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德性教学的存在之思

  2020-05-14 00:00:00  

德性教学的存在之思 目录

序绪言第1章 知性化教学检视一、知性化教学的表征二、知性化教学的困境三、知性化教学的根源第2章 教学认识论批判一、教学中的“人道主义”二、教学中的现成存在三、教学中的理论姿态四、教学中的根据问题第3章 教学生存论确证一、学生的非一理性二、学生的历史存在三、学生的原初体验四、学生的生存问题第4章 德性与德性教学的涵义辨析一、德性与生存二、德性与道三、德性与仁四、德性与禅五、德性教学超切建构六、德性教学超切探究七、德性教学超切争辩八、德性教学超切评价第5章 德性教学的实践本性一、几种不同的实践观二、马克思实践观诠释三、德性教学的实践本性四、回归教学生活世界第6章 德性教学的本然特征一、自明性二、可能性三、总体性四、潜隐性第7章 德性教学的内在机制一、居间发二、虚实相生三、体道参悟四、游戏化第8章 德性教学的主要范畴一、教学场域二、师生关系三、教学艺术四、教学语言余论德性教学中美的本源性参考文献后记

德性教学的存在之思 节选

针对当下学生与课程之间的不和谐关系,通过对知性化教学及其教学认识论基础的反思批判,确证了德性教学及其教学生存论基础的存在价值,揭示了德性教学的实践本性以及自明性、可能性、总体性和潜隐性等基本特征,构建了居间引发、虚实相生、体道参悟和游戏化等德性教学的内在机制,*后从教学场域、师生关系、教学艺术和教学语言等方面,展现了以学生与课程“天人合一”为*高境界的德性教学的具体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可供中小学教师和教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以作为教师培训的教材。

德性教学的存在之思 相关资料

贬低和丧失自己的主体价值。反之亦然。当然,学生在知性化教学中主体性的丧失与学生在极端的灌输式教学中主体性的缺失有着本质区别。在极端的灌输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源处就直接不存在,而在知性化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得以确证的极高处又同时坠落下来并消失于外在客体之中,二者不可相提并论,也不可同日而语。 二、知性化教学的困境 1.无穷后退困境 认识主体总是自信地认为知性化认识是探索存在的唯一正确途径,通过对外在客体(包括自我客体)的执著探究或深刻反思就能完全真实地再现外在客体本身,就能完全真实地把握关于外在客体的原初意识。其实,这只是认识论者的一厢情愿,只是一种不可实现的幻想,因为其中不可避免地内含着一种认识主体往往意识不到的无穷后退困境。以笛卡尔为代表的近代哲学家坚信“我思故我在”,认为人的知性化认识是人唯一的存在方式。其实,笛卡尔式的“我思”并不是真正原初性的,并不是指原初意识本身,而是对这个原初意识的反思。当他说“我思故我在”时,实际上是说“我知道(认识到)我生成了意识,所以我存在”,因此,他的“我思”(我知道或我认识到)是对另一个意识的反思或认识。正是由于这种把原初意识还原为认识的认识至上主义思想导致把认识论中的主客二元论引入原初意识,所以,为了获得原初意识,就不得不再后设第二个“我思”去反思第一个“我思”,于是便产生了一连串“原初意识一我思一我思一

德性教学的存在之思 作者简介

柳士彬男,1968年生,山东昌邑人,教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以及成人教育学研究。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在《教育研究》等发表论文50余篇,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德性教学的存在之思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5/2259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