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

  2020-05-14 00:00:00  

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 本书特色

《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 目录

**部分 那些年,那些事中国大陆**个试管婴儿两岁北京*早的选美赛半路夭折彩票、债券、疯狂股市“熊猫”上公交秀水街的变迁中洋快餐初战“当”字招牌重现逝者:与大海为伴直击北大推倒南墙**次走进举报中心小县城举办国际盛会粮票退出历史舞台冬天,母亲给我搬来一百斤大白菜当年我们的父母抢购降价货“火”过一把的矿泉壶“你也能成为气功大师!”电影辉煌不再通惠河里的鱼怎么死了?北京胡同的消失中关村天天在变在路上京九过百县青藏铁路奇遇记和志愿者挤炕头农民工进城藏羚羊假照片的悲哀目击:圆明园兽首在香港拍卖“非典”突然袭来灾难降临的时候回望传统相机离开的背影第二部分 采访本上的大事件大兴安岭森林大火长街挥泪送小平香港回归的那个夜晚1998,特大洪水南北夹击国庆50周年大阅兵艰难的聚焦:中美世贸谈判目击记奔波在战争前线总理为农民追工钱亲历连战首访大陆汶川,汶川家门口的奥运会后记

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 节选

《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内容简介:书中的200多张照片,是作者20年中经历数千次采访拍摄的。有的记录了重大事件,如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特大水灾、2001年阿富汗战争等;有的反映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新鲜事和新变化,如中国大陆**个试管婴儿两岁、北京胡同的消失等。这些照片以一个个瞬间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的发展进步。

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 相关资料

插图: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两岁如今,提起试管婴儿,人们大概习以为常。可在20年前,那绝对是件稀罕事。1990年,我刚到新华社甘肃分社实习锻炼不久,就亲眼看到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过两岁生日的情景。如今,这孩子已经出落成20多岁的大姑娘,考入西安西京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正值初春,沉睡了一冬的西北大地开始返青,小草从枯黄的杂草里露出头,迎接春天的到来。我们坐着老式的北京2020吉普车风尘仆仆地赶到甘肃礼县盐关镇,打听了半天,终于找到南大街一个普通的小院。一进院,我看到一个穿着花衣服的小女孩,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正和大人玩耍。上前一问,这个小姑娘就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郑萌珠,今天是她两周岁的生日。说实话,我当时对医学也不了解,总以为试管婴儿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和普通孩子不一样。结果上上下下仔细打量了半天,我也没看出这孩子和一般孩子有什么不一样。后来听人介绍方知,试管婴儿和普通婴儿在生理上没有什么区别。“孩子一样,大人呢?”我转过头,又仔细观察郑萌珠的父母左长林、郑桂珍,两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看上去身体和精神都不错。在我印象中,小萌珠的母亲爱说爱笑,父亲话不多。此时,生性活泼好动的小萌珠似乎总也闲不住,在我们追着给她照相时,她显得无拘无束,一会儿推着小车跑,一会儿又拉着父母玩耍。听小萌珠的父母介绍,孩子八个月时就会叫爸爸妈妈,一周岁就会说一些简单的词句,大约一岁半开始会走路,两岁就能哼唱几首简单的歌曲。镇卫生院医生告诉我们,孩子出生时体重3.9 公斤、身长52厘米,两岁时体重已达到12.2 5公斤、身高85厘米。孩子身体和智力发育状况都挺好,也很少得病。邻居说,小萌珠长得很像她的母亲。试管婴儿是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成果。针对一些长期不能怀孕的夫妇,科学家在实验室的试管中,让精子和卵子结合而成为受精卵,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女性子宫培育。人们形象地将这种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孩子称为“试管婴儿”。“看到孩子出生,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提起郑萌珠两年前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出生的情景,郑桂珍显得很激动。这位长期被“不孕不育”困扰的乡村女教师,为了这一天整整等了快20年,她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有孩子。那一年她已经快40岁,在崇尚“早生贵子”的中国农村,这个岁数绝对属于“超龄产妇”。20

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 作者简介

刘卫兵,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同年进入新华社摄影部。先后在新闻中心、中央新闻及社会新闻采访组担任编辑、记者,其间曾派驻甘肃分社、香港分社任驻站记者。现为中央新闻采访中心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八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客座教授。 2001年国内最早奔赴阿富汗战争前线的摄影记者。参加过内蒙古森林大火,1998年南北方特大水灾。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国“两会”,中美世贸谈判,香港、澳门回归,连战首访大陆等重大及突发事件采访。从事中央新闻采访十余年,多次随国家领导人赴国内外考察、访问。新闻作品多次在国内比赛中获奖,其中《总理为农民追工钱》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已发表新闻图片近万幅、文字作品约80万字。 主要作品有:纪实文学著作《奔波在战争前线》《随访连战的日子》以及摄影集《日本人印象》。

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5/226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