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 本书特色
《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是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
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 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在科学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执政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在社会转型期暴露出的各种矛盾中,我国高校出现的一个贫困生群体,因为其规模巨大、影响深远,已引起政府、社会、家庭和学界的多方重视。因而,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也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理论课题。鉴于此,本书以此立论,意在从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为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提供实证性对策。
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 目录
前言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选题的意义
二、本课题的前沿研究动态
三、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四、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和难点
五、郑州大学案例的代表性
**章 高校贫困生的现况描述
一、高校贫困生概况
二、高校贫困生成因分析
第二章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理论探讨
一、和谐社会——爱无差等
二、教育公平——有教无类
三、公共服务——阳光普照
四、教育产业化反思
第三章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政策评价
一、政策效果
二、政策评价
第四章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政策思考
一、资助角色的位阶思考
二、资助投入的力度思考
三、资助政策的立法思考
四、资助经验的借鉴思考
五、资助原则的改革思考
第五章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制度建议
一、成立教育银行
二、发行教育彩票
三、发行教育公债
四、成立高校教育基金会
五、推行弹性学习制度
六、提升勤工助学层级
七、加强心理教育
八、建立全国联网的个人资信系统
九、为助学贷款买保险
参考文献
后记
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 节选
《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内容简介: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茶地进行中。在科学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执政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在社会转型期暴露出的各种矛盾中,我国高校出现的一个贫困生群体,因为其规模巨大、影响深远,已引起政府、社会、家庭和学界的多方重视。因而,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也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理论课题。鉴于此,《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以此立论,意在从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为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提供实证性对策。
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 相关资料
插图:贫困生越来越多。新华社2001年1月8日发布的对北京14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占14所高校的25%,而《北京青年报》差不多同时发布的一个调查显示这一比例高达30%多0。郑州大学2006年贫困生比例是23.04%,特困生比例是9.22%;2007年贫困生比例是22.44%,特困生比例是8.27%。初步计算,全国高校有500多万贫困生,250多万特困生。有人依照数据加以对比,说中国今天普通高等教育的收费相当于20世纪30年代的贵族学校,在国民党时代、北洋军阀时代师范院校都是不收费的。那时候很多贫困人家的子弟想要读书都只能读师范院校,毛泽东就是其中一例。当然,从2007年秋季开始6所部属师范院校免收学杂费,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中国的普通民众在教育支出的重压下真是苦不堪言,“因教返贫”成了常见的现象,“学费杀人”的事情时有耳闻。教育高收费,已经成为全社会尤其是贫困家庭“不能承受之重”。2.减缓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1993年我国政府颁布实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到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一工作目标,这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当时的平均水平。1986年我国的这一比重就已达到了3.43%。然而遗憾的是,一方面中央提出了令人振奋的“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这一比重却多年来一直徘徊在世界最低水平线上。就在提出4%的目标之后,这一比重不升反降,1995年降到了最低点的2.41%,此后虽然缓慢回升,1999年达到2.79%,2002年达到3.32%,2003年却微降为3.28%;对2004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调整后,该年的这一比重又回到了1999年2.79%的水平0。这样的比重大体只相当于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发生在我国这样一个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巨大经济成就的社会主义大国,实在令人困惑!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国的教育经费占政府预算在1994年降到了2%以下,在世界151个国家中,名列第149位难怪,2004年联合国主管教育权利事务的特别调查员来华考察,离开时,她抛下一句让所有闻听者当场无语的评价:“在保证教育权利方面,贵国连非洲的乌干达都不如!”
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
甘剑锋,生于1966年12月,湖北省蕲春县人,法学博士,副教授。
1984年7月毕业于湖北省黄冈中学。
1984.9-1988.7就读于郑州工学院化工系无机化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1.9-1994.7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
2005.9-2008.7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1988年7月毕业至今,在郑州大学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在省(部)级以上报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3部,参与国家社科基盘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省、厅级社科基金项目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