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罪责邢关系论

  2020-06-17 00:00:00  

罪责邢关系论 本书特色

罪责刑关系——刑法学体系是中国刑法学的一个核心特色与根本知识形态标志,是一个有着厚重“中国特色”语境的学术命题和刑法学研究范式,它有着历史性和与现实性、静态性与动态性、思辨性与实践性等多重刑法学体系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以罪责刑关系这一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完善中国刑法学体系为重要使命,以求真务实的严谨态度为己任,从历史与现实、静态与动态、结构与功能、本土与世界等多维视角展开了深入浅出而富有成效的讨论和探索。

罪责邢关系论 目录

绪论一、问题、语境与路径二、刑法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沿革(一)犯罪和刑罚作为刑法学研究对象的理论肇始(二)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作为刑法学研究对象的理论变迁三、刑法学体系的基本观念与认知方法(一)刑法学体系的基本观念(二)刑法学体系的认知方法四、罪责刑关系的实体内涵与当代意义(一)罪责刑关系的静动结构与有机构造(二)罪责刑关系的刑法学体系意义五、罪责刑关系的静动结构与功能(一)犯罪和刑罚的静动关系结构与功能(二)犯罪和刑事责任的静动关系结构与功能(三)刑事责任和刑罚的静动关系结构与功能六、罪责刑关系的立法确认与刑法学体系的实践优化(一)罪责刑关系的立法检索及学理纠葛(二)刑法学体系的实践优化七、以罪责刑关系为核心范畴推动完善中国刑法学体系**编罪刑关系**章以罪制刑一、以罪制刑的导出二、以罪制刑的理论构造之多维具象(一)以罪制刑的立法技术进步维度:基于罪刑擅断与刑法规范的考察(二)以罪制刑的犯罪学维度:事实依据与规范应对的共生互动(三)以罪制刑的犯罪本质特征观维度: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基础地位(四)以罪制刑的基本原则维度:罪刑法定原则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拱柱(五)以罪制刑的定罪量刑的司法思维模式维度:定罪到量刑的普适性三、以罪制刑理念的基本要领及其初步反思第二章以刑制罪一、“以刑制罪”的知识谱系(一)罪刑关系及其理论构造(二)以刑制罪呼之欲出(三)以刑制罪的知识推进(四)以刑制罪的知识趋于成型二、“以刑制罪”的理论逻辑展开(一)刑事立法环节的“以刑制罪”:刑罚适当原则的延展(二)定罪体系中的“以刑制罪”:定罪的非唯一必然性求证(三)量刑环节中的“以刑制罪”:由宣告刑转换到法定刑的有效沟通(四)刑法解释环节中的“以刑制罪”:“刑”是解释的对象和目标(五)刑事政策语境中的“以刑制罪”:刑法的刑事政策化观念(六)“以刑制罪”命题的实践理性三、“以刑制罪”的知识形态反思(一)“以刑制罪”的知识面貌(二)“以刑制罪”的知识隐忧四、“以刑制罪”知识形态的教义化展望(一)“以刑制罪”的常识常态化(二)“以刑制罪”与刑事政策、刑法解释的规范性隔离(三)“以刑制罪”与动态刑事归责的功能互动(四)“以刑制罪”与立法完善的良性互动五、结语第二编罪责关系**章罪责关系的当代命运一、语境、问题意识和路径二、罪责关系命题的缘起与理论依据(一)罪责关系命题的缘起(二)罪责关系成熟的理论基础:“刑事责任是介于犯罪和刑罚的桥梁”三、静态罪责关系命题的困局与加剧态势(一)罪责要件的理论体系转向肇始(二)刑事责任的归责功能“虚化”与责任主义转向(三)刑事责任实体空洞化的司法异化困局四、罪责关系的动态续构与延拓(一)罪责关系命题的当代意义(二)激活动态归责理论研究以盘活罪责关系命题(三)罪责关系命题的当代延拓五、结语第二章刑事责任归责体系的理论构想一、苏联刑事责任根据理论的沿革(一)苏联刑事责任根据论的启蒙(二)苏联刑事责任根据论的发展(三)苏联刑事责任根据论的评析二、我国“刑事责任根据中心论”研究范式的谱系(一)“刑事责任根据中心论”研究范式的肇始(二)“刑事责任根据中心论”研究范式的延续(三)“刑事责任根据中心论”研究范式的现状三、我国“刑事责任根据中心论”研究范式的现实困局与理论转轨(一)“刑事责任根据中心论”研究范式的现实困局(二)“刑事责任根据中心论”研究范式的理论转轨四、从“刑事责任根据中心论”到动态刑事责任归责体系的知识突围(一)刑事责任根据论突围的理论原点是罪责关系(二)刑事责任归责理论体系的宏观构想(三)刑事责任归责理论体系的现实意义五、犯罪构成作为刑事责任归责基础的论证(一)刑事责任归责基础的本体解构(二)犯罪构成作为归责基础的逻辑证成六、刑事责任归责要素的体系建构(一)我国刑事责任归责要素的理论评述(二)我国刑事责任归责要素的总体置评七、结语第三章定罪的理论范畴与体系建构一、 