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法律史学研究 |
|
2020-06-17 00:00:00 |
|
20世纪中国法律史学研究 本书特色
张雷*的《20世纪中国法律史学研究》围绕法律史学、法律史家群体与法制近代化三大核心因素,用法社会史学的视野。论述了20世纪中国法律史学科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路径及阶段性特点,剖析了学派特色及对法律史学的贡献,揭示了法律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创获,对20世纪中国法律史学的演进趋势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20世纪中国法律史学研究 目录
绪论**章 社会脱榫与学术拯救:近代法律史学的促生 **节 社会危局与致用学风的高涨 一、社会危机加剧与“变法图强”意识的勃兴 二、变法图强时代命题与经世致用学风的高扬 第二节 法治救国论高涨与变法路径争鸣 一、时局转换与近代法治救国思潮的阐发 二、变法途径分歧与对待中国传统法文化态度的殊途同归 三、视界差异与中国传统法律史学的近代转捩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与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热潮 一、法律史社会价值的提升 二、为法律史学教育提供了政治保障 三、开启研究传统法律文化的热潮 第四节 历史学界对救亡图存时代主题的回应 一、极力倡导与阐释史学的“时用”功能 二、倡导史学研究要关切与时代关系密切的内容第二章 曲折与发展:百年法律史学的演进 **节 初建与开新:20世纪之交至抗战前夕的法律史学 一、制度保障:学制改革与法律史学科的创建 二、理论探索:法律史学科理论的初步构建 三、法律史学研究新视角的创设 第二节 顿挫与曲折:抗战至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法律史学 一、学科理论式微与哲学思辨特色加强 二、法律史学研究的民族主义增强 三、法律史学研究的现实关照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在法律史研究领域的应用 第三节 希望与凋零:新中国成立至1970年代末的中国法律史学 一、希望与困难并存: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法律史学 二、顿挫与传承:“文革”时期的中国法律史学 第四节 转机与深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法律史学 一、拨乱反正与法律史学新生 二、中国法律史学的新景象 三、中国法律史学出现的新困境第三章 兼修与专攻:法律史家群体考察 **节 法律史家的职业身份构成 一、政要法律史家群像 二、专业学者型法律史家群体 三、非专业学者型的法律史家群体 四、其他职业法律史家群体 第二节 法律史家的专业背景 一、法学出身的法律史家群体 二、史学出身的法律史家群体 三、其他专业背景的法律史家群体 第三节 法律史家的教育背景 一、国内教育背景的法律史家 二、欧美教育背景的法律史家 三、日本教育背景的法律史家第四章 理论与方法:法律史学发展的深层探索 **节 中国法律史学科理论的构建 一、法律史学科价值的阐发 二、学科体系的构建与研究对象的探讨 三、中国法律史学科属性的界定 第二节 关于法律问题的重大历史理论的总结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 二、中华法系的反思与重构 三、法律的阶级性、社会性与继承性问题的争鸣 四、中国古代法学的有无及认知争鸣 第三节 中国法律史学研究方法的探索 一、对传统国学研究方法的秉承与创新 二、中西方法的糅合与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四、新时期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发展第五章 旨趣差异与学派建构:法律史学的多途发展 **节 实录与求真:史料考证派的不懈追求 一、学术渊源及治学特点 二、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与考证方法的新旧转承 三、程树德《汉律考》的学术成就 四、新中国成立后法律史考证的两途发展 第二节 温情与敬意:“民族主义派”的治学宏旨 一、理论依据与治学旨趣 二、杨鸿烈与中华法系研究 三、民族文化视野:陈寅恪与隋唐刑律渊源考辨 第三节 继受与创新:“方法学派”与中国法律史学开新 一、梁启超的方法创获与中国法律史学的开新 二、瞿同祖的方法创新与法律史研究新局面的开拓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法律史学的发展 一、唯物史观的引入与中国法律史学近代转型 二、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法律史学多元发展 三、唯物史观的主流地位确立与法律史学的成熟及曲折 四、唯物史观的反思与中国法律史学的新成就第六章 省思与展望:再论法律史学良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重新认识法律史学的功能与价值 二、精当理论的选择与合理运用 三、探寻与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通识意识与求真精神的坚守主要参考文献
|
|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6/25647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