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华民族史记(共六卷)

  2020-05-01 00:00:00  

关于本书

《根的记忆》《天下万邦》《从华夏到汉族》《华胡混血》《激荡融合》《九九归一》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本书主要作者均为专业学者,具有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法学等交叉学科背景。
主编:徐杰舜  汉族。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汉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员,曾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历史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在汉族研究上成就突出。出版有《汉民族发展史》、《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中华民族认同论》、《中国民族史新编》等40多部著作,发表近300篇学术论文。入选2008年和2011年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录。
作者:李安辉  回族。史学硕士、法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南方少数民族中心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民族史、民族理论与政策、散杂居民族问题等研究。
作者:罗树杰  壮族。历史学硕士、法学博士,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社会发展问题研究所所长,广西壮学学会副会长。长期关注中国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
作者:张世保  土家族。历史学硕士、哲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民族理论、政策与近代思想史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中华民族历史大众读物。全书撷取从史前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定56个民族为止漫长的历史时空内,中华民族成员间发生的影响民族史进程的重要事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展现中华民族从古代几百上千个大小不等的族群,经过不断分化、重组、融合、演变,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发展成为今天56个民族相依相偎、血脉相通、文化相同的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过程。
全书共6卷,各卷书名及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卷:《根的记忆》。讲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祖先的故事。
第二卷:《天下万邦》。讲述夏、商、周时期大约1300年间众多民族的故事,中华民族最早的核心族群——夏族形成。
第三卷:《从华夏到汉族》。讲述从春秋战国到汉朝大约1000年间的民族故事,中华民族的核心成员——汉族形成。
第四卷:《华胡混血》。讲述从三国到五代大约800年间的民族故事。在这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基因因混血而更加优秀。
第五卷:《激荡融合》。讲述从宋朝到明朝大约700年间的民族故事,在又一个民族融合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基因更加丰富。
第六卷:《九九归一》。讲述从清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定56个民族的故事。在经历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辉煌和上百年的内外忧患之后,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统一体——中华民族正式形成。
 
本书亮点

一、本书是首部中华民族史大众通俗读物,全景展现了中国人的血缘、历史、文化和传承。
二、全书时间跨度从史前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定56个民族为止,不止“上下五千年”。
、585篇主文,带你穿越探寻前世今生;2000余张彩色图片,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也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情景和审美情趣的再现;1000余个寻踪觅迹地,如同一部中华民族历史与人文专题寻根旅游指南大全;139则小贴士、上千种推荐书目、约640个古今民族(族群)名称索引,海量信息,前所未有。

编辑推荐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包含有“国家史”和“民族史”,民族(人)是国家的创造者,因此民族史比国家史更久远、更生动。国家史的出版内容已被多角度发掘,但反映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历史(民族史)的图书尤其是通俗读物却一直空缺,《中华民族史记》填补了这个出版空白。
«在古今中国的版图上,曾经生活过几百上千个民族群体,在共同缔造中国这个古老国家并创造灿烂的东方文明的同时,他们自身也不断地分化、重组、融合、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空,今天,彼此早已血脉相通、难分难离的13亿的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民族身份——中华民族。这个庞大的民族共同体内部支系众多,文化丰富多彩,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中华民族史记》讲述的正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成员间发生的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
«《中华民族史记》出自专业学者之手,内容丰富而生动,图片精美,文字浅显易懂又不失深刻,是中华民族成员了解自己前世今生的必读书、家庭书架的必备书,是送给中小学生的最好礼物,是各个年龄层提高文化素养、开阔视野的工具书。
                                     ——《中华民族史记》策划编辑 张惠芳