语境、现状和问题意识二、定罪概念的静动“二元模型”与广义的定罪概念的提倡(一)定罪概念的谱系考究(二)定罪概念的静动“二元模型”解构(三)定罪概念“二元模型”的理论意义三、正当化事由与定罪法律标准:以定罪与犯罪构成的关系为切入(一)犯罪构成与定罪的既有关系:“犯罪构成是定罪的唯一法律标准”(二)正当化事由与定罪法律标准“无缘”的困局检视(三)正当化事由的定罪意义和功能四、定罪理论的刑法学体系结构展望(一)定罪理论体系结构的梳理和思考(二)定罪论与犯罪构成论、犯罪论、刑事责任论的体系性结构(三)定罪论的实体与程序体系安排五、定罪理论的实践体系模型(一)定罪理论体系的实践化课题(二)定罪对象是定罪事实与规范适用(三)定罪目的宜为刑事责任归责(四)动态定罪与刑法解释的功能关系与结构六、结语第四章恢复性刑事责任观念一、语境与问题意识二、恢复性刑事责任的教义解构(一)恢复性刑事责任的理论根据(二)恢复性刑事责任的内涵展开(三)研究恢复性刑事责任的意义诠释三、恢复性刑事责任观念的存在范围与理论定位(一)存在范围相对有限(二)理论地位的从属性四、恢复性刑事责任观念的实然运作模式解构(一)民事责任承担与刑事和解内容的两种模式(二)民事责任承担与刑事责任实现的量刑互动模型(三)民事赔偿作为常态量刑互动模型的检视五、恢复性刑事责任的“和解”观念展望(一)刑事责任“和解”的试点与容认(二)刑事责任“和解”的立法搁浅(三)恢复性刑事责任“和解”的应然建构六、结语第三编责刑关系**章责刑关系的当代境遇一、命题缘起与问题意识二、动态责刑关系现实化的宏观解构三、动态责刑关系现实化的本体具象及完善思考(一)刑罚权是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动力来源(二)刑罚目的是过程与结果的指导观念(三)刑罚体系是承前启后的基础载体(四)起诉制度是现实流量的程序护理(五)刑罚裁量是动态固化的基本方式(六)刑罚执行是终端检验的结果保障四、动态责刑关系现实化的意义与使命第二章刑罚目的理论体系宏构一、报应、预防和“恢复”的刑罚目的理论(一)问题的提出(二)我国刑罚目的理论的历时性循迹(三)我国刑罚目的理论的晚近梳理(四)我国刑罚目的理论的拓展性反思(五)重构刑罚目的理论的视角转换:从国家本位到国家与社会互动(六)报应、预防和“恢复”一体化整合:基于普遍正义观的商谈二、刑罚社会文化学呼出“恢复”目的要素(一)语境、问题与路径(二)刑罚社会文化学的理论考察及启示(三)刑罚社会文化学与刑罚目的对接的潜质与意义(四)“恢复”宣导与延拓刑罚的社会文化意义与功能(五)“恢复”目的元素的逻辑结构与体系功能续说三、积极一般预防主义的基本逻辑与中国话语(一)一般预防主义的理论分野(二)积极一般预防主义的理论流变(三)积极一般预防主义的基本逻辑展开(四)积极一般预防主义的中国话语四、结语第三章刑罚体系与结构的制度变革一、概念、语境与问题意识二、主附加刑模式的历史溯源、国内演进与本质梳理(一)苏联“主附加刑模式”的历史溯源(二)我国主附加刑模式的立法演进(三)我国主附加刑模式的实质解读三、主附加刑模式的理性反思及其变革进路(一)刑罚方法“主次之分”的理性辨识(二)刑罚体系轻重观念的学理逻辑四、我国刑罚体系与结构的制度变革(一)以刑罚轻重观念重构刑罚体系(二)刑罚与保安处分“二元化”的刑罚结构变革结论一、罪责刑关系的理论探索自审二、中国刑法学体系的理论研究展望参考文献后记

罪责邢关系论 作者简介

孙道萃,1988年生,男,江西泰和人,201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师从高铭暄教授。已在《中国刑事法杂志》《刑法论丛》《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EURO-ASIAN LEGAL FRONTIERS REVIEW》《人民法院报》《检察日报》等刊物报纸上发表几十篇学术论文,著作若干部,参加课题若干项。

罪责邢关系论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6/2568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