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教材教辅 > 正文 返回 打印

初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

  2020-10-04 00:00:00  

初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 本书特色

特级教师领衔打造
教学智慧与灵感的碰撞
疑难→策略→点评

初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 节选

nbsp;   言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满腔的工
作热情,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教学**线把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
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解读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追求课堂教学实效,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实践经验。本丛书正是在此基础上,汇集了北京地区
优秀骨干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疑难问题在操作性层面
上给予了解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借鉴价值,是提高一线教师学科素养和教
学素质的优质教学资料。
    本丛书从课堂教学操作性层面上,紧紧抓住教学疑难问题,聚焦于备课、
讲解、设问、导入等常规教学环节和教学功力中的难点、重点及创新点,并把
优化教学过程、追求教学实效作为解决疑难问题的中心目标和出发点,从教学
艺术的高度解决疑难问题。丛书的编著者们在解读新课程教学疑难问题的过程
中,理解和运用了素质教育的理念,解读和完善了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提
高了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素质,是对素质教育理念转化为优质教学实践的有
益尝试。本丛书是教师自修教学艺术和校本进修的优质读本。
    本丛书的作者不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且具有骨干教师的鲜明引领作
用。他们解读的教学疑难问题,不仅具有操作性、实践性,而且具有典型教学
个案的普遍价值。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新,创造优质课例,并在
此过程中解读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方法。本书所涉及的教学
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解决策略又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因此,此丛书对于一
线教师极具参考价值,可辅助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的智慧和灵感,创造优质
课堂。
《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丛书编委会
    2007年8月于北京

15.设问要问在何处7
疑难问题
    恰到好处的设问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可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能
够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问在何处才是恰到好处,是
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疑难问题。
解决策略
一、细节处设问
    例如,讲重庆谈判时,教师展示图片“毛泽东向前来送行的延安群
众挥手告别”,并提出问题:“你们注意到毛泽东手中的这顶帽子了吗?”
“这个帽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学生听到以后,一双双好奇的眼睛马上
盯住了这项“帽子”,从他们的眼神和表情中可以知道他们对这个问题十
分感兴趣,而且急于想要知道答案,同时他们也在积极地思考,猜想着到
底是怎样一回事。到这里可以说所提的问题已经充分发挥了作用,在吸引
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这样的结果对于教师下面的教
学是很有帮助的。
    再如,学习“战略决战”一课时,在讲完三大战役之后,出示漫画
《三年来的蒋介石》,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的同时,提出问题:“这幅
漫画画的人物是谁?你能通过观察画面猜想作者画画时的心情、猜出画的
意图吗?看完这幅漫画后你想对大家说什么吗?”因为以往学生在课堂中
看到的图片也不少,但都是照片或者地图,内容较呆板,像漫画这种形式
的图片还是少见的,所以在他们刚看到漫画的时候,就被漫画中的三个人
的样子吸引住了。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他们才知道原来这三个人其实都是蒋

介石,只是不是同一时期的,这样他们就更感兴趣了,他们仔细地研究
    着,观察着图片,思考着作者为什么把蒋介石画成那个样子呢?蒋介石在
    当时究竟干了些什么?同时他们也努力地将眼中所看到的联系自己心中的
    感受和所学知识,并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历史课中教师会用不同的图片来辅助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了识
图和观察图片的能力,用图片辅助教学可以给学生很直观的感觉,同时图片也创设
了历史情境,拉近了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很好地利用图片抓
住细节进行提问,就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矛盾”处设问
    教材中有很多看上去存在“矛盾”的地方,教师们可以在教学中多加留
心,细心体会,如能充分利用“矛盾”来设问,便可以让“矛盾”抓住学生
求知的心理,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例如,讲“隋朝的灭亡”时,出示如下两首诗:
    唐代诗人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
    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晚唐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提问:“两首诗中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这个问题看似简
    单,实际上是在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程度。两首诗实际上表明
    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隋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隋炀帝修建了大
    运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隋朝的灭亡并非是修建了大运河,而是因为隋炀
    帝的暴政激起人民的怨恨,*后人民组织起义将隋朝推翻。教师引用两首
    存在“矛盾”观点的诗,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选择,巧妙地利用这
    样的“矛盾”观点,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刘志华)

16.·如何设计有效提问?
疑难问题
    多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学历史没有用,课上常
常是教师慷慨激昂,学生却感觉索然无味,中学生正在远离历史,历史教育面l临着
严峻的挑战。历史学科讲述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程,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史学内
容,但这些内容又是古老而遥远的,如何让“古董”变得鲜活,让学生感到历史
“学而有用”,是摆在所有历史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教学疑难问题。

 



初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

http://book.00-edu.com/tushu/jcjf/2020-10-09/2883451.html