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故事:名画全彩版(新约篇) 本书特色
《圣经》是犹太人和基督徒的圣书,对西方人的精神和文化影响深远。《圣经故事》一书叙述的便是《圣经》中的故事,分《旧约篇》和《新约篇》。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圣经》是基督教的灵魂,是西方文明的精华。今天,全世界有10亿以上的人把《圣经》当作他们的精神食粮。《圣经》被译成1800多种文字,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流传*广的宗教典藉,其中关于宗教人物的故事,深刻隽永,影响深远。本书通过画面故事综述深入地阐释圣经故事,提示了其中意义深远的生活哲理。
圣经故事:名画全彩版(新约篇) 内容简介
洪佩奇同志多年从事绘画及其研究工作,二十多年来,通过执着辛勤的劳动和现今在巴黎留学的女儿的帮助,从多方面的来源收集到数以千计的精美《圣经》故事图画,按照通用《圣经》版本的次序和内容,分为《旧约篇》和《新约篇》,编成这两部名画全彩版《圣经故事》。
《圣经》是一部基督教正式教典、经典的总称。通常包含《旧约全书》、《新约全书》以及《后典》三大部分。从公元4世纪,基督教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支持下而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之后,获得合法地位的基督教随之在欧洲各地厂泛地传播开来。作为基督教圣典的《圣经》亦随之走上其辉煌的传播之路。在西方世界的文明目前,西方各族民众的思想哲学、社会心态、文化生活,以及音乐、文学、雕塑、绘画等等,《圣经》占据了其**,甚或是至高无上的地位。许多经典著作中,也常有《圣经》典故的引用。从某个角度来说,没有基督教的《圣经》,便没有了世界文化中的西方文明。
对于这样一部流传千百年、影响亿万人的世界性著作,对于这样一部西万文明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的《圣经》,我们应当有所了解。
圣经故事:名画全彩版(新约篇) 目录
施洗约翰的诞生
耶稣诞生
三博士朝拜
西面的预言
逃往埃及
伦勃朗《基督诞生》油画系列
耶稣的童年时代
约翰旷野传道
耶稣接受洗礼
莎乐美
耶稣受试探
传道及初收门徒
马太蒙召
登山宝训
派遣十二使徒
令死者复活
康复残疾人
驱逐污鬼
治病救人
康复先天盲人
拒绝显神迹
论洁净谴责法利赛人
耶稣在本乡被厌弃
逾越节洁净圣殿
与尼哥底母论重生
井边论道
五饼二鱼及履海神迹
生命的食粮
天国的比喻
天国窄门
悔罪的比喻
浪子回头的比喻
主是真葡萄树
饶恕七十个七次
门徒认耶稣为基督
派遣七十二人传道
恭谦与引人犯罪
在犹太过住棚节
耶稣是世界之光
犹太人弃绝耶稣
罪妇的悔改
复活拉撒路
再赴犹大地
骑驴荣入圣城
警告祭司长和诸长老
当众巧斥问难
*大的诫命
谴责文土和法利赛人
预言将到的灾难
人子降临
*后的审判
*后的晚餐
在客西马尼园被捕
初次受审
被判死刑
殉难十字架
基督之死
基督复活
基督显现
重选十二使徒
彼得行神迹
司提反与扫罗
福音传到撒马利亚
腓利和衣索匹亚的太监
彼得传教到外邦
保罗与巴拿巴
保罗与西拉
雅典的偶像
保罗在亚细亚
保罗在耶路撒冷
保罗遭受厄难
走向罗马
启示录
圣经故事:名画全彩版(新约篇) 节选
约翰旷野传道
罗马皇帝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撤迦利弧的儿子约翰受圣灵的感召开始布道。他在旷野里呼喊:“悔改吧,天国快实现了!”
约翰身穿骆驼毛织的衣服,腰里系着皮带,吃的是蝗虫和野蜂蜜。他走遍了约旦河一带,宣扬说:“你们要悔改,接受洗礼,上帝就赦免你们的罪。”整个耶路撒冷、犹大全地以及约旦河附近的人都来到他的跟前,承认自己有罪,在约旦河中接受他的洗礼。正如先知以赛孤书所记载:在旷野里有人呼喊道:“为主准备他的道路,修赢他要走的路径。一切山谷都要填满,大小山冈都要削低,弯曲的路径要修直,崎岖的道路要铲平。全人类都要看见上帝的救恩。”
约翰看见许多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也来要求受洗,就对他们说:“你们这些毒蛇!上帝的审判快要到了,你们以为能够逃避吗?要用行动来证明你们已经悔改,不要以为亚伯拉罕是你们祖宗就可以逃避审判。我告诉你们,上帝能够拿这些石头为亚伯拉罕造出子孙来!斧头已经搁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都要砍掉,丢在火里烧掉。”
有人问约翰:“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约翰答道:“有两件内衣的,要分一件给没有的。有食物的,也要这样。”
有些税吏来接受洗礼,问约翰他们该怎么做,约翰告诉他们:“不可收取法定以外的税金。”
有些当兵的来问约翰该怎么做,约翰说:“不可强索金钱,不可敲诈,要以所得的粮饷为足。”
人们的希望提高了,认为约翰也许就是基督,但约翰告诉他们说:“我只是用水给你们施洗,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将要来临,我就是替他脱鞋子也不配。他要用圣灵和火为你们施洗,他手里拿着簸箕,要扬净谷物,把麦子收进仓库。至于糠秕,他要用永不熄灭的火烧掉。”
约翰向人民传福音,用许多不同:疗法来规劝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