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020-06-18 00:00:0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本书特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按照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新教材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努力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着重介绍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方法;力求以科学的实践的观点作为基本线索,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分九章,分别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环节,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的作用,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旨在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树立对共产主义的信心,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认知水平,并在学习及以后的工作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目录

**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节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三节 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第六节 学习哲学,终身受益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第二节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第三节 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
第四节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五节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
第六节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第四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基本环节
**节 对立统一规律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四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节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三节 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
第四节 辩证思维方法

第六章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节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第二节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的历史本质

第七章 社会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第三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
第四节 社会的文明进步

第八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的作用
**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三节 社会历史是人的自觉创造

第九章 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节 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二节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第三节 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节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在世界观之外,不与任何世界观相联系的独立的人生观是不存在的。例如,如果认为世界并非客观的世界,世界是空幻,世界是虚无,以这种世界观观察人生必然是悲观的,必然会看破红尘,认为人生毫无意义,一切无非过眼烟云。如果认为世界是客观世界,人能改造世界,并为人类创造美好的未来,必然对人生抱积极态度,肯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有为革命而献身、视死如归的人生观,就是因为他们承认世界的客观性,承认历史发展规律,承认世界和社会因为人的创造而变得美好。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就是以科学世界观为依据的积极人生观。  在人生观中,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死亡问题。人人会死,可对人人会死这个客观事实完全会由于世界观不同而得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结论。有人认为,既然人人总归一死,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人生的理想、价值和意义都是空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分析对待死亡,得出的是完全不同的结论。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来说,死亡是自然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生和死》中说过,“今天,不把死亡看作生命的本质因素、不了解生命的否定从本质上说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的生理学,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的了,因此,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局,即总是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命之中的死亡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如此”。恩格斯还补充了一句,“生就意味着死”①。生死相依,再蠢的人、再怕死的人都无法否认这个事实。这是铁的规律。虽然有过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有过汉武帝受李少君之骗求取长生不死仙丹,也有过无数炼丹合气、企求羽化登仙的道士,但他们一个个都只能是历史的过客。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仅对死亡进行科学分析,而且进行价值判断。如果认为人终究必有一死,生命没有什么意义。贤者愚者,英雄懦夫,好人坏人,富人穷人,达官贵人与贩夫走卒,*终都是坟头一个,没有区别。这种人生观是极端有害的。其实,死只是生命的终结,而不是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终结。在现实中,有的人虽然活着,去早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仍然活在他人心中。人们之所以赞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一诗句,表明人们并不认同“一死百了”的生死观。  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的产生,正在于人生短促,人人会有一死。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尽到做人的责任?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对生与死不同意义的认识。所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讲的就是短暂人生中的人生意义问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积极理解。  在生与死的问题上,我们应该贵生知死。贵生,即要重视生命的价值,尽量避免过早去世,尤其是各种非正常死亡;也要知死,即死得有价值,我们应该反对那种青年或因感情纠葛,或因考试失利,或因就业受挫甚至某些不如意的小事,就轻生跳楼、漠视生命的做法,因为这既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国家,也表明他们缺乏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正确理解。  人生观也反作用于世界观。一个有积极乐观人生观的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总是积极的。在他们看来,地球并不会因某些个人死亡而停止运转,社会也不会因为某些个人死亡而停止发展,人类的前途是光明的。悲观主义者眼中的自然界是暗淡的、没有生气的,这种人见花落流泪,睹月缺伤情。这种人生观,对世界和对社会都抱着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这种人生观不可取,我们要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积极人生观的推动下不断巩固科学世界观,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积极人生观的良性互动。三、哲学在文化中的地位哲学自身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总是与那个时代的科学、艺术、宗教、道德等紧密相连,以文化为土壤。例如,就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来说,哲学是从神话中逐步演变而来的,人类社会*早出现的某些洞穴壁画、神像和雕塑都以宗教神话为题材。这表明,人类很早就力图认识生与死、此生与来世的相互关系问题。当人类摆脱了原始幼稚的思维方式,不是以神话的方式,而是以概念、范畴、命题的形式来探讨这些问题时,就标志着哲学思想的产生。  哲学既依存于文化,又以其世界观和人生观、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成为文化发展的导航器。哲学表现为一种民族精神的传统,一种内在凝聚力,一种人生境界,并体现了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人类文化史表明,任何一种比较发达的文化形态都有其相应发展的哲学水平。无论是西方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还是东方的印度和中国文化,无不如此。哲学既是各种文化形态的凝结,又是贯穿各种文化形态,使其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串线。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古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也是欧洲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故乡。从公元前6世纪的泰勒斯开始,逐步形成了古希腊罗马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初形态是自然哲学,着重探讨整个自然界的构成问题。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和虚空问题,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和原子在其中运行的虚空构成的。在古希腊罗马哲学家中,普罗泰戈拉具有特殊地位,他把哲学重点由研究自然转移至人自身,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论断。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前进,把人、人的自我意识、人的生命和价值以及真理和正义、善和美作为研究对象,大大扩展了哲学的内涵。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人类文明的早熟时期。那些著名的哲学学派,如米利都学派、爱非斯学派以及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哲学家,使古希腊罗马文明发出耀眼的光芒。古希腊罗马哲学影响并渗透诸多文化领域,构成了这些文化领域创造的思想催化剂。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美是和谐”的观点,就同他们关于数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至于古希腊罗马哲学对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人文主义的兴起,同研究古希腊罗马哲学是不可分的。初期的人文主义者把目光转向被湮没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搜集古代作品的手稿、抄本、残破的艺术雕塑和绘画以及被埋在罗马废墟下的文物,并把注意力集中于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思想,力图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关于人的理论和对人的赞美中,找到“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和理论根据。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6/2577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