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阳明学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2020-06-18 00:00:00  

阳明学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内容简介

本书以“阳明学发展的困境及出路”为问题意识, 主要关注阳明后学的四大门派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困境中出路的探寻、阳明学核心精神的传承。书稿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 以邹元标、方以智为点, 以传心堂法脉中王阳明、欧阳德、邹守益、罗洪先、聂豹、胡直、王时槐、邹元标、方以智为线, 进而展现阳明学发展至再传弟子后的整体状况。阳明后学的分化导源于王阳明的良知教三变, 这直接影响了江右王门、泰州学派、浙中王门的良知学宗旨的形成及差异, 并进一步发展为良知异见纷呈的理论困境。

阳明学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目录

序论 研究内容与本书结构
**节 研究内容及现状
第二节 六个切入点
第三节 本书结构
**章 阳明学发展的学术背景
**节 阳明学发展的困境
第二节 传心堂法脉薪火相传:从王阳明至方以智
第三节 阳明学再传后的分派

第二章 江右王门发展的困境及评判
**节 邹元标与江右王门师承
第二节 良知以致方能得
第三节 无欲致良知
第四节 主静潜密复良知
第五节 简评江右王门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第三章 泰州学派的发展及评判
**节 经罗汝芳开启人泰州学派
第二节 江右王门之收敛与泰州学派之放开
第三节 赤子之心道体论
第四节 不失赤子真心功夫论
第五节 泰州学派之评判

第四章 浙中王门的透关及困境
**节 邹元标与浙中王门的交融
第二节 自有而入无:邹元标阳明学三变
第三节 无之道体论
第四节 三悟功夫论
第五节 悟修合一
第六节 综评浙中王门

第五章 止修学派的发展及阳明学的转折
**节 王门二溪的问题及出路
第二节 止修学及其关联学派的源流及展开
第三节 《大学》新诠释与阳明学的转折
第四节 止至善
第五节 艮背与修身
第六节 修身
第七节 综评止修学及其关联学派

第六章 邹元标探求阳明学发展的出路
**节 邹元标评判阳明学四大门派
第二节 邹元标的学术视野及简评
第三节 以“觉”为宗旨的良知道体论
第四节 以“愿学”为特征的功夫论
第五节 觉一体境界论
第六节 觉学之时义
第七节 收摄归一

第七章 方以智探索阳明学发展的出路
**节 明末清初阳明学的重挫
第二节 方以智的三冒思想与阳明学发展
第三节 方以智追问自我及身心互余
第四节 觉、孝、学与真实主体的展开
第五节 “新四句教”及“全仁全树”

余论
**节 阳明学发展中的三个问题
第二节 阳明学发展的线索及要旨归结
第三节 总体评价
参考文献
后记

阳明学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节选

  本书:  三邹元标的阳明学三变  尽管作为阳明学的嫡传,有胡直、王时槐、罗汝芳、邓以讃、张元忭等诸多阳明后学的大力提携,邹元标并未能一超直人如来地。如同王阳明经三变而悟道一样,邹元标亦是由三变而透悟:  忆余幼从乡先生游,言必曰先生,心窃疑之,而实嗜文清所为《读书录》也者,故日必有录,然于先生学,未尝置念也。及戍贵竹,留心格物之学,语人人殊,独于先生致良知事事物物之间、格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语有入。因叹日:“往儒博物理于外,先生约物理于内。夫博约不同趋,内外不相谋已久。约而反求诸身者,端本之学也。”然盘桓日久,知与事相持,正与不正相敌。因读先生戒慎恐惧语曰:“戒慎恐惧是功夫,不睹不闻是本体。”又日:“不睹不闻是功夫,戒慎恐惧是本体。”曰:“合得本体是功夫,做得功夫是本体。”恍然日:“功夫即本体,本体即功夫。离本体而言功夫者,是妄凿垣墙而殖蓬蒿也。”然心虽自信,而于所谓本体者,若犹有端倪可即,于心未有当也。年华浸盛,至道无闻。每一念及,潸然泪落,遂时时反观自讼。一旦有契于先生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者,遂跃如日:“先生盖已上达天德,非肤儒所能窥测!”然元标从事先生之学盖三变矣。  上述引文是邹元标悟人阳明学的真实经历,邹元标在追忆良知上身的体验中,“自信”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新建之说一倡,海内群而疑、疑而攻者十之九,独吾吉诸君子起而信之。诸君子非信新建也,信自心也。”江右王门气象*显著的特点是真信阳明学,真信真行,在践履中展现良知。通过诸恩师的提携,通过学友的助发,通过认真研析王阳明的著作,通过在夜郎深山中处心积虑地思考,通过本身的刻苦修道,邹元标真正深人体知阳明学,此时信良知是真信真行,江右王门气象在邹元标身上得以充分展现。  “真信”可分解为三层意思:王阳明真信良知,成就阳明学;江右王门诸贤真信王阳明,由此发起临摹效仿之心;江右王门诸贤相信自己内在的良知,向内在体证践行。由本书**章的王阳明“教三变”可以看出,**个层次的真信密切关联着王阳明的生命历程,通过自信良知解决生命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立德、立言、立行充分展现良知,成就阳明学:“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吾亦只依良知行”。“若不能自信其心,略为形迹所滞,机稍不密则失身,根稍不真则偾事。晦而明,曲而理,种种苦心,只好自知自信。”王阳明以此教导诸生,这在王阳明诗歌中多有表述,如:“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缘总在心”;“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不信自家原具足,请君随事反身观”。第二个层次的真信主要在于江右王门诸贤对于阳明学的践行,相信王阳明是一个真正的悟道者,由此发起景仰、临摹、效仿之心,这在本书**章传心堂法脉中已有详论。第三个层次的真信来自内在的自信。“道可受兮而不可传”,尽管王阳明通过讲学,详细而深入阐释良知教,但是,阳明学的核心精神仍需要学习者、效法临摹者将良知融人自己的生命历程中,转化成个体的内在资源,这才是真信。真信的过程又可分解为真信、真愿、真行,由真信而起愿,愿学王阳明,愿学作圣,由此而致良知,真践履。**、第二层次是第三个层次的自信基础,但只有转化成第三层次的信,才能扎根到个体生命中,对于生命具有指导意义。邹元标的阳明学三变,正是逐步深入自信良知的过程。  ……

阳明学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6/2578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