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十讲:从探究论证到开放创造 本书特色
批判性思维是从小学到大学的全程教育主题,本书建立在准确的观念基础之上,既全面又简明,是能兼顾中学和大学新生通识教学的批判性思维教材。它的目标是培养开放理性精神和探究实证能力,而训练的重点落实在批判性阅读、写作和研究性学习三大技能。书中用实例和范文展示了青年一代亟需的认知和发展方法:善于提出好的问题、细致分析问题要素、探索多维信息和证据、深度质疑和评估现有观念、有效开发有新意的思想和扎实的论证,并通过专业的写作来阐明和表达。这些是有创新的学术研究、基于明辨的决策,以及成功面对人生和职业的珍贵素质,是信息和全球化竞争时代的生存技能。
批判性思维十讲:从探究论证到开放创造 内容简介
批判性思维是从小学到大学的全程教育主题,本书建立在准确的观念基础之上,既全面又简明,是能兼顾中学和大学新生通识教学的批判性思维教材。它的目标是培养开放理性精神和探究实证能力,而训练的重点落实在批判性阅读、写作和研究性学习三大技能。书中用实例和范文展示了青年一代亟需的认知和发展方法:善于提出好的问题、细致分析问题要素、探索多维信息和证据、深度质疑和评估现有观念、有效开发有新意的思想和扎实的论证,并通过专业的写作来阐明和表达。这些是有创新的学术研究、基于明辨的决策,以及成功面对人生和职业的珍贵素质,是信息和优选化竞争时代的生存技能。
批判性思维十讲:从探究论证到开放创造 目录
目 录
前言 / 001
**讲 批判性思维: 必要性和本质001
1.1创新和文明呼唤批判性思维001
1.1.1只有批判性思维才有科技创新发展002
1.1.2理性社会和人的发展003
1.1.3西方用批判性思维教育来发展人和国家004
1.2什么是批判性思维006
1.2.1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和解读006
1.2.2批判性思维本质: 始于反思自我的开放理性007
1.2.3批判性思维的品德008
1.2.4批判性思维的技能010
1.3理解和运用批判性思维011
1.3.1批判性思维者是品德和技能的结合011
1.3.2批判性思维不是什么012
1.3.3批判性思维的广泛需要和运用014
1.3.4快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三大启动问题015
1.3.5总结: 批判性思维特征016
思考题 / 017
第二讲 批判性思维进程: 探究和实证018
2.1批判性思维的理性和实现018
2.1.1批判性思维基础: 理性、理由和真理018
2.1.2论证: 批判理性的载体和对象020
2.1.3论证和解释021
2.1.4好论证的基本标准022
2.1.5批判性思维的好论证: 辩证和发展的实证024
2.1.6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思维图024
2.2探究实证: 从问题开始026
2.2.1什么是好的探究问题026
2.2.2如何分析问题029
2.2.3全面探索问题: 二元分析法030
2.2.4问题分析案例033
思考题 / 035
第三讲 批判性阅读和论证分析037
3.1批判性阅读037
3.1.1真正知识来自理解037
3.1.2批判性阅读目标和阶段038
3.1.3批判性阅读: 一、理解039
3.1.4批判性阅读: 二、评判和发展039
3.1.5怎样批判性阅读科学技术知识040
3.2论证分析041
3.2.1如何发现一个论证042
3.2.2论证标准化表达044
3.2.3论证的基本结构047
3.2.4论证分析: 补充隐含的内容050
3.2.5论证评估: 五大方向052
3.3批判性阅读和论证分析实例054
3.3.1北京奥运会的污染会影响运动成绩吗?054
3.3.2阅读理解: 找出论证055
3.3.3阅读发展: 评估论证057
3.4论证的图尔敏模型059
3.4.1图尔敏模型059
3.4.2图尔敏模型的特点和优点060
思考题 / 062
第四讲 澄清概念,具体思维064
4.1消除论证中的概念谬误064
4.1.1模糊性065
4.1.2偷换概念(利用歧义)066
4.1.3意义歪曲 (强词夺理)067
4.1.4抽象、晦涩和空洞068
4.1.5不一致和自我矛盾069
4.1.6充分和必要的关系070
4.2思考的具体性073
4.2.1具体: 具体实例的证明073
4.2.2具体: 根据语境理解和判断074
4.3澄清意义075
4.3.1澄清意义的需要075
4.3.2合适地澄清和定义076
4.3.3说明和定义的方式及其考虑077
思考题 / 079
第五讲 求真: 探求信息、评估信息082
5.1真的必要和虚假的原因082
5.1.1真,是生存、知识和文明的核心083
5.1.2虚假为什么泛滥085
5.1.3虚假的社会原因: 三座大山086
5.1.4虚假的认知原因: 人是片面的观察者087
5.1.5间接信息的双重污染: 传播扭曲088
5.2辨别虚假信息的两类标准090
5.2.1辨别真伪的基本原则091
5.2.2考察信息的来源093
5.2.3衡量信息本身的质量094
5.3求真: 探究全面信息095
5.3.1搜索信息: 搜索全面的信息095
5.3.2信息探究的全面性原则098
思考题 / 098
