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飞之梦 内容简介
胡大白编写的《奋飞之梦》采用人物通讯文体形式,记录黄河科技学院建校30年来各时期60名教职工的故事。该书旨在讴歌学校建立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不同身份的黄科大人的精神风貌,记录或反映他们的思想、作为与贡献,从多侧面多角度描绘了黄科大历史,歌颂黄科大人的丰功伟绩,反映学校辉煌办学历史,展现黄科大人的崇高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奋飞之梦 目录
自序
沃野拓荒耕耘者碧海远航掌舵人
——记黄河科技学院创办人、董事长、原校长胡大白教授
风范有声若黄钟襟怀无价是琼瑶
——追记黄河科技学院创办人、原常务副校长杨钟瑶
傲雪寒梅迎春开
——记黄河科技学院校长、河南省学术带头人、第十二届
全国人大代表杨雪梅教授
风雨同行俯首奉献
——记黄河科技学院总顾问、原党委书记程宏
终身坚持学习 书写人生传奇
——记黄河科技学院原副校长张惠民
勇者无畏奉献为民
——记黄河科技学院副校长、纪委书记陈勇民
长于真诚安在淡泊
——记黄河科技学院副校长冯长安
半生的追求一世的行走
——记黄河科技学院顾问、原校长助理胡翔
二十年梦想二十年坚守
——记黄河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赵会利
梦想需要一点时间
——记黄河科技学院副校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
计划入选者杨保成博士
静思则智力行乃成
——记黄河科技学院工会主席、教务科研处处长罗煜
美丽的校园执着的梦想
——记黄河科技学院建设指挥部指挥长郭磊
胸怀大爱担重任睿智进取创一流
——记黄河科技学院图书馆馆长岑少起
丹青入画丹心育人
——记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院长陈庆奎
征途修远勇开拓老骥伏枥犹创新
——记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张仲良
志高行远业精望尊
——记外国语学院教授、原院长徐有志
躬耕杏坛谱华章护花春泥永留芳
——追记工学院教授、原院长邹景超
学化春风育桃李勇过雄关显峥嵘
——记社科部教授、主任李学勇
胸怀黄河波涛激情书写青春无悔人生
——记医学院教授、院长黄涛一
“失败只有一种,就是放弃”
——记工学院教授、院长张洛明博士
凌云壮志攀高峰蹈海雄心拓新天
——记应用技术学院教授、院长孔令云博士
无悔的选择倾情的奉献
——记附属中专校长李萍一
沉稳质朴映照云霞灿务实奉献低吟科大歌
——记民族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国柱
桃李不言天下晓月华无声耀春林
——记附属中学校长程晓林
实干出成效信念铸特色
——记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张笑非
鱼跃黄河键击金钟
——记音乐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于舰一
做“吃得苦耐得烦”的教师
——记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河南省教学标兵张军
为体育教育事业躬身奉献
——记体育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王生有
朴实无华躬亲实干
——记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庞保堂
琴韵连欧亚爱诚贯中西
——记音乐学院外籍教授、黄河友谊奖获得者达吉亚娜
从教一生清如渌言传身教育英才
——记校教学督导员、教授李渌岩
三尺讲台木兰花香
——记工学院教授、河南省民办教育师德标兵吴雁平
肩负科研使命胸怀育人大业
——记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河南省高校教学名师柴远波博士
心怀感恩情系科大
——记社科部副教授、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晓红
让生命化作那朵迎春花
——记商贸学院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访问学者武迎春
爱在教育心向科大
——记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清华大学访问学者李利平
执着坚守育才路无悔奉献素青心
——记工学院副教授、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路素青
挚爱教育勤者无华
——记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蒋华勤
晓吟百花辉映科大
——记工学院党总支书记董晓辉
拳拳良师义悠悠科大情
——记医学院党总支书记张伟
不忘初衷奋力育才
——记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晓兵
从郑州到济源的绽放
——记应用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丕万
开拓拼搏立根基实干奉献创未来
——记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白云庆
秋风虽蕴寒菊开正当时
