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儒道哲学与生态文明 本书特色
《天人合一:儒道哲学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文库》用两个部分呈现了笔者的这一心路历程。《天人合一:儒道哲学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文库》的上篇主要考察的是先秦儒家的生态环境思想。这部分主要说明的是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先秦儒家是如何对待自然的,如何开启了中国的生态环境思想。《天人合一:儒道哲学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文库》的下篇是上篇的延伸和扩展,“中国儒、道哲学的生态伦理学阐述”,主要考察的是先秦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说明了儒道互补对于中国文化和生态环境思想发展的意义;“《礼记》的生态伦理意识”考察的是《礼记》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说明先秦儒家思想和儒家生态环境思想的转型问题;“退溪自然观的生态意蕴”考察了韩国性理学大师李混自然观蕴含的生态思想,试图说明儒家思想和儒家生态环境思想是如何向海外传播的。
天人合一:儒道哲学与生态文明 目录
总序/陈宗兴 上篇 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 引言 西去东来——儒家环境意识的再评价 一、克己复礼——儒家环境意识的历史源头 (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朴素生态学思想 (二)“网开三面”“里革断罟”的早期自然保护活动 (三)“三时不害而民和丰年”的自然生态农业和生态农学 二、辨类重养——自然保护的生态学基础 (一)“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生物结构说 (二)“得养则长,失养则消”的生态流程说 (三)“虽有镃基,不如待时”的季节节律说 三、物我合一——自然保护的对象和类型 (一)“草木零落,再入山林”的保护山林资源的思想 (二)“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保护动物资源的思想 (三)“往来井井,涣其群吉”的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四)“得地则生,失地则死”的保护土地资源的思想 四、尊君民本——自然保护的主体和环境管理原则 (一)“谨其时禁”与“圣王之制”的环境管理制度说 (二)“神明博大”与“圣王之用”的环境管理主体说 (三)“民养无憾”与“王道之始”的环境管理原则说 五、重农顺时——自然保护的经济基础和生态农学 (一)“天人之分”与“治吉乱凶”的自然灾害意识 (二)“天时地利、人和物丰”的生态农业结构说 (三)“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的重农价值取向 六、以赞稽物——自然保护的理想和目标 (一)神道设教:人和自然相协调的宗教——道德诠释 (二)中庸毋我:人和自然相协调的方法论要求 (三)三才无私:人和自然相协调的世界观原则 七、综旧开新——儒家环境意识的历史命运 (一)天人感应:儒家环境意识的宗教化 (二)天人相胜:儒家环境意识的哲学化 (三)致诚配天:儒家环境意识的道德化
下篇 儒道哲学的生态伦理意蕴 一、中国儒、道哲学的生态伦理学阐述 (一)引论 (二)国际上对中国儒、道哲学的生态伦理学研究 (三)儒、道哲学的生态道德观 (四)儒、道生态伦理的自然观 (五)儒、道生态伦理规则之一:生态从善性原则 (六)儒、道生态伦理规则之二:生态弃恶性原则 (七)儒、道生态伦理规则之三:生态完善性原则 二、《礼记》的生态伦理意识 (一)《礼》的生态道德概念 (二)《礼》论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 (三)《礼》以神道设教论证生态道德 (四)《礼》的生态道德从善性原则 (五)《礼》的生态道德弃恶性原则 (六)《礼》的生态道德完善性原则 三、退溪自然观的生态意蕴 (一)儒家自然观的历史地位 (二)退溪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三)简短的结论 主要史料来源 参考文献 后记
9787521901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