **篇  导言  哲学的定义  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暂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作哲学。”例如行为的善恶,乃是人生一个切要问题。平常人对着这问题,或劝人行善去恶,或实行赏善罚恶,这都算不得根本的解决。哲学家遇着这问题,便去研究什么叫作善,什么叫作恶;人的善恶还是天生的呢,还是学得来的呢;我们何以能知道善恶的分别,还是生来有这种观念,还是从阅历经验上学得来的呢;善何以当为,恶何以不当为;还是因为善事有利所以当为,恶事有害所以不当为呢;还是只论善恶,不论利害呢。这些都是善恶问题的根本方面。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想,方可希望有一个根本的解决。  因为人生切要的问题不止一个,所以哲学的门类也有许多种。例如:  一、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  二、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  三、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  四、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呢。(教育哲学)  五、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学)  六、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  哲学史  这种种人生切要问题,自古以来,经过了许多哲学家的研究。往往有一个问题发生以后,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解决方法,遂致互相辩论。有时一种问题过了几千百年,还没有一定的解决法。例如孟子说人性是善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荀子说性是恶的。到了后世,又有人说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说性是无善无恶可善可恶的。若有人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  哲学史的种类也有许多:  一、通史。例如《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之类。  二、专史。  (一)专治一个时代的,例如《希腊哲学史》《明儒学案》。  (二)专治一个学派的,例如《禅学史》《斯多亚派哲学史》。  (三)专讲一人的学说的,例如《王阳明的哲学》《康德的哲学》。  (四)专讲哲学的一部分的历史,例如《名学史》《人生哲学史》《心理学史》。  哲学史有三个目的:  哲学史**要务,在于使学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例如孟子、荀子同是儒家,但是孟子、荀子的学说和孔子不同。孟子又和荀子不同。又如宋儒、明儒也都自称孔氏,但是宋明的儒学,并不是孔子的儒学,也不是孟子、荀子的儒学。但是这个不同之中,却也有个相同的所在,又有个一线相承的所在。这种同异沿革的线索,非有哲学史,不能明白写出来。  哲学史的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学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还需寻出这些沿革变迁的原因。例如程子、朱子的哲学,何以不同于孔子、孟子的哲学?陆象山、王阳明的哲学,又何以不同于程子、朱子呢?这些原因,约有三种:  (1)个人才性不同。  (2)所处的时势不同。  (3)所受的思想学术不同。  既知思想的变迁和所以变迁的原因了,哲学史的责任还没有完,还须要使学者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这便叫作评判。但是我说的评判,并不是把做哲学史的人自己的眼光,来批评古人的是非得失。那种“主观的”评判,没有什么大用处。如今所说,乃是“客观的”评判。这种评判法,要把每一家学说所发生的效果表示出来。这些效果的价值,便是那种学说的价值。这些效果,大概可分为三种:  (1)要看一家学说在同时的思想和后来的思想上,发生何种影响。  (2)要看一家学说在风俗政治上,发生何种影响。  (3)要看一家学说的结果可造出什么样的人格来。  例如古代的“命定主义”,说得*痛切的,莫如庄子。庄子把天道看作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故说“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因此他有“乘化以待尽”的学说。这种学说,在当时遇着荀子,便发生一种反动力。荀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所以荀子的《天论》极力主张征服天行,以利人事。但是后来庄子这种学说的影响,养成一种乐天安命的思想,牢不可破。在社会上,好的效果,便是一种达观主义;不好的效果,便是懒惰不肯进取的心理。造成的人才,好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不好的便是刘伶一类达观的废物了。  ……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知名的诗人、学者、哲学家、历史学家,著有《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简史》等书。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成员之一,同时也是白话文、新诗学的倡导者,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简史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6/2579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