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朗读技巧

  2020-05-14 00:00:00  

朗读技巧 内容简介

如果您现在还不能断定达个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是否还继续需要朗读的话,那么,请您先问一问自己:我们还需要文字吗?我们还需要说话吗?我们还需要吸纳别人的思想并把它加以传播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请您不要放弃对朗读的学习。朗读的现代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项功夫,也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语言艺术。(说它古老,是因为从有文字记载起朗读就已经存在,说它年轻,是因为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借助它来传递信息,说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好的朗读无不是心录与心录的真切交流,是情感与表感的无限沟通,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接碰撞,是精神对精神的真诚赠予。)本书的作者来自于号称播音员、主持人摇篮的北京广播学院,本书汇集了那里几十年语言教学的丰富经验与心得体会,将带您领略有声语言表达的精妙境界。

朗读技巧 目录

**章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郎读
 本章要点:朗读与我们现代生活有什么联系
 **节 您对朗读的印象如何
 第二节 测一测您的朗读水平
 第三节 如果您计划当一名播音员或主持人的话,您想了解北京广播学院对朗读有什么要求吗? 
第二章 朗读的**步准备阶段:熟悉和了解作品内容
 本章要点:您知道自己在读什么吗?
 **节 读准字音、扫清障碍——朗读的前期准备工作之一
 第二节 明确文章的立意——抓住作品灵魂的有效方法
 第三节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思路情感律动的红线
 第四节 告诉您一个播音员准备稿件的方法——备稿六步
 第五节 精讲指导
  《春》作者:朱自清
 第六节 课后练习(朗读提示)
  《野草》作者:夏衍
  《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
第三章 感爱——从理解表达的桥梁
 本章要点1:你有什么样的感知觉
 本章要点2:透过文字如何感知
  方法1:培养自身精密的感爱能力
  方法2:调动自己生活的储备
  方法3:深入生活 丰富想像
 **节 抓住感受 表达感情——形象感受“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的奥秘
 视觉:
  方法指导
   1:注意视觉的层次
   2:注意景别的变化
   3:要理清作者思想感情运动的轨迹 
 听觉: 
  方法指导
   1:抓住感受中的声音
   2:抓住感受中的形象
  其他方面的形象感受:
 本节练习:《两条路》作者:里克尔
 第二节 落实语句 整体推进——逻辑感受:让语言“穿线抱团”的奥秘
 ……
第四章 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
第五章 重音——朗读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第六章 语气——朗读中语句的“形”“神”结合体
第七章 节奏——语句中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往复
后记

朗读技巧 节选

**章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朗读
  本章要点:朗读与我们现代生活有什么联系
  **节 您对朗读的印象如何?
  朗读在中国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
  从孟子的“诵其诗,读其书”的说法中,我们大致可以推断朗读大约已经有了近三千年的历史。虽然我们不能肯定孟子当时的朗读与我们今天的朗读有什么具体的差别,但是,自从有文字记载起,人们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用声音念出(无论是大声还是小声)这些文字的问题。那么,不论时代怎么发展,科技如何进步,只要有朗读,的“用人的来读(念)某些特定的文字”这一基本属性恐怕是不会改变的。
  虽然说朗读也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话题了,但是,它却不是说服您跟着我们学习朗读的充分理由,那么在您决定是否阅读此书之前,我们首先要帮助您解决**个思想顾虑:
  朗读在现代有什么用处?
  朗读在现代有什么用处呢?因为在您的脑海里可能会有一个印象,朗读与良读技巧要么是少数专家们研究的学问,要么是人、大腕们需要掌握的表演技巧,要么是小学生、中学生们需要进一步学习的语文知识?与您——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有什么联系呢?况且您可能不是一个朗读爱好者,会不会朗读也不影响您吃饭、睡觉,学不学朗读看来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也许您还会问,不会朗读又怎样?现在都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了,有那么多可以让我们快速改变命运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比如多媒体、网络、股票、期货等等,一时间学都学不过来,哪里还有什么时间研究像朗读这样的古老而又陈旧的学问呢?
  ……

朗读技巧 作者简介

王宇红,1966年出生,讲师,1989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大学从教五年后于1994年考取于北京广播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研究生,1997年毕业,获语言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目前在学校从事播音与主诗艺术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曾在报纸及广播电视的各类杂志上多次发表研究文章及人物传记、访谈类作品近20万字,其中《让人家注意听我说什么》获《东方时空》杯“主诗人的文化超越”有将征文二等奖,该文后被收入由三联出版社出版的《焦点外的时空》一书。1999年荣获“中央三台奖教金”。

朗读技巧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5/2266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