目录

第三卷目录选
跨“国”婚姻———和亲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亲家”间的争斗与往来
谁是西域的原住民
细君、解忧出塞
龟兹非驴非马“如汉家仪”
羌笛百音
编发的雟人和昆明人
盛产竹杖的邛都
神秘莫测的僰人
“龙的传人”哀牢
汉朝开发西南夷
铁骑乌桓
从嘎仙洞走出来的鲜卑
挹娄的简朴亮相
东瓯闽越迁江淮
赵佗和辑百越
崇尚白虎的巴蛮
朝鲜因水得名
朱蒙神话
同出一家的沃沮、濊貉与高句丽
追寻桃花源人
竹王神话与夜郎民族
“人面鱼身”的氐族
第四卷目录选
氐人李氏伐蜀建成汉
僚人入蜀
汉朝“外甥”建立前赵
鲜卑之子成就吐谷浑族
“天可汗”
全其部落  顺其土俗
唐平定铁勒九姓
弘化公主夫妻还家
仿唐制,吐蕃兴起
吐蕃灭亡吐谷浑
金城公主促甥舅会盟
回纥助唐平内乱
参天可汗道牵起大漠和中原
粟特人与安史之乱
反客为主的回族先民
渤海与唐  车书本一家
奚族隐于松漠之间
三路献表  誓为唐臣
莫徭自生长
南中大姓与西南民族融合
茶马古道远  人间到天堂
开元通宝  货币范式
丝绸编织民族关系网
多民族的和声——燕乐
第五卷目录选
胡汉分治 一朝两制
汉族奴仆成为契丹显贵
契丹人改汉姓
宋辽战争 两败俱伤
在宋辽夹缝中壮大的党项族
宋与西夏时战时和
北宋联金灭辽反为自己掘墓
金灭辽,契丹族在中亚复国
宋金和议 南北对峙
传说中的武林世家
宋挥玉斧砍不断中华情
“生黎”与“熟黎”
多民族组成的“蒙古旋风”
“我跨革囊”征大理
凉州会盟 吐蕃统一
蒙古人的藏族国师
蒙古人的契丹族智囊
“娶夷婆,变夷人”
多封众建  因俗治理
藏传佛教密切蒙藏关系
出身蒙古族的四世达赖喇嘛
土司制度的完善
军屯制度与民族互动
第六卷目录选
从女真到满洲
“满汉一家”的民族政策
剃发易服
外族人的满洲化
五世达赖喇嘛进京
六世班禅给乾隆祝寿
藏传佛教转世灵童
多伦会盟
乾隆帝的维吾尔族妃子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木兰秋狝联络民族感情
避暑山庄见证民族团结
改土归流
湖广填四川
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称谓
五族共和
抗日战争增加中华民族认同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千年族称不变的羌族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
农奴翻身走进现代文明社会
台湾的少数民族叫什么名称
“世界之最”汉族

