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传统性道德的自然科学本质

  2020-06-18 00:00:00  

传统性道德的自然科学本质 内容简介

《传统性道德的自然科学本质》一文*初发表于《中国性科学》杂志。本文从自然科学的角度, 详述了传统性道德的宝贵, 批驳了西方腐朽堕落的性解放思潮。本篇论文加上作者发表的其它学术文章, 是帮助当今青少年进行健康的性教育, 同时能够起到反色情、预防艾滋病、清除西方性自由流毒等社会功效, 很有出版价值。

传统性道德的自然科学本质 目录

自序 遵守传统性道德重在“慎独”
**部分 传统性道德的自然科学本质
传统性道德的自然科学本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性科学
发情期形成和消失的重大生物学意义——人类发情期消失的进化因素
性愉悦与人类的生殖本能——发情期消失引发性与生殖分离的进化矛盾
“天人合一”,发情期消失与社会选择——人类快速进化的社会生态环境选择压力
“存天理,灭人欲”,性与生殖分离违背自然规律——发情期消失暴露人类原始性本能的狂野
“厚德载物”,大自然赐予婚姻美德的崇高奖励——性愉悦与生命传承的历史使命
传统性道德与科学的一夫一妻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婚姻制度是方兴未艾的新生事物
性的本能行为与性的道德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差异——人类原始生殖本能的调控机制,从自然生态向社会生态转变
唯有传统性道德才能*终遏止性病艾滋病流行——现代生物医学已绝无可能遏止性病流行
无源之水的性社会学——缺乏自然科学根基的性社会科学
传统性道德的重大现实意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当其时

第二部分 发人深省的《金赛报告》和性革命
发人深省的《金赛报告》和性革命——美国的现代文化和伪性科学

后记

传统性道德的自然科学本质 节选

  《传统性道德的自然科学本质》:  原始生殖本能有着狂野无序的生物学特性,发情期确立了自然生态下动物有序的生殖活动周期,具有维护种群求偶活动秩序,调整生存于自然生态环境下哺乳动物的生殖行为,保护种群生殖健康和生育安全,以及保证哺育后代健康发育成长等的自然保护机制,对生存于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有性繁殖动物,有着极为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自然选择机制对动物体内性激素水平进行周期性调节,形成的发情期是有性繁殖物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进化结果。由于动物能够获取食物的季节性很强,只有在食物丰富的季节出生,能获得母兽充足乳汁的幼崽才得以存活。动物种群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总会有少数个体发生内分泌失调,出现性激素水平在非发情期增高的现象,个别动物偶尔还可能发生与发情期相关的基因突变。此时,种群里会出现发情期偏离正常的个体,因为没有求偶机会,不可能留下后代。即使雌雄同时有多个个体因此发情,有机会求偶、怀孕,产下幼崽,但是适者生存,由于不在生育季节,食物匮乏,极少能有生存机会。凡是生不逢时的幼崽都会饿死,它们父母的遗传基因也就随同夭折的幼崽一起被自然选择淘汰,物种留下的都必定是有同一发情期的种群。因此物种固有的发情期会长久保持稳定,种群得以保持有序的生殖繁衍活动,生生不息。  发情期是普遍存在于有性繁殖脊椎动物中,有规律的周期性生殖活动现象。发情期来临,成年动物生殖行为由静而动,立即变得非常活跃。尤其是发情的成年雄性,几乎集中全部精力,以狂热的激情,不遗余力地投入追逐雌性的求偶活动。  动物并无生殖意识,全然不知道这是在履行传承生命的历史使命,仅仅受不可抑制的强烈性欲冲动驱使,为发泄性欲获取性愉悦而追逐和争夺雌性。雄性动物的争偶行为野蛮、狂暴,甚至会发生不顾生死安危的殊死搏斗。然而即使在发情期,成年雄性也只对发情的成年雌性求偶,并且本能地不会侵犯不发情的雌性。受性激素水平低下的限制,未成年的雌性和雄性动物都不发情,它们不可能有两性行为。未曾发情的成年雌性和不可能发情的未成年雌性都不会受到性侵犯。  发情期结束,成年动物的求偶生殖活动随即停止。包括怀孕和未怀孕的所有成年雌性,还有幼年和未成年雌性的生殖健康就更加安全。在猿类的种群中,即使雌性并不同时进入发情期,成年雄性也不会主动侵犯虽成年但未发情的雌性,包括处于妊娠期,分娩和产褥期,以及哺乳期的雌性。发情期就这样保护着动物的生殖健康和生育安全。  ……

传统性道德的自然科学本质 作者简介

  朱琪,1935年生,浙江湖州市长兴县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长期在基层从事内科临床、卫生防疫、医学教育。1987年应聘至卫生部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历任行为教育、疾病预防、性病艾滋病预防等研究室主任,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94年中国性学会成立,任副秘书长、秘书长,《中国性科学》主编、副理事长。2007年起,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性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书以现代自然科学诠释传统性道德,透彻地阐明了人类性行为的本质,解析了有史以来人类经受性困扰的根本原因,并指明了人类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

传统性道德的自然科学本质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6/2578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