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道教史

  2020-06-18 00:00:00  

道教史 本书特色

《道教史(外一种:中国道教史)》:“道”底内容极其复杂,上自老庄底高尚思想,下至房中术,都可以用这个名词来包括它们,大体说来,可分为思想方面底道与宗教方面底道。现在名思想方面底道为道家,宗教方面底道为道教。宗教方面底道教包括方术符谶在里面,思想方面底道家,就包含易阴阳五行底玄理。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底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底气概。

道教史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道底意义;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老子以后底道家;道有*初底派别;秦汉底道家;神仙底信仰与追求等。

道教史 目录

道教史
 弁言
 绪说
一 上品道、中品道与下品道
二 方内道与方外道
三 清静说、炼养说、服食说及经典科教说
四 正真教、反俗教、训世教
 **章 道底意义
 第二章 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
甲 老子是谁
乙 《道德经》
丙 老子底思想
丁 道论
戊 人生论
己 老子底论敌
 第三章 老子以后底道家
甲 关尹子
乙 杨子
丙 列子
 第四章 道家*初底派别
甲 彭蒙、田骈、慎到底静虚派
乙 假托管子所立底法治派
丙 假托太公底阴谋派
丁 庄子一流底全性派
子 庄子
丑 庄子底著作
寅 庄子底思想
卯 庄子门人底思想
辰 承传稷下法治派底庄子学
巳 承传稷下阴谋派底庄子学
午 秦汉儒家化底庄子学
未 承传杨朱派底庄子学
 第五章 秦汉底道家
甲 《吕氏春秋》及养生说
乙 《淮南子》及阴阳五行说
子 阴阳思想
丑 五行说
 第六章 神仙底信仰与追求
 第七章 巫觋道与杂术
甲 尸与巫底关系
乙 巫底职能
丙 秦汉底巫祠
丁 杂术
外一种:中国道教史
 **章 绪言
**节 宗教共同之点
第二节 神仙之观念
 第二章 外人对于道教史之分期
 第三章 诸书所述道教之起源
 第四章 道之名义与其演变
**节 子思中庸宋儒朱子所说之道
第二节 张衡灵宪广雅列子及宋儒周子所说之道
第三节 道家之所谓道
第四节 道经之所谓道
 第五章 道教以前之信仰
**节 古代之巫祝史
第二节 秦汉之方士
 第六章 道教之形成
**节 于吉太平道及张角
第二节 《太平清领书》与《太平经》之关系
第三节 张陵天师道及孙恩
第四节 张天师世系考
第五节 寇谦之改革天师道
第六节 茅山道与武当道
 第七章 道教之神
**节 天地间之神
第二节 人身中之神
第三节 洞天福地
 第八章 道教之方术
**节 符箓祈禳禁劾诸术
第二节 守庚申
第三节 房中行*变化
 第九章 道教之修养
**节 内 丹
第二节 存 思
第三节 导引沐浴
第四节 服食烧炼
 第十章 道教之规律
**节 传 受
第二节 赏善罚恶
第三节 斋戒及清规
第四节 诵 持
 第十一章 道佛二教之互相利用
 第十二章 道佛二教之相排
 第十三章 唐宋两朝之道教
 第十四章 道教之流传海外
**节 新罗之花郎
第二节 日本之山伏
第三节 真腊之八思及其他
 第十五章 道教经典之编纂与焚毁
**节 《汉书·艺文志》
第二节 道教经典之编纂
第三节 元代之焚经
 第十六章 道教之分派
 第十七章 明清时代之道教
 第十八章 现在之道藏与辑要
 第十九章 宫观及道徒
 第二十章 结论
后记

道教史 节选

《道教史(外一种:中国道教史)》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道教史(外一种:中国道教史)》简体横排,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加上后记,对作者其人及其书予以简要介绍,有助于现代读者加深理解。加上少量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使读者知人论世、知世论人。选目精当、装帧得体、印刷精美,既是文史爱好者了解民国学术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值得书友珍藏的珍品。

道教史 相关资料

道底意义道士们用“道”字来称他们底宗教,所以在讲道教以前,当先把道底意义略为述说一下。固然,一切名辞都有它底原本意义和以后发展底解释意义。道底原本意义只是道路,是人所行底道路。到春秋以后。“道”字才附上玄学底意味,因而产出许多解释。最初底解释是宇宙依以运行底轨则便是道,凡宇宙间一切底现象都是道底示现。现象底道是从创造以至化灭底历程,用现在通用底术语便是时间与空间,但在古道家底名辞里便叫做“造化”。造化也就是道底异名。①道底威力非常地大,万物若果顺应它便是有造化,就是说,万物生灭底程序不乱,各依着应历底途程,该生底时候生,该灭底时候灭。彼此该发生关系底时候发生关系,该互相拒绝底时候互相拒绝。天灾人患便是没造化。不当病而病,不应老而老,不该死而死,便是没造化,便是无道。顺应是很要紧的,所以说,“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①无论道儒,都把这道看为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底至宝,自然与人间一切底活动都离不了它。《易经·系辞》(上)里载着“一阴一阳之谓道”,若依这意思把道分析起来,便成天道与地道。《易经·说卦》说:“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阴阳是属于性的,柔刚是属于质的。合性与质便是整个底道。至于说,“立人之道,日仁与义”,乃是属于事的、为的,或可以说是道示现于人间底活动状态。人道比起天地之道实在算不了什么,不过是对于大道为很渺小的模仿而已。道家与儒家所讲底道底不同处,在前者所注重底是阴阳柔刚之道,后者是仁义之道。儒家也承认人是“共天地之德”;②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③所以在《庄子·渔父》里假托孔子底话说:“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仁与不仁,义与不义,是对于道底顺或逆底行为,儒家所注重底只在这一点上,所以只讲人道。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④这或者是因为孔子看天道近乎神,所以不说罢。⑤《论语》里所讲底道多半是属于人的。我们也可以说儒底所谓道多从轨则方面看。道家就多从理性方面看。虽然如此,道儒二家都承认顺应天道为善,好像天道是有意志或能感应底存在,简单地说,也可以称它为天或天地。《老子》(七九)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与《书经·汤诰》“天道福善祸淫”底口气一致。《老子》这句虽不能认为与道家思想相

道教史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6/2575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