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众为一:美国宪法的深层结构 本书特色
公元1787年,北美数州代表齐聚费城,联合起草《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公元2015年,美国*法院九位大法官以五比四的投票结果宣判,同性婚姻权利受《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保护。
为何一部十八世纪的政治文件可以穿越世代、沿用至今?为何九位——或五位——大法官能够主宰五十州人民的命运?为何一个民主社会需听从九位未经选举、终身任职、年长之人的意志?
《合众为一》旨在挖掘支撑美国宪法运作的深层结构,探析美国宪法现象背后的政治想象。作者认为,美国宪法不仅是一套法律规则体系,而且是一套社会意义网络。“合众为一”是美国宪法的意义所在:在时间维度中,美国宪法弥合代际断裂,无论是通过变化不大的成文宪法,亦或变化多端的司法审查;在空间维度中,美国宪法统合广土众民、融合多元群体,形成坚政治共同体;在法律维度中,美国*法院统合各种宪法解释,发出权威声音。“合众为一”的政治想象铸就国族意识、凝聚文化认同、塑造公民崇拜,为宪法实施提供社会心理基础。
合众为一:美国宪法的深层结构 内容简介
《合众为一:美国宪法的深层结构》试图探索支撑《美国宪法》表层运作的深层结构,以助于国人理解美国宪法现象背后的意义结构,推进美国宪法研究的范式变迁。本书认为,合众为一是美国宪法的要点所在:不但在空间上统合广土众民,而且在时间上弥合代际断裂。具有违宪审查权力的美国优选法院亦是集权化的力量。相比较于国会和总统(因为任期不具有持久的统一象征性),优选法院便于实现国家统合的政策,并且形成代际综合的公共形象。合众为一概括了美国宪法在美国政治文化中的地位。
合众为一:美国宪法的深层结构 相关资料
以学术理解的方式,有别于曾更为流行的迷恋方式,作者研究了作为制度的美国宪法。本书开拓着但更是重塑着中国学人的美国宪法研究。
——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习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美国宪法为何能够历久弥新?美国宪法为何能够赢得所有而不是部分美国人的尊重与信仰?一部原文仅4000多字的宪法为何能够成功穿越230年的时间隧道?刘晗教授的《合众为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别出心裁但令人信服的解答。他选取宪法文化的切入点,从宪法主体性、时间、空间和法律统合四个方面,通过扎实的研究和精湛的写作,探讨了支持和维系美国宪法得以长盛不衰的“秘诀”,指引我们去关注并认识那部被宪法文本和宪法案例所掩盖的但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美国人心目中的美国宪法。从立论到写作,这部著作都代表了国内新生代宪法研究者一次非同寻常的创新努力。
——王希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历史学作品,不如说是一部史诗作品。其中糅合了他者的故事(历史)和英雄传说,这些因素一起交织成关于美国宪法的一种融贯的叙事。正如古罗马的建国史需要《埃涅阿斯纪》这样的史诗来加以讲述一样,穿越过二百多年的时间和不断扩张的领土、经受过内战和新政考验的美国宪法的历史,也不是一系列文本、判例和事件的堆砌。将这些零散事实粘合到一起的,是为捍卫宪法而付出的牺牲,以及为歌颂和传承这种牺牲而书写的传奇。套用《大雅》首篇的诗句来说:“美虽新邦,其命维宪。”美国一代又一代政治家、法律人和军人如何以政治谋划、法律理性和战斗激情来前仆后继地维护作为国家整合之基石的宪法?读了本书,你或许仍然不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却一定会有某种豁然开朗的领悟。
——郑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合众为一》以颇为诗意的方式梳理了美国宪法的演变与传承,并深入剖析了宪法精神与社会认同的构成。在作者看来,美国宪法的政治、社会以及法律意义主要在于“统合”:统合领土、意识形态与社会规则。宪法与其说本身是一套具体规则,不如说是给美国社会各界提供了达成共识所需的语境、制度框架、乃至精神状态—也因此具有非常强烈的宗教性与信仰功能。此书覆盖面广,可读性强,理论深度也相当可观,是华语学界少见的佳作。
——张泰苏,耶鲁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法律与历史研究国际学会会长
合众为一:美国宪法的深层结构 作者简介
刘晗,1985年生,安徽蚌埠人。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硕士,耶鲁大学法学硕士(LLM)、法学博士(JSD)。主要研究领域为公法、网络法、法律理论和政治哲学,在中英文刊物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