第六讲 推理: 相关、充分和谨慎101
6.1推理: 相关性和充足性102
6.1.1推理以相关性为起点102
6.1.2无关谬误一: 对推理的非理性关注103
6.1.3无关谬误二: 简单和绝对的思想方式104
6.1.4充足性105
6.1.5推理的类型106
6.2演绎推理109
6.2.1演绎推理的有效性109
6.2.2评估演绎推理110
6.2.3演绎推理的几个有效形式113
6.2.4常见的无效推理形式115
6.2.5多重方式理解有效和无效推理117
6.3归纳推理119
6.3.1简单枚举归纳119
6.3.2统计归纳121
6.3.3类比124
思考题 / 126
第七讲 科学和实践推理: *佳选择130
7.1因果推理和论证131
7.1.1因果关系131
7.1.2因果论证要排除其他可能133
7.1.3因果论证要论证因果机制135
7.1.4论证因果机制的四大要求137
7.1.5解释性假说的必要构成138
7.2科学中的推理140
7.2.1科学发展动力: 猜测与反驳141
7.2.2科学发现: 形成、检验和选择假说142
7.2.3发明假说: 线索和想象143
7.2.4判别假说: 假说—演绎推理144
7.2.5证实和证伪的复杂性146
7.2.6引力时间延迟效应的推理构成148
7.2.7选择假说: *佳解释推理150
7.2.8科学*佳解释推理标准151
7.3实践、决策和其他推理153
7.3.1决策案例: 为何是怨声载道的乱局?153
7.3.2决策进程: 从问题分析到实践推理154
7.3.3决策推理的基本模式157
7.3.4有多种替代选择,是决策成功的一半159
7.3.5评估依据: 价值和事实的综合平衡160
7.3.6联导推理和鉴定推理161
思考题 / 164
第八讲 深入和严密思考: 考察假设168
8.1辨别隐含假设和前提168
8.1.1隐含假设的普遍性和作用169
8.1.2隐含假设和前提的类型171
8.1.3辨别和补充隐含前提173
8.2评估隐含假设和前提176
8.2.1评估隐含假设和前提的需要177
8.2.2评估隐含前提的原则178
8.2.3隐含前提必须是必要的179
8.2.4隐含前提需要程度合适180
8.2.5隐含前提需要可检验、可信181
8.3科学中的假设182
8.3.1科学坐落在隐含假设的网中182
8.3.2隐含假设深植在观察经验中184
8.3.3科学发展常在于考问深层假设185
8.4隐含意义和后果186
8.4.1陈述或信息的隐含意义186
8.4.2论证的后果189
思考题 / 190
第九讲 开放理性: 辩证、创造和综合195
9.1辩证: 对立方的合理竞争195
9.1.1片面性和被忽悠196
9.1.2突破守旧和偏向: 辩证和寻找替代197
9.1.3辩证: 对立面的理性论证198
9.1.4论证和讨论中的常见谬误201
9.2构造和创造多样思考: 分析和变换202
9.2.1批判性思维既促进创新,也要求创新203
9.2.2寻找替代的意识和途径204
9.2.3用论证的分析和组合来构造替代论证206
9.2.4用信息分析和组合来创新208
9.2.5用问题要素分析、组合来寻找因果关系210
9.2.6用工程要素分析、组合来构造新的方案212
9.2.7用假想推理来构造新的思路213
9.2.8全面的多样化发散思维214
9.3*后判断: 综合和平衡216
9.3.1开放理性的规则: 正—反—正216
9.3.2调整: 将结论限制在条件和论据之中217
9.3.3综合: 摸象之后的整体构造219
思考题 / 221
第十讲 批判性写作: 分析、探究和论证224
10.1论证文写作: 实现和展现批判性思维224
10.1.1写作是交流: 对象有决定权225
10.1.2论证文是认知和论理226
10.1.3论证的组织和表达227
10.2分析性写作: 理解和评估228
10.2.1如何进行分析性写作?229
10.2.2分析写作范例231
10.3论证性写作: 探究和实证233
10.3.1论证写作是探究实证的实现233
10.3.2探究性写作实例: 如果想有光明的未来……234
10.3.3正—反—正论证纲要实例238
10.3.4论证写作: 图尔敏模型的指导作用240
思考题 / 241参考资料244
批判性思维十讲:从探究论证到开放创造 作者简介
董毓:批判性思维教学与研究学者。曾在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接受理工科和哲学的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逻辑和科学方法硕士,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逻辑和科学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西方学习和从事批判性思维教学,是迄今为止唯一在东西方大学都教授过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华人学者,近十年来发表批判性思维论著数十部(篇)。其教材《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受到世界著名专家的高度赞誉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