——记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曾秋菊
平凡中的伟大
——记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赵景昌
心在哪里,精彩就在哪里
——记附属中专党支部副书记王威
奋斗在路上
——记招生办公室主任张林朝
两度蝶变创辉煌勇攀高峰向未来
——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董峰
档案春秋莲自华
——记档案馆副研究馆员、原馆长刘华莲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记校长办公室主任李喜强
至真至诚追梦人
——记教务科研处副处长李高申
为党建工作奉献余热的人
——记党办原主任、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金国泽
铁肩担重任侠骨慰柔情
——记建设指挥部综合办公室主任郭晗
自甘寂寞献青春引得春风度玉门
——记档案馆副馆长韩捷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记民办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张锡侯
民办教育天地里纵情驰骋
——记新闻中心博士、副主任王军胜
铿锵玫瑰的执着
——记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马丹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记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汤保梅
无声守护默默奉献
——记保卫处处长宋同先
军人情怀入教育忙碌半生只为国
——记党委办公室主任崔国杰
后记
奋飞之梦 节选
具有革新意识的父亲是胡大白人生的启蒙者。 1949年,生活举步维艰,父亲拒绝亲戚们的劝说,咬牙坚持,甚至去干搬石修路的苦力活,一天收入七角钱,只为了送女儿进学堂。刚满六岁的胡大白,懂事勤劳,每天放学后去火车站捡橘子皮,清洗、晒干,一个冬天捡的橘皮能卖二三元钱,用来买文具和补贴家用。她喜爱看书,但买不起书,放学后有空就到郑州火车站附近的新华书店蹭书看,常常忘了吃饭时间。 大白,这个名字貌似直白,面对小同学的嘲讽,胡大白央求老师改名。 老师说:“谁的名字改,你的名字都不可以改!”继而解释:“大白,大白,大白于天下,明明白白,多气派,叫千遍万遍都不俗不烦。”老师的一番话在她年幼的心灵里播下一粒种子——“做人就要气派,做事就要明明白白”。这粒信念的种子,为胡大白日后起伏的人生结下许多意想不到的生命果实。这个寓意深刻的名字,在新世纪,与中国民办教育紧密相连,“胡大白”真的成了千人万人“叫千遍万遍都不俗不烦”的名字。 苦难环境中长大的姑娘,宛如胡杨树,根植于烈阳骄纵、风沙暴烈的沙漠中,身姿卓立、树冠昂扬,留下一抹翠绿。 1960年,正在读高二的胡大白被学校选进“跃进班”,提前一年考进了郑州大学中文系。17岁的花样年华,她从不讲究穿戴打扮,一袭布衣往来于学校,一床褥子由5个面布袋做成。艰苦的环境,从小造就她对物质生活的淡然,养成了她一生朴素、不求奢侈的本质。质朴的她心地善良,知恩感恩,周末总会节省一些饭票,买几个馒头带给父亲,一个学期积攒六角钱,买点心孝敬母亲。 1964年,21岁的胡大白即将大学毕业,她积极响应“支持边疆建设,到祖国*需要地方去”的号召,满怀热情地一口气报了三个志愿:一去新疆,二去西藏,三去内蒙古。她自认成绩优异,偏远艰苦的地区*需要自己,组织上也会同意。为此,她和同学打赌押注——一个存放书籍的木箱。名单揭晓,胡大白输了自己的箱子,也输了自己的梦想,被分配到郑州市第十三中学任教。 第十三中学位于二七区佛岗村,距市区十几里地。佛岗,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农村,在命运之神的眷顾下,胡大白同这片沃土和善良的群众结下不解之缘。后来的半个世纪里,在这里她青年励志、中年创业、老年抒怀;有欢乐,也有痛苦;有过程,也有结果,演绎出许多精彩的人生故事。 初登讲台的胡大白意气风发,课讲得好,深受学生们的爱戴;记忆力好,一天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引来学生们的崇拜。关爱学生的她,也曾招来学生们的困惑。她经常用学校发的白面馒头调换学生自带的黑窝窝头,看着学生困惑而香甜地吃着白面馒头,她感觉非常欣慰。 日子静如流水,常常暗藏旋涡。1966年“文化大革命”来临,胡大白被戴上“修正主义的苗子”的高帽。批斗会上,口才极佳的胡大白在“文斗”中没有被击倒,但在武斗中却栽了大跟头,雨点般的拳头打来,22岁如花似玉的姑娘不堪重击,倒下了。一天夜里,好心人悄悄地把胡大白送出学校,藏在亲戚家。几天后,她还是被发现了,先是遭受一阵毒打,又被架子车拉回学校关了起来。 在胡大白第二次被揪斗审查的时候,她遇到一个同伴——杨钟瑶,一位身材修长、清瘦英俊的男教师,被批斗的理由是“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同为天涯沦落人,风雨漂泊的年代将两颗饱受摧残又孤独的心渐渐拉近,不知不觉间进发出爱情的火花。1968年3月,杨钟瑶与胡大白喜结连理。 两人的姓氏恰巧结合为“胡杨”,那种沙漠中傲然伫立的生命之树,每当阵阵大漠雄风挟裹着浑黄沙尘肆虐林梢时,苍劲的枝条顽强而又倔强地摇曳、反弹和搏击,仿佛一群英勇无惧的战士在同残酷的敌人抗争。胡杨树坚韧的精神和携手进退的气韵融于这对夫妻身上,在37年的婚姻中,两人相随相伴,相濡以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