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民族学)

  2020-05-14 00:00:00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民族学)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对三十年中国民族学的发展状况予以整体审视,全景式地展现了三十年中国民族学发展的成就和历程,以其信息含量丰富、引领学科前沿以及显著的综合性、工具性等特点,成为中国民族学三十年建设历程的历史见证者和忠实记录者。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民族学) 内容简介

人类对自身的探索和了解远远落后于对客观世界的了解。19世纪中叶以后,才出现了一个专门研究人类自身的学科——人类学。人类学从生物和社会文化两个角度研究人类,分别叫“生物人类学”(或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又称为“民族学”。民族学研究的单位并不是单个的人,而是群体,即它主要研究不同人群的文化特点以及这种特点产生的原因。这个“人群”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以职业、地域、年龄、宗教信仰、性别等划分的不同人群。民族学于20世纪初传人中国,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了。这一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旧中国时代的民族学、新中国前期的民族学和新时期(1978-2008)以来的民族学。
在旧中国时代,中国的民族学界主要依托于西方各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在几十所大学开设了民族学人类学课程。到了新中国成立前期,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族学界成为苏维埃民族学派的一支,曾为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作出卓越贡献,并为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新时期以来,在与西方学术界完全断绝来往三十年之后,中国民族学界再次融人国际学术界,成为国际民族学界的一员。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它已全面开放,不再自囿于某一学派或观点,并已初步自立门户,在学术上已形成了自己的本土化特点,一个中国民族学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功能学派已初现端倪。
  民族学又称“文化人类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中国民族学曾与西方学术界完全断绝往来30年,改革 放后,中国民族学界再次融入国际学术界,成为国际民族学界的一员。经过近30年的努力,它已全面 放,不再拘囿于某一学派或观点,并已初步自立门户,在学术上已形成自己的本土化特点,一个中国民族学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功能学派已初现端倪。本书就是对中国民族学这30年发展状况的全面介绍和总结。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民族学) 目录

提要
abstract
**章 百年回顾与新时代的总结
 **节 旧中国时代的民族学
 第二节 新中国前期的民族学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的民族学
第二章 恢复与重建
 **节 民族学学科的重构与定位
 第二节 教学与研究机构的建设
 第三节 课程设置与教材分析
 第四节 翻译介绍国际民族学界的成果
 第五节 本土化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反思
第三章 实地调查
 **节 全国性的实地调查
 第二节 区域性的调查
 第三节 专题性的实地调查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主要研究成果与焦点问题(一)
 **节 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第二节 应用性与对策性研究
第五章 主要研究成果与焦点问题(二)
 **节 汉人社会研究和海外研究
 第二节 台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概述
第六章 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
 **节 历史经验与存在问题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大事记
 附录2:民族学主要学术团体
 附录3:民族学(含人类学)教学与研究机构
 附录4:教育部重点研究中心和“985工程”创新基地(民族研究类)
 附录5:主要民族研究机构与团体
后记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民族学) 节选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民族学(精装)》通过对三十年中国民族学的发展状况予以整体审视,全景式地展现了三十年中国民族学发展的成就和历程,以其信息含量丰富、引领学科前沿以及显著的综合性、工具性等特点,成为中国民族学三十年建设历程的历史见证者和忠实记录者。人类对自身的探索和了解远远落后于对客观世界的了解。19世纪中叶以后,才出现了一个专门研究人类自身的学科——人类学。人类学从生物和社会文化两个角度研究人类,分别叫“生物人类学”(或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又称为“民族学”。民族学研究的单位并不是单个的人,而是群体,即它主要研究不同人群的文化特点以及这种特点产生的原因。这个“人群”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以职业、地域、年龄、宗教信仰、性别等划分的不同人群。民族学于20世纪初传人中国,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了。这一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旧中国时代的民族学、新中国前期的民族学和新时期(1978-2008)以来的民族学。在旧中国时代,中国的民族学界主要依托于西方各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在几十所大学开设了民族学人类学课程。到了新中国成立前期,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族学界成为苏维埃民族学派的一支,曾为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作出卓越贡献,并为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新时期以来,在与西方学术界完全断绝来往三十年之后,中国民族学界再次融人国际学术界,成为国际民族学界的一员。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它已全面开放,不再自囿于某一学派或观点,并已初步自立门户,在学术上已形成了自己的本土化特点,一个中国民族学民族学又称“文化人类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中国民族学曾与西方学术界完全断绝往来30年,改革 放后,中国民族学界再次融入国际学术界,成为国际民族学界的一员。经过近30年的努力,它已全面 放,不再拘囿于某一学派或观点,并已初步自立门户,在学术上已形成自己的本土化特点,一个中国民族学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功能学派已初现端倪。本书就是对中国民族学这30年发展状况的全面介绍和总结。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民族学) 相关资料

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编,汇集国内百余位高校知名专家、优秀学者通力合作,共同完成18卷的丛书《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日前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据教育部相关部门介绍,全面、系统、客观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发展特点和发展成就,是进一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和迫切需要,也正是该丛书出版的宗旨所在。 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国际问题研究以及有关交叉学科。各学科报告撰写者力求客观、准确、全面地对各学科领域三十年的新进展进行把握,力求融贯不同的学术流派、学术观点,并为我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前行提供了以资借鉴的启示和引导。   《发展报告丛书》通过对三十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予以整体审视,全景式地展现了三十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成就和历程,以其信息含量丰富、引领学科前沿以及显著的综合性、工具性等特点,成为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三十年建设历程的历史见证者和忠实记录者。   以高校各学科知名学者担任分卷主编、组成高水平研究团队,集体攻关,是丛书得以高质量问世的首要原因。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卷》由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主编;《历史学卷》“中国历史”部分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主编,“世界历史”部分由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王斯德先生主编等。   这套丛书的问世,是我国高校学者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精神,向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呈上的献礼之作。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民族学) 作者简介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组织编写。  杨圣敏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当代民族问题战略研究基地主任和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民族学)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5/2259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