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教育新视界丛书:应试时代的教师责任

  2020-05-14 00:00:00  

教育新视界丛书:应试时代的教师责任 本书特色

铁皮鼓
    真名魏智渊,新教育实验研究
中心成员。先后在《语文教学通讯》
《中华读书报》《教师之友》《现
代教育报》等数十家媒体发表文章
100余篇,为《教师之友》撰写过“网
事”专栏,为《现代教育报》撰写
过“教育家”专栏。其中多篇文章
被《读者》《教师博览》等杂志转
载,并成为2005年第1期《新语文学
习》封二人物。成长经历也被收入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一书
中,2006年有一期《教育文摘周
报》头版予以整版介绍。著有教育
日记《冬去春又来》。

 

教育新视界丛书:应试时代的教师责任 节选

nbsp;   序
    李镇西
    有人说,诚挚的心灵是学生情感的钥匙,高尚的师
德是学生心灵的明镜。然而一说到师德,许多老师往往
想到爱心。这是对的,但还远远不够。爱是教育的前
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因为教育更多意味着责任,
即对孩子的一生负责。由爱而升华为责任,需要我们做
富有教育智慧的老师。我认为,今天的师德内涵还应该
增加一个重要内容——专业化水平的自觉提高。这里,
“自觉提高”意味着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多是发自内心的
要求和行动。
    怎样追求“专业化水平的自觉提高”呢?我的切身
体会是——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是向学
生奉献心血、青春乃至毕生的年华,不能仅仅是因学生
的成长和成功而喜悦,我们还应该在教育学生的同时,
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和人生品位;在学生成长和成功的
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不断成长并走向成功,从中体验
到人生的快乐,为自己的生命喝彩。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个奉献的岗位,也应该是一个获取的
职业;教师不是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一轮灿烂耀

眼的太阳!
    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必须做反思型教师。何谓
反思型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
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
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这里的
“思考”主要指“反思”,即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
节的一种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
定……
    必须强调的是,我这里所说的反思型教师之“反
思”绝不仅仅是“想”。20多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一
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
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其
中,思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
    **,不停地实践。这里的“实践”就是全身心地
投入到课堂中,投入到学生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
日常工作。和一般纯粹老黄牛式的“干活儿”不同,作
为反思型教师的实践,有两个特点:**是“情感性”,
就是带着感情投入工作,融入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永远
保持一颗童心和对学生的依恋之情;第二是“科研性”
就是不盲目地干,而是把每一个学生当做研究对象,把
每一个难题都当做课题,以研究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
生,在实践中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每一阶段都
要有创新,都要有超越。
    第二,不停地阅读。反思型教师同时应该是终生学
习的身体力行者,他把阅读当做像每天都要洗脸刷牙吃

饭一样的必需的生活内容。反恩型教师的阅读,也有两
个特点:**是“专业性”,教育名著、教学专著、教
育教学报刊等等,都是阅读的对象;第二是“人文性”,
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除了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专
业书,反思型教师还要读一些政治的、哲学的、经济
的、历史的、文学的等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徜
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
来,在叩问心灵的同时感悟世界。
    第三,不停地写作。这里的“写作’’实际上是搜集
积累自己的教育矿藏的过程,也是总结提炼自己教育智
慧、教育艺术的过程。和有些教师仅仅是应付职称评定
的“写作”不同,反思型教师的写作同样也有两个特
点:**是“日常性”,把写作当做自己的需要并养成
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而
不是到期末为了应付检查才写一篇总结;第二是“叙事
性”,就是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不必煞费苦心地
“构建”什么理论框架,也不借时髦的“理论”和晦涩
的名词来进行学术包装,就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着鲜
活的气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第四,不停地思考。教育本身就是*具创造性的精
神活动,所以,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
独具个性的思考精神,当然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
和整个过程。这里的思考首先指对自己的思考,即把自
己当做研究对象,揣摩、琢磨、体验、品味着自己已经
和教育水乳交融的日常生活;同时,思考也包括关注、

