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程的逻辑-从社会批判到社会建构 内容简介
《社会工程的逻辑:从社会批判到社会建构》融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技术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等重要思想理论元素,以资本和科技双重逻辑为主轴,深入讨论人类面临的现代性“纠结”与“苦痛”,主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当从断裂走向融合,对现代社会的态度应当从批判转向建构;提出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尊重社会主体人的首创精神,又需要宏大切实的“顶层设计”,以实现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运行、社会创新的合规律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社会工程的逻辑-从社会批判到社会建构 目录
前言
第1章思想中把握的世纪难题
1.1人类命运的转折
1.2哲学研究的“失语”
1.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断裂
第2章现代性生成与现代性焦虑
2.1“文艺复兴”的批判指向与社会价值
2.1.1追溯文艺复兴
2.1.2文艺复兴的反思与批判
2.2现代性生成与演化的动力机制
2.2.1现代性的由来
2.2.2现代性生成机制的探讨
2.3现代性福祉与现代性焦虑
第3章现代性在现代社会的命运
3.1设计“尚未完成的设计”
3.1.1设计是人的理性产物
3.1.2从现代性情节梳理理性设计
3.2现代性悖论与后现代性悖论
3.2.1现代性悖论的具体体现
3.2.2后现代性悖论的产生
3.3后现代主义的锋芒及其缺失
3.3.1后现代主义的出场
3.3.2后现代主义的锋芒
3.3.3后现代主义的缺失
第4章现代社会理论的批判主旋
4.1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
4.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4.3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4.3.1《共产党宣言》对现代性的批判
4.3.2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
第5章马克思的社会构建维度
5.1马克思为建构而批判
5.1.1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的现实基础
5.1.2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的具体体现
5.2马克思为改造而解释
5.2.1认识的改造功能
5.2.2实践活动的认识功能
5.3马克思为“人的全面发展”而建构
5.3.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生命力
5.3.2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建构
5.4马克思为重建社会而阐释“历史科学”
第6章唯物史观的社会工程转向
6.1唯物史观的理论精髓
6.1.1历史中的唯物史观
6.1.2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价值
6.2唯物史观的理论前设
6.2.1唯物史观的悬设
6.2.2社会工程的萌生
6.3唯物史观视野下社会关系生产新形态
6.3.1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生产”在“全面生产”中的核心地位
6.3.2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生产”理论的本体论价值
6.3.3马克思“社会关系生产”的社会工程本质及其启示
6.4唯物史观理论表达方式的转变
6.4.1唯物史观的三种职能
6.4.2唯物史观表达方式的转变
第7章社会工程的建构主题
7.1社会工程的“尚未”范畴
7.1.1“尚未”范畴的解读
7.1.2社会工程的未来旨趣
7.2社会工程的“乌托邦”理念
7.2.1乌托邦思想的把握
7.2.2社会工程的乌托邦理想
7.3社会工程的形而上偏转
7.3.1社会工程的形而上追求
7.3.2社会工程的基本特征
7.4社会工程的实证哲学追求
7.4.1实证哲学的丰富内涵
7.4.2社会工程的现实任务
第8章社会工程的基本精神
8.1社会工程的人文关怀
8.2社会工程的整合功能
8.3社会工程的理性觉醒
8.3.1社会工程的当代思考
8.3.2社会工程的理性觉醒
8.4社会工程的现实救赎
8.4.1现实矛盾与危机
8.4.2社会工程的顶层设计
参考文献
后记
社会工程的逻辑-从社会批判到社会建构 作者简介
田鹏颖,哲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东北大学兼职教授,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特聘教授,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政治学院)院长,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辽宁省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辽宁省哲学学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技术哲学、社会工程哲学和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和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荣获辽宁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近2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