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符号消费与青少年身份认同

  2020-05-14 00:00:00  

符号消费与青少年身份认同 本书特色

本书以文化研究为方法论,通过文献研究、文本分析及观察访谈,对青少年符号消费进行符号学的分析和解读,着力探寻构成青少年符号消费这一文本的所指世界、能指空间以及内涵意义,分析其对于青少年成长和学校教育的意义,进而为青少年工作和学校德育提出建议。

符号消费与青少年身份认同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文化研究为方法论,通过文献研究、文本分析以及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对青少年消费进行符号学层面的分析和解读,着力探寻构成“青少年符号消费”这一文本的所指空间、能指世界及其意指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于青少年成长以及学校教育的意义,进而为青少年工作和学校德育提出建议。全书*后阐释了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对教育研究的“扩容”和“越界”所具有的意义。
本书可为青少年研究、德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了解当前大众文化与青少年成长、大众文化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以及当代青少年文化的特征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符号消费与青少年身份认同 目录

绪论
**章 身份认同:青少年符号消费的所指空间
一、符号消费与青少年个体认同
(一)符号消费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
(二)符号消费与青少年的角色认同
二、符号消费与青少年社会认同
(一)符号消费与青少年同辈群体认同
(二)符号消费与青少年阶层认同
(三)符号消费与青少年民族(国家)认同
第二章 信息、时尚、空间:青少年符号消费的能指世界
一、符号消费的信息载体与青少年身份认同
(一)符号消费信息的商业化与青少年身份认同
(二)符号消费信息的开放性与青少年身份认同
(三)符号消费信息的影像化与青少年身份认同
(四)符号消费信息的“内爆”与青少年身份认同

符号消费与青少年身份认同 节选

《符号消费与青少年身份认同》,本书以文化研究为方法论,通过文献研究、文本分析以及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对青少年消费进行符号学层面的分析和解读,着力探寻构成“青少年符号消费”这一文本的所指空间、能指世界及其意指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于青少年成长以及学校教育的意义,进而为青少年工作和学校德育提出建议。全书*后阐释了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对教育研究的 “扩容”和“越界”所具有的意义。

符号消费与青少年身份认同 作者简介

班建武,广西平果县人。1998—2002年就读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2002—2008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06年7月一2010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出站后留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要从事德育原理、青少年文化、学校德育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已在《中国教育学刊》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1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目前正主持教育部、北京市两项省部级重点课题研究。

符号消费与青少年身份认同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5/2256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