研究、咀嚼、审视别人的教育实践、教育思想。如果这
思考带有对自己进行检讨、解剖的意味,它便成了我所
理解的“反思”,而这种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正是任何一
个教师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
    在所有反思中,*重要的是对教育失误的反思。几
乎可以这么绝对地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
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
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
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善于通过反思把教育失误变成教
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
乃至教育家的*关键的因素之一。
    所谓“反思错误”,通俗地说,就是犯了错误之后
不要轻易地原谅自己,而是拷问自己的心灵:我为什么
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这样的错误是出于一时的感情冲
动,还是有着必然的思想根源?这样的错误事先能不能
避免?这样的错误是否受到了我期望达到的“教育效
果”的影响?如果达到了某种“教育效果”,那么我付
出的代价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那么这次错误所造成
的表面的后果和潜在的危机有哪些?这样的错误蕴含着
怎样的教育遗憾、教育缺陷乃至教育悲剧?这样的错误
可能会在我的学生心灵上造成怎样的伤害?这样的错误
包含着哪些可以理解的善良意图?这样的错误掩盖着哪
些不可原谅的自私和可怕的个人动机?我是否真正从这
次错误中汲取了教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教育启
迪?……每一次错误,对所有具备真诚反思精神的教育者来
说,都是一个进步的台阶,于是便可以沿着这个台阶一
步一步走向智慧的巅峰,于是便可以享受到更新更关的
教育视界。本丛书所收录的正是在智慧之路上部分攀援
者的反思点滴。有的是对个人教育行为的记载与思考,
有的是对社会教育现象的归类与驳诘,还有的是对传统
教育思想的探寻与争鸣。或朴实或诗意,或激情或理性
的文章倾注了我们对教育坦诚的热爱与反思,希望它们
能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理解与共鸣,并召唤更多的
朋友在实践、阅读、写作、思考的教育之旅中走得
更远!民主教育家杜威
    在一间间鸽笼一样的教室
里,桌椅按照几何图形一行行密
密麻麻地排列,儿童们面无表
情,静听手持现成教材的教师照
本宣科……这样的课堂我们今天
仍然非常熟悉,19世纪末美国
的课堂就是如此。当时,南北战
争已经结束,美国正处于大规模
扩张时期,工业的迅速发展、人
口的爆炸式增长,能够适应现代
工业要求的创造型人才的严重匮
乏,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而这种承袭欧洲,以学科为中心
的教学早已经不适应美国经济的
发展,美国教育酝酿着一场大
变革。
    这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
巨人因此出现了,他就是美国实
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
  杜威一生著述甚丰,而以《民主主义与教育》影响*大。在英美学者的眼里,这本书可以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而且《理
想国》也好,《爱弥儿》也罢,都还只停留在理念阶段,而杜威
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却把理念与实践贯穿起来,对美国教育的
巨大影响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之所以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是因为他抓住了美国传统教育的核心问题,一是脱离社会,二是
脱离儿童。杜威从自己的实用主义哲学出发,就教育本质问题提
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在杜威看
来,教育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好
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因此,教育的目
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教育除了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值得注意
的是,杜威的无目的论经常被误解,事实上,杜威并非无目的论
者,为民主社会培养具备民主合作精神的合格公民,这就是杜威
民主教育的*终目的。基于这种认识,杜威强调学校应该是一个
小型的社会,应该把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他尖锐地指
出:“学校的*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的自由的运
用他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在学校所
学的运用于日常生活。”这种把儿童当作知识容器的教育导致了
“为了深远的和多少不可知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儿童缺乏现
实生活能力,变得“恭顺,服从,小心从事”,没有了首创精神
和责任感。
    针对美国教育的这种弊病,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基本
原则,即把获取主观经验作为确定教材、教法和教学过程的基本
原则。在《明日之学校》一书中,他介绍了一个班“从做中学”
的实例。这个班的课程以建造一所小平房为中心,各科的教学围
绕这个内容展开。动工前,手工课打图样,算术课计算所需要材料和测量房子面积。如果确定这房子将来要住一户农民,算术课
就要计算耕地面积、所需要的种子以及收成等。语文课就学有关
的词语,作文则描写这个家庭的生活,评议作文时又形成了修辞
课,美术课描绘房子的颜色,表演课演儿童自编的农场生活
戏剧。
    杜威还提出了科学思维的原则,他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
起儿童的思维,学校必须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他把
思维过程分成五个步骤: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
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
五是验证或者修改假设。由此出发,他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
分了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
相联系的情境,二是儿童有准备地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
三是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
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与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
设。这种教学过程就是教育史上有名的“教学五步”。
    在师生关系上,杜威有一段颇受争议的话:“现在,我们教
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
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
革命。这里,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虽然他不是儿童中心论的首倡者,却是热心的拥护者。他强调:
“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但
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未否定教师的作用,指出教育过程是师生双
方合作的过程,教师必须发挥指导作用,教师如果采取对儿童予
以放任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

 



教育新视界丛书:应试时代的教师责任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5/2262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