精彩节选

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徐杰舜
人类社会把人群分为民族,建构了世界民族之林。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民族或大或小,或古老或年轻,其中有一个民族以悠久连绵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众多和睦的人民著称,她就是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从哪里来
我们从哪里来?古往今来,人们不断地问着这个古老的问题。著名的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多元”,指的是古今中国的所有民族;“一体”,指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就是历史上在中华大地上出现过的无数大大小小的民族或族群,经过滚雪球式的发展,从多元走向一体而形成的。
具体地说,中华民族是在古今中国各民族(族群)的互动整合中形成的,这个过程并没有终结。从中华民族形成的角度说是—个具体过程的终结,但是从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具体过程刚刚开始,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
那么,是哪些力量将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了呢?
首先,文化基因是底蕴。
在中华民族多元的文化表达中,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起源多元的中华民族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它存在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具有同类凝聚的功能,即认同的力量。
比如葫芦神话。在汉族和南方诸多少数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大洪水之后,人类毁灭,只有兄妹二人幸存,他们根据上天的意旨结为夫妻,使人类得以再生繁衍。这种作为始祖象征的葫芦神话,历经沧桑,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又如玉石文化。玉是中华民族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被赋予了吸纳日月山川之精华、凝聚人间之美质的特征,被看作天地精气的结晶。以玉比德的观念把玉和德融为一体,使玉成为东方精神的物化象征。玉文化所包含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精神、“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等,被作为君子应具有的德行加以崇尚和歌颂,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
再如茶文化。中华民族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包含丰富的物质文化,又蕴藏深厚的精神文化。 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饮茶习惯,都与礼结合在一起,以礼规范饮茶的各个环节。讲究茶叶与水、火候、茶具、环境以及饮者的修养、情趣等的协调,从而形成中华民族饮茶品茗的一种意境之美,并深入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更重要的是,茶还成了中华民族成员之间交流互动的使者,茶马互市曾是民族互动交流的重要舞台之一。在历史的变迁中,茶文化也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虽历经历史暴风雨的无数次冲击,在“洪水滔滔”之中仍然坚定不移地从多元走向了一体,文化基因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中央对边疆的向心力是关键。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国家,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占统治地位,由于历史和文化的作用,在边疆与中央的关系中,往往表现出中央对边疆的向心力, 即中央政权对边疆少数民族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一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史,又是一部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史。
在中国历史上,中央对边疆的向心力,表现为边疆少数民族入朝纳贡、内附受封、请婚和亲等文化现象。中央对边疆的向心力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政治基础。是什么原因使中央有如此巨大的向心力呢?那是因为各民族都为缔造伟大的祖国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建构了中国的历史和文明。
再次,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亲和力是内因。
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从文化层面看,大而言之基本上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互动、磨合和融合。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本不相容,世界史上这两种不同文化民族之间的冲突和战争不计其数,但中国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不仅相容,而且具有巨大的亲和力,这是为什么呢?说起来,奥秘就表现在这两种文化的互补性上。对此,费孝通有一个重要的论述。他说:“中原和北方两大区域的并峙,实际上并非对立,尽管历史里记载着连续不断的所谓劫掠和战争。这些固然是事实,但不见于记载的经常性相互依存的交流和交易却是更重要的一面。贸易是双方面的,互通有无。农区在耕种及运输上需要大量的畜力,军队里需要马匹,这些绝不能由农区自给。同时农民也需牛羊肉食和皮毛原料。在农区对牧区的供应中,丝织物和茶常是重要项目,因而后来把农牧区之间的贸易简称为‘马绢互市’和‘茶马贸易’。”(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365页)
费孝通的话诠释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亲和力的内蕴。亲和力就是文化凝聚力,正是由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互补性的结合,从古到今,中国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才谁也离不开谁。这种深层次的内因,使得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坎坷,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但“大一统”始终是历史的大潮流、大趋势。
二、中华民族发展的大趋势
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与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密切相关。几千年来,中国民族关系大趋势的发展可分为三大阶段。
第—个阶段:从多元融合走向华夏一体。
远古时代,中国民族的崛起是多源和多元的,那时,中华大地上大致有五个大的超级族群集团,即炎黄族群、东夷族群、苗蛮族群、百越族群、戎狄族群。约公元前2070年,炎黄族群中的夏族形成,中华大地上的民族在互动和融合中出现了新的组合,当时夏族的族群结构号称“万国”。到了商汤灭夏时,商族族群已号称“万邦”、“万方”了。后来,周族的族群则更为复杂,有“九夷、八蛮、六戎、五狄”之说。
春秋战国时期,风云渐变,西周时壁垒森严的民族边界逐渐被打破,由民族互动激起的民族融合的浪潮首先在夏、商、周三族之间兴起。秦晋联姻混血,表明夏、商、周三族间的民族界限完全被打破了,这股浪潮不可避免地波及和扩展到楚、越和蛮、夷、戎、狄之间,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民族融合的洪流。
