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的基本原理 内容简介
我国刑法对劳资关系虽有所规制,但又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刑法相差甚远,不仅对雇佣者侵害劳动者之劳动权的犯罪缺乏全面的评价,而且对劳动者的集体劳资争议行为缺乏规范。而改革的基本路向是:确立起倾斜保护的刑法立场,即对劳动者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对雇佣者实施的犯罪和雇佣者危害劳动者之劳动权的劳动犯罪采取一种“轻轻、重重”的罪刑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刑法应该理性评价劳动者的集体劳资争议行为,对劳动者正当的集体劳资争议行为,从劳资关系中资强劳弱及其容易引发劳资冲突的这些客观现实出发,强化一种实质解释,只要目的合理与手段适当,并且没有造成更大的法益侵害的,应该按照刑法中的正当化事由免除其刑事责任。而对于劳动者不正当的集体劳资争议行为,即使追究刑事责任,也要把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妨害公务罪等的违法性判断,与刑法中的可罚的违法性理论结合起来,从形式与实质的双重角度进行判断。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的基本原理 目录
**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范畴001
**节 刑事政策的时代转型:从“严打”到“宽严相济”001
一、由“严打”到“宽严相济”的转变 002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016
第二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制度基础与价值边界021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制度基础 022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价值边界026
第三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适用:三个基本向度034
一、从宽刑事政策的适用 034
二、从严刑事政策的适用 047
三、宽严适用的确立标准058
第二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机制068
**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制度视野的分析068
一、制度视野之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069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机制之概念厘定077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机制的结构体系 080
四、实施机制对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意义086
第二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一个例证的探索095
一、问题的导出:“打黑”背后的刑事政策实施机理096
二、制度的阐发: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下的话语资源清理097
三、制度的建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打黑路向规划 108
第三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中国问题与对策 118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及其成因 119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模式的理性建构 125
第三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向度139
**节 社会资本培育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 139
一、社会科学视野下社会资本理论的发轫 140
二、对社会资本入径刑事政策实施的诠释 146
三、对社会资本嵌入刑事政策实施的证成 151
四、社会资本于刑事政策实施的意义创生 161
第二节 公民积极参与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 173
一、公民参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过程的依据 174
二、公民参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过程的功能 186
三、公民参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过程的渠道 193
第三节 司法责任主导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214
一、刑事政策实施:司法责任的学术视野 215
二、司法主导责任:司法政治的*大公理225
三、责任司法确立:政策实施的司法保障 235
第四节 刑事政策解释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243
一、刑事政策之困境与刑事政策解释的提出 244
二、“上命下从”与刑事政策解释的功能诠释249
三、刑事政策解释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 256
第四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路径266
**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的不抵触原则 266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中的不抵触原则之提出267
二、不抵触原则对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的意义 272
三、把不抵触原则植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机制 277
第二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立法化及其实现284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立法化的内涵 285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立法化的实现295
三、社会转型与刑事政策立法化路向299
第三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司法化及其实现307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司法化的提出308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司法化的意义 313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司法化的实现 319
第四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的缋效评估 332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绩效评估:理想与现实的交困 332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绩效评估:理论图景建构之维 339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绩效评估:实践操作厘定之策347
参考文献353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的基本原理 作者简介
男,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从事刑法学与法理学研究。近年来在《中国法学》、《人民日报》、《中外法学》、《政法论坛》、《法学》、《法律科学》、《法学评论》、《法商研究》、《现代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环球法律评论》、《当代法学》、《法学论坛》、《政治与法律》、《人民司法》、《北大法律评论》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9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摘等索引,16篇被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和江苏省法学会课题各一项(重点)。曾获校靠前青年教师、很好教师等荣誉称号,入选校首届“百名青年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获得中国法学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三等奖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