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视域及践行路径(精装) 本书特色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现代发展的目光批判文化传统与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立场阐释西学思想,这二者应该实现内在统一。这个统一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大众化辩证整合的过程,当然这就内在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对传统文化与当代实践的一面回眸、一面前瞻的双重认同特征。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世偕行、与时俱进,拓展视野、革故鼎新,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不断在实现大众化过程中确立理性自信与方法自觉,积聚精神能量、顺应时代要求并走在时代前列。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视域及践行路径(精装) 内容简介
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创新内在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使其内化为人民群众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过程。
本书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形态”“实践形态”和“内在形态”三个维度,系统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何以可能的理论命题。全书22万字,分上下两篇, 共20个章节。上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代视域”为主题, 阐述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论前提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与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视域”“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问题”等;下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践行路径”为主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践范式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对科学主义的回应” “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法则”“马克思主义的生活温度”“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策略”“马克思主义的儒学路线”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视域及践行路径(精装) 目录
目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视域及践行路径
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何以可能
一、从“学术形态”走向“大众形态”
二、从“文本形态”走向“实践形态”
三、从“外在形态”走向“内在形态”
上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代视域
**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生活化表述
一、哲学是射入人民心田的一道思想闪电
二、哲学与时代的互动旨在思入生活
三、哲学创新需要艰辛探索与语义提升
四、哲学变革需要理性凝练与品质养成
第二章人类对某种崇高理想的自觉追求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中外视野
一、哲学不能被小化、细化和窄化
二、哲学人并不是出离生活的“槛外人”
三、哲学人也不是仅能进行纯思的“单面人”
第三章中华民族思想自我的“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民族文化底蕴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文化产能
二、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七种模式
三、中华民族思想自我的当代精神营造
第四章“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文化律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中国方向
一、各种“解马”模式及其理性缺失
二、是真的“化不成”抑或是“假晶现象”?
三、如何“回到”“走近”或“走进”马克思?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如何“汉学化”?
第五章“中源说”“西源说”的“多元化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功能定位
一、过量引介试图为自己“吹一个西方式的牛”
二、“中源说”“西源说”的“二王并立”
三、时下面临的种种质疑及其破解理路
第六章“人是什么”与“我是谁”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形象塑造与生活回应
一、哲学智慧常常是“无用之用”
二、哲学并不能“拘于虚”和“束于教”
三、哲学对于人的存在可谓性命攸关
第七章“个性吐槽”与“百姓言谈”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公共空间与话语快感
一、“个性吐槽”与“百姓言谈”
二、“哲学就是哲学史吗?”
三、人民*美好、*珍贵的思想意愿
四、哲学的“间性存在”与公共表达
五、“教西方哲学说汉语”与“教中国哲学说洋话”
第八章理性至上主义及其“迷头认影”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际整合与民营方略
一、后形而上学早已日暮穷途、风光不再
二、理性、非理性与反理性及其发展趋向
三、后现代语义及其意义的崩塌
第九章“能被大众理解和言谈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诗意接受与意义穿越
一、诗意接受与意义穿越旨在重新发现人自身
二、哲学的诗意想象旨在探究人的神圣性维度
三、以诗去思旨在实现人学解蔽并复归真我
四、借诗象表征生活神意、以喻象通达玄妙境界
第十章“积极的断裂”和“批判的接续”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后现代转身
一、后现代“本源性遗忘的完成”
二、现代与后现代的视域融通
三、后现代之后的哲学及其动势
下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践行路径
第十一章消解“科学主义”的科技异化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技通道
一、现代科学观的要点及其反科学立场
二、后现代科学观及其消解一切的努力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及其大众化路线
第十二章西方哲学的“生活世界理论”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生存际遇
一、生活世界的异化呼唤开展人学革命
二、存在论哲学及其“生活世界理论”
三、西方“生活世界理论”的另类表达
四、社会批判理论的“生活世界理论”
第十三章“曲解的交往、合理的交往”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诠释理路
一、我国哲学解释学的三种理解观
二、理解和解释的联系与区别
三、合理理解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四、合理理解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
第十四章“人就是人的世界”
——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人学策略
一、后学视域下人学研究的基本主张
二、在何种意义上“哲学应当是人学”
三、西方哲学的人学转向及其意涵
四、后现代哲学对人的“无由性”追问
第十五章“信仰争夺”与“思想引领”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青年接纳问题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群体的思想融入
二、争夺青年群体的信仰阵地
三、以创新精神加强对青年群体的思想引领
四、青年人应树立崇高理想、坚定理论自信
第十六章“学方法”而非“背教条”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观及其大众化问题
一、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学习观的重要意义
二、我党历史上特别重视加强学风建设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观搞好党风建设
第十七章返本开新下的理论与现实结合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创新路径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意义
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的基本要求
三、返本开新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活力源泉
第十八章儒学复兴与“中体马用”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儒学路线
一、传统儒学复兴的当代困境
二、传统儒学再度复兴如何可能
三、儒学复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第十九章向普遍处生长、对准生活开放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未来取向
一、向普遍处生长为之劈开了新视域
二、对准生活开放使之焕发生机与活力
三、推进社会和谐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政治出口
第二十章哲学是“共产党人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信仰力量
一、哲学要能够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二、哲学能让人过一种有信仰的生活
三、哲学能“引人上路”、超凡脱俗
四、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参考文献
后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视域及践行路径(精装) 作者简介
朱荣英,男,1963年9月生,河南省尉氏县人,1987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治系获哲学硕士学位,后于本校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现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河南大学第人文社科学部委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大众化问题教学与研究,先后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社会科学研究》、《?郑州大学学报》、《中州学刊》《毛泽东思想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80余篇文章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全文予以转载或复印。出版专著: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其后现代境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38.5万字。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37.2万字等10余部,论著曾多次获河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奖、获省马克思主义优秀教师奖励基金特等奖二项,另,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级项目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