中国民族关系从多元融合走向华夏一体的标志,是被称为“诸夏”的华夏族在中华大地上横空出世。秦始皇统一天下,使多元融合而形成的华夏族从分散走向统一,开始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第一个大阶段历时两千余年。
第二个阶段:从民族互化到汉化成为民族融合的主流。
华夏一体,中国的民族结构并没有形成华夏一统天下的格局,而仍然是多民族共存的态势。
国势强盛的汉朝是华夏族转化、发展为汉族的一个拐点。在汉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越和南越的过程中,与周边族群进行了空前频繁的交往,国名“汉”遂被用于称呼华夏族,汉族之称正式确立。这时与先秦时期最大的不同,是形成了人口占多数的汉族与人口较少的其他少数民族共存的二元结构。两汉之时,这种二元结构表现为汉族与北方草原的匈奴、鲜卑,东北的夫余、高句丽、乌桓,西北的羌及西域诸族,西南的西南夷,中南和东南的武陵蛮、俚、僚及乌浒蛮等少数民族共存。到了明朝,这种二元结构表现为汉族与北方的蒙古族,东北的女真族、索伦部,西北的畏兀尔、回回,西南中南的西蕃、壮、瑶、苗、东番、土家、仲家、水、侗、仫佬、民家、百夷、么些、哈瓦、毛难、攸乐、畲、倮黑、俅人、巴苴、山头等少数民族共存。
在这种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存的二元结构中,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是从民族互化到汉化成为民族融合的主流。
民族互化,既有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也有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的汉化趋势,在两汉到清朝前期(1864年前)的两千余年中不胜枚举。如东汉末年,匈奴入迁当时的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上谷八郡之地,即今甘肃东部、山西和陕西北部、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一带,特别是三国时期曹操把匈奴分成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别安置在今陕西、山西、河北一带之后,世代以游牧为生的匈奴人逐渐定居务农了。魏晋之后,匈奴人都改用汉姓、汉语了,内迁的匈奴人最后都无例外地汉化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穿汉服、改鲜卑二三字复姓为汉字单姓氏、禁说鲜卑话而改说汉语等措施,使鲜卑人迅速地汉化了。
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即“夏变于夷者”的“夷化”,也同样不胜枚举。爨人就是一例。今云南汉代时主要居民是夷人,汉朝在云南设置郡县的同时,不断以屯垦戍边等方式向云南移民。汉族移民与当地土著夷人分别建立“汉户”和“夷户”进行管理。在长期的互动和磨合中,云南的汉族移民在中原王朝衰微的时期,出现了夷化的趋向。到两晋南北朝时,爨氏独霸南中,其统领的居民成为爨人,其中就有夷化了的汉族移民。宋代,东北地区女真族统治者强迫汉族移民穿女真人的衣服、留女真人的发型。著名诗人陆游的词中曾写道“汉使作客胡作主”“庐儿尽能女真语”,反映了汉族移民讲女真话、被夷化的真实情形。
自宋元之后,尤其是明清时期,一些夷化的汉族成为近现代少数民族的祖源之一。回族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自南宋末年到元朝灭亡,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定居在中国各地的回回,与当地的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融合,在明朝时形成为回族。此外,西北的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西南的白族、阿昌族,中南的壮族、仫佬族、毛南族等在形成过程中都有汉族成分融入。
虽然民族互化是双向的,但是历史是有选择的,在汉化与夷化的博弈中,由于人口、历史、地理、文化、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所致,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第二个大趋势最终选择了以汉化为主流。汉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结实,人口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的1.5亿,到清道光三十年(1850)已达4亿以上。
从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到1911年清朝灭亡,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第二个大阶段也历时两千余年。
第三个阶段:从以汉化为主流转向中华民族认同。
1840年的鸦片战争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的民族观,人们猛然明白了世界上的民族并不仅仅以华夷为边界,汉族也只是世界上成千上万个民族中的一个。鸦片战争也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天下为国”的国家观,人们这才知道中国也不过是世界上成百上千个国家中的一个,天下原来是民族林立、国家林立的多元世界。
鸦片战争后民族概念的引入拨转了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大趋势的方向,1894年甲午战争后的民族危机激活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1919年的五四运动升华了中华民族的意识,1931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激发了中华民族意识的全面高涨,勾勒出了中国民族关系发展从以汉化为主流转向中华民族认同的“路线图”。
1903年梁启超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到民国时期已深入人心。在同西方列强的抗争中,中国各民族团结对敌,在捍卫国家利益的过程中加强了互动和整合,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增强,达到了新的认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实际上是民族互动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形成作为一个阶段已经结束,但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才刚刚开始,中华民族的复兴还只迈出万里长征的第—步。
三、实现中华民族的“美美与共”
中华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声中凝聚成一体,既标志着中华民族形成阶段的终结,又标志着中华民族发展新阶段的开始。济济芸芸的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团结、进步的风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峨峨于世界民族之林。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百上千个民族,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互动整合,从来没有动摇过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步伐。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过程是长期的、持久的,在新的世纪,多元一体内的中国各民族要和平、要发展、要繁荣,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更紧密地团结起来,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实现中华民族的“美美与共”。

其它信息

开 本:16开

字 数:300千字

中华民族史记(共六卷)

http://book.00-edu.com/tushu/sh1/